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绿色理念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与运用研究
【作者】 王自锋
【机构】 四川省自贡市第二十八中学校
【正文】 【摘 要】 绿色化学是新时代下化学学科发展的方向,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本文先从绿色化学的概念入手,了解什么是绿色化学,然后结合实践详细讲解如何从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的思想。
【关键词】 绿色化学;课堂教学;环境
随着环境问题不断的产生,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环保也成为21世纪的新课题,现如今环保意识已经逐步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化学便被推到了环境问题的顶端,提到化学,不了解的人们总是谈之色变,避之不及,认为化学是污染的源头。其实稍有化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化学以及化学工业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生活的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和化学息息相关,因此,我们提倡绿色化学,并将此理论和思想渗透到每一个学习化学的人心中,让化学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为我们的环境服务。
1. 绿色化学的概念
什么是绿色化学?绿色化学是指研究利用一套原理在化学产品的设计,开发和加工生产过程中减少或消除使用或产生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害物质的科学。绿色化学的目的是从源头预防,而不是污染后治理,防止有害物质的产生,即“预防优于治理”。绿色化学的特点:注重原子经济,即尽量让物质百分百的转化为我们要的产物,而不是努力增加产率,即效率百分百。绿色化学的基础是从化学物质本身的性质,毒性,已经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考虑,合理利用。绿色化学的理想就是最终能够实现零排放。即:没有废物排放。绿色化学是更高层次的化学,又称“可持续发展化学”“环境友好化学”等。
2. 绿色理念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与运用
2.1充分利用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知识
初中是化学学习的开端,因此,为了使学生意识到绿色化学的重要性,就应该在教材中充分体现绿色化学的思想。现行的教材已经十分重视绿色化学问题。例如在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的一颗中,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展示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危害。就可以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尤其现在北京的雾霾,也跟燃料燃烧,工厂的不合理爬房息息相关,结合生活实际,学生不但能增强环保意识,更能增强环保的使命感。作为化学学习者有义务生产和研发更清洁的能源,从源头上不产生污染,渗透绿色化学的思想。
除此之外,教材中没有明显提及的绿色化学内容,教师也应该适时的给予讲解,把绿色化学和环境保护渗透到每一节课的学习中。比如在学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智取时,讲解其性质,可以播放一些温室效应的图片以及一氧化碳中毒的相关报道和视频资料。让学生意识到有些污染物不仅仅污染环境更重要的是会危及我们的生命。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危害就在我们身边。
2.2依托绿色化学实验,打造绿色化学形象
化学实验的绿色化是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方向。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环保意识,是绿色化学非常重要的一环。初中生,刚刚接触实验,因此,在实验前参观实验室,讲解实验用品的过程中,一定要尽量体现绿色化学的要求,对于有毒药品的存放,污染物的处理,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要处处渗透绿色化学的思想,防止污染环境,危害健康。
实验重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实验药品,一部分是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一些有毒有害的物质,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有必要将绿色化学理念贯穿在实验中。力求所做实验设计合理,药品用量适当,废气废液等处理妥当,力求达到零排放的理念。例如:在制取氧气的实验中用到高锰酸钾,高锰酸钾是一种强氧化性的物质,因此在实验前教师可以提前告诉学生撑多少高锰酸钾,以免学生放入过多,浪费药品同时危害健康,并且提醒学生加热后药品不要倒掉,可以回收再利用。再比如酸碱性质检验时,可以改进实验,在蒸发皿上用胶头滴管检验溶液的酸碱性,这样可以避免药品的浪费,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是树立节约环保的理念。
2.3了解化学对环境负面影响,树立绿色化学理念
环境的好坏,关系着人类的生存与兴衰,保护环境成为人类紧迫和重要的任务。随着知识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化学,很多人用化学为人类造福,但同时也有人为了利益不顾环境,造成了环境污染。比如: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等,据统计我国目前酸雨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30%,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长江下游地区,这些地区,平均每三次降雨就有一次酸雨。酸雨会破坏水土环境,破坏大面积的森林好人农作物等等。温室效应会使全球变暖,将融化冰川,最终我们将没有陆地。臭氧层被破坏将使我们增加患皮肤癌的几率等等。而这些环境污染大部分都是由于不合理的利用化学资源造成的。教师将这些残酷的事实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化学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从而树立绿色化学,保护环境的理念。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可以设置一节班会课,让学生自己查资料,找到化学对环境污染的实例,通过班会课的形式展现出来,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绿色化学意识。
