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信息技术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高效应用

【作者】 罗玉兰

【机构】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永北镇第二小学



【正文】  【摘 要】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不断提升,应该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及时的进行完善和创新。在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更好的吸收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本文分析了信息技术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高效应用。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高效应用

  通过学习数学,能够提升学生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将数学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实现数学教育的终极目的。所以,教师应该重视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也更加注重数学的学习。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教师应该改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当中,将一些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简化,改善单一的教学氛围,从而确保教学课堂的高效性,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有利的前提条件。
  一、创建教学情境
  在小学三年级的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和教学活动相融合,根据教学内容创建相应的教学情境,创造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更专注的融入数学的教学课堂当中。教师首先需要明确当下的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出来是否具有合理性,然后在课程正式的开始之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入到创建的情景当中,让学生能够和知识进行面对面的接触,从而将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直观的展现出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考能力,让学生能够对教学内容有所感悟。
  比如,教师在开展《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教学活动中,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设计和实施。教师应该在课前做好ppt的课件,然后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们观看。在此之前,教师需要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有两种长度不同的小棒,分别是2厘米和3厘米,那么用几根这样的小棒才能组建成一个长方形呢?为什么要这样组合?”然后让学生进行思考,或者和同桌进行讨论,通过不断的计算,开拓学生们的思维。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在学生探讨结束的时候,通过多媒体将组建的过程呈现出来,分别展示三种不同的方式:2+2+3+3=10(厘米)、2*2+3*2=10(厘米)、(2+3)*2=10(厘米)。学生通过观察这三个公式的规律,从中推导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教学课堂上占据更加主动的地位,凭借自己的能力去进行思考和探索,有利于对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掌握,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需要明确这一点,“兴趣即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确保学生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能让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都有极大程度的提升。所以,教师需要增强学生在教学当中的体验感和参与感,结合实际生活和一些有意思的小故事,或者真实事件作为课程的导入内容,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强烈的疑问和求知欲望投入到实际的教学课堂上。
  比如,在进行《圆的周长》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必直接进入教学的正题,首先进行一个过渡的阶段,保证课程导入的自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一段龟兔赛跑故事的视频。兔子由于大意和自满输给了乌龟,兔子对此非常的不服气,就要求乌龟重新比试一场,这次兔子选择了一个圆形的跑道进行比赛。然后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兔子要选圆形的跑道呢?”“你们觉得这次兔子是输还是会赢?”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进行思考和计算。然后,教师需要带着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这样的过程一方面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充分融入到实际的教学当中,也能够让课堂保持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当中,让学生更愿意主动去学习数学知识。
  三、引导思考探索
  教师需要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学生当作教学课堂上的核心,强调学生在教学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一些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教师需要及时的进行改正,否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创新和拓展,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能有明显的提升。教师应该通过使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能够主动的去思考和探索,不懂的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比如,在《角的认识》这一堂课的教学当中,教室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的被动地位,让学生主动的去思考和探索。首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两个角:一个角的角度较大,一个角的角度较小,学生们很容易能够分辨出来。然后再向同学展示两个角,这次的两个角的角度相近,学生们对这两个角的度数大小就会变得不明确。有的学生会说“老师,我认为A角的角大”,有的学生则不这样认为。在学生思考和争论之后,教师可以适时的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够判断出这两个角的大小呢?”针对这个问题,学生们会陷入又一轮的思考和讨论当中,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将两个相似的角重叠,从而让学生们明确两个角的大小。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教师需要进行挖掘,合理的采用信息技术更加直观的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合理的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学当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重视这种教学手段。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数学课堂上,从而真正实现创建高效课堂的目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汪美琴.信息技术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华夏教师,2020(03);65-66.
  [2]成千瑛.农村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使用信息技术的策略[J].学周刊,2018(32);148-149.
  [3]袁海兰.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初探——以五年级数学《探索图形》教学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6(12);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