2.4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深化绿色行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环保宣传活动,废品的回收活动,水质的检测等等。通过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化学带给我们的环境污染,加深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从小认识到,环境保护,绿色化学人人有责。维护家园,从我做起。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一条釜溪河,那是我们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但是现如今河水不再那么清澈,我们组织学生对这条河进行拯救。分为三个小组,三个方向,第一小组,沿途产看河流的污染源,看看有没有排污口像河水中排放污水。第二组对河水进行质量检测,取样到检测局去检测。第三组,在沿河市民中发放环保手册,宣传环保知识。活动后学生写实验报告,并且长期观察河水质量。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意识到环境将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作为化学学习者更有义务宣传绿色化学和环保意识。很多学生还成立了自己的环保公益站,励志终身宣传环保。
3. 评价与展望
以绿色化学为指导,将绿色化学的思想渗透到教学当中,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教学情境,宣传绿色化学,在实验过程中,设置优化的实验方案,将实验室的污染降到最低,在实践中让学生亲身体验绿色化学的重要性。这些,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提高了综合素质,培养了创新精神。总之,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知识,不但具有重大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对于未来我们有太多的期许,展望21世纪,我过经济工业发展的同时,环境也在不断改善,继续推行绿色化学,充分利用资源,防止浪费,争取实现零排放。这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环境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只要我们提高科技水平,搞好绿色化学,我们将永远生活在碧海蓝天下,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营造一个美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康华,曹小华,谢宝华. 化学实验教学与绿色化学教育[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 5) ; 123-125,139.
[2]洪丽雅. 有机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 8); 158-159.
[3]陈 敏,蓝锦福,冯敏妍,等. 链霉菌 4301 菌株抑菌活性物质的分离与结构鉴定[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4]陈宁宁.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3(7); 102-104.
[5]廖晓宁,曹小华,严平,等. 催化合成乙酸正丁酯的实验研究[J]. 江西化工,2005( 1) ; 101-105.
【关键词】 绿色化学;课堂教学;环境
随着环境问题不断的产生,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环保也成为21世纪的新课题,现如今环保意识已经逐步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化学便被推到了环境问题的顶端,提到化学,不了解的人们总是谈之色变,避之不及,认为化学是污染的源头。其实稍有化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化学以及化学工业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生活的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和化学息息相关,因此,我们提倡绿色化学,并将此理论和思想渗透到每一个学习化学的人心中,让化学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为我们的环境服务。
1. 绿色化学的概念
什么是绿色化学?绿色化学是指研究利用一套原理在化学产品的设计,开发和加工生产过程中减少或消除使用或产生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害物质的科学。绿色化学的目的是从源头预防,而不是污染后治理,防止有害物质的产生,即“预防优于治理”。绿色化学的特点:注重原子经济,即尽量让物质百分百的转化为我们要的产物,而不是努力增加产率,即效率百分百。绿色化学的基础是从化学物质本身的性质,毒性,已经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考虑,合理利用。绿色化学的理想就是最终能够实现零排放。即:没有废物排放。绿色化学是更高层次的化学,又称“可持续发展化学”“环境友好化学”等。
2. 绿色理念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与运用
2.1充分利用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知识
初中是化学学习的开端,因此,为了使学生意识到绿色化学的重要性,就应该在教材中充分体现绿色化学的思想。现行的教材已经十分重视绿色化学问题。例如在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的一颗中,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展示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危害。就可以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尤其现在北京的雾霾,也跟燃料燃烧,工厂的不合理爬房息息相关,结合生活实际,学生不但能增强环保意识,更能增强环保的使命感。作为化学学习者有义务生产和研发更清洁的能源,从源头上不产生污染,渗透绿色化学的思想。
除此之外,教材中没有明显提及的绿色化学内容,教师也应该适时的给予讲解,把绿色化学和环境保护渗透到每一节课的学习中。比如在学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智取时,讲解其性质,可以播放一些温室效应的图片以及一氧化碳中毒的相关报道和视频资料。让学生意识到有些污染物不仅仅污染环境更重要的是会危及我们的生命。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危害就在我们身边。
2.2依托绿色化学实验,打造绿色化学形象
化学实验的绿色化是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方向。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环保意识,是绿色化学非常重要的一环。初中生,刚刚接触实验,因此,在实验前参观实验室,讲解实验用品的过程中,一定要尽量体现绿色化学的要求,对于有毒药品的存放,污染物的处理,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要处处渗透绿色化学的思想,防止污染环境,危害健康。
实验重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实验药品,一部分是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一些有毒有害的物质,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有必要将绿色化学理念贯穿在实验中。力求所做实验设计合理,药品用量适当,废气废液等处理妥当,力求达到零排放的理念。例如:在制取氧气的实验中用到高锰酸钾,高锰酸钾是一种强氧化性的物质,因此在实验前教师可以提前告诉学生撑多少高锰酸钾,以免学生放入过多,浪费药品同时危害健康,并且提醒学生加热后药品不要倒掉,可以回收再利用。再比如酸碱性质检验时,可以改进实验,在蒸发皿上用胶头滴管检验溶液的酸碱性,这样可以避免药品的浪费,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是树立节约环保的理念。
2.3了解化学对环境负面影响,树立绿色化学理念
环境的好坏,关系着人类的生存与兴衰,保护环境成为人类紧迫和重要的任务。随着知识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化学,很多人用化学为人类造福,但同时也有人为了利益不顾环境,造成了环境污染。比如: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等,据统计我国目前酸雨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30%,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长江下游地区,这些地区,平均每三次降雨就有一次酸雨。酸雨会破坏水土环境,破坏大面积的森林好人农作物等等。温室效应会使全球变暖,将融化冰川,最终我们将没有陆地。臭氧层被破坏将使我们增加患皮肤癌的几率等等。而这些环境污染大部分都是由于不合理的利用化学资源造成的。教师将这些残酷的事实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化学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从而树立绿色化学,保护环境的理念。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可以设置一节班会课,让学生自己查资料,找到化学对环境污染的实例,通过班会课的形式展现出来,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绿色化学意识。
2.4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深化绿色行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环保宣传活动,废品的回收活动,水质的检测等等。通过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化学带给我们的环境污染,加深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从小认识到,环境保护,绿色化学人人有责。维护家园,从我做起。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一条釜溪河,那是我们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但是现如今河水不再那么清澈,我们组织学生对这条河进行拯救。分为三个小组,三个方向,第一小组,沿途产看河流的污染源,看看有没有排污口像河水中排放污水。第二组对河水进行质量检测,取样到检测局去检测。第三组,在沿河市民中发放环保手册,宣传环保知识。活动后学生写实验报告,并且长期观察河水质量。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意识到环境将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作为化学学习者更有义务宣传绿色化学和环保意识。很多学生还成立了自己的环保公益站,励志终身宣传环保。
3. 评价与展望
以绿色化学为指导,将绿色化学的思想渗透到教学当中,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教学情境,宣传绿色化学,在实验过程中,设置优化的实验方案,将实验室的污染降到最低,在实践中让学生亲身体验绿色化学的重要性。这些,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提高了综合素质,培养了创新精神。总之,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知识,不但具有重大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对于未来我们有太多的期许,展望21世纪,我过经济工业发展的同时,环境也在不断改善,继续推行绿色化学,充分利用资源,防止浪费,争取实现零排放。这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环境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只要我们提高科技水平,搞好绿色化学,我们将永远生活在碧海蓝天下,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营造一个美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康华,曹小华,谢宝华. 化学实验教学与绿色化学教育[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 5) ; 123-125,139.
[2]洪丽雅. 有机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 8); 158-159.
[3]陈 敏,蓝锦福,冯敏妍,等. 链霉菌 4301 菌株抑菌活性物质的分离与结构鉴定[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4]陈宁宁.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3(7); 102-104.
[5]廖晓宁,曹小华,严平,等. 催化合成乙酸正丁酯的实验研究[J]. 江西化工,2005( 1) ; 1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