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作者】 张北兴
【机构】 广西容县罗江镇中心学校
【正文】 【摘 要】 把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要变功能优势为教学优势,让学生在趣味化的教学情境中获得重难点知识,能发展想象能力。这是我们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目的。
【关键词】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有效应用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走进课堂,与学科教学整合深度的效果就越来越明显。而小学语文,作为奠基教育的重要平台,与信息技术结合也是由来已久了,在这种手段辅助下的课堂教学探索也获得了很多新的收获,特别是在变功能优势为教学优势方面,能有效地将信息技术功能发挥到极致,为语文课堂提高教学有效性提供了良好的手段支撑。下面,我结合这几年语文教学实践,谈谈信息技术与之整合的实践应用。
一、应用信息技术创设趣味情境
信息技术的集成性是我们不可质疑的,能将图片、动画、声音、文本通过交互设计,变成一种能促进多种感官齐受刺激的介质,即视听综合的、动静结合的、图文声像并茂的趣味情境,这不仅能调动吸引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宽松、和谐、自由的氛围中学习,可以使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例如,在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时,为了激趣,创设趣味教学情境,上课时,我们就可应用信息技术点燃学生兴趣之火,配音朗读并设置悬念;晴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的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这是一架夜航的飞机。问题来了: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识路的?才能做到安全飞行呢?第二个画面:蝙蝠在夜里飞行,还能准确地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也能灵巧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这与飞机夜间飞行有什么联系?学生边看边听,提出的问题就如同导火线,这样的问题在视听画面的综合刺激下点燃了思维的火花,激起了他们求知的欲望,让他们在接下来的新知学习中攒够了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是应用形象直观的信息技术,不仅可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其独特的形、声、景扣动学生的心弦,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还能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二、应用信息技术化解课堂教学重难点
每篇文章都有其重难点,每堂课都要为化解重难点而努力。实践中,我们总是在想如何让重难点变得容易理解,能让学生快速突破,这是教学的追求,也是课堂重心的所在。在传统语文教学中,由于手段缺乏,教师只能通过口授来反复说明、阐述文章的重难点,结果,不仅费神耗力,但效果不好。而应用信息技术辅助,不仅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还能化静为动,化大为小,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将事物很形象的表现出来。因此,应用恰当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优化教学过程,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生动活泼,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火烧云》一课时,如何让学生快速体会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的快、奇,感受大自然之美是本课的重难点。但是,学生在生活中并不能仔细地观察,所以无从领略到火烧云的神奇的美。那么,如何突破这一重难点呢?我事先请美术老师画出各种颜色的火烧云,然后用电脑把二者合而为一,并制成动画效果,让学生在多次朗读的基础上通过电脑屏幕观看火烧云的颜色变化;由红通通到金灿灿,到半紫半黄,再到半灰半百合色……而其形状也在悄悄变化着:开始像马,接着变成了狗,狗又变成了狮子……这样,把呆板的课文内容变成了颜色绚丽、充满童趣的动画效果,使学生在朗读欣赏之余体会了火烧云变化之快之美之神奇,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这样,可以化无声为有声,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使学生更具体形象地感知教材,显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使学生获得了有价值的语文学习。
三、应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想象能力
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学科,具有很强的学科优势。爱因斯坦也说过这样一句:“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把学生想象能力培养作为一种教学追求。而在实践中,很多教师为了教学“应试”,常常忽视这一追求而改为“求分”。要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就要根据儿童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体这一特征来进行,提供大量表象,让他们以此为素材进行想象。为此,我们就可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较强的材料,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进思维向深层次发展。例如,在教学课文《大江保卫战》时,我们可将文章的部分内容利用视频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让孩子真实的感受到当人们面对天灾时的无助和解放军们明知道前面危险万分还是勇往直前的精神。学生不仅能感受当时情况的危急,更能理解课文排比句所表达的内容。紧接着,我让学生将自己看到的场景同样用一组排比句表达出来进行语言训练,学生说得很通顺、很丰富。这堂课,学生了解的不仅仅是曾经的历史,更能身临其境,发展想象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以它声形并茂、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等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化抽象为具体,培心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的化解了教学重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和探索创新意识。但同时,我们不仅因为其功能强大而无节制的使用,要注意一个使用原则,即适当、适度和适量,不能过分依赖。只有这样,才能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起来,才能让语文教学变得高效而育人。
参考文献:
[1]段成,浅谈信息技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园,2017年。
[2]王小波,应用信息技术技术优化语文教学的有效实践[J].教学与研究,2017年。
【关键词】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有效应用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走进课堂,与学科教学整合深度的效果就越来越明显。而小学语文,作为奠基教育的重要平台,与信息技术结合也是由来已久了,在这种手段辅助下的课堂教学探索也获得了很多新的收获,特别是在变功能优势为教学优势方面,能有效地将信息技术功能发挥到极致,为语文课堂提高教学有效性提供了良好的手段支撑。下面,我结合这几年语文教学实践,谈谈信息技术与之整合的实践应用。
一、应用信息技术创设趣味情境
信息技术的集成性是我们不可质疑的,能将图片、动画、声音、文本通过交互设计,变成一种能促进多种感官齐受刺激的介质,即视听综合的、动静结合的、图文声像并茂的趣味情境,这不仅能调动吸引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宽松、和谐、自由的氛围中学习,可以使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例如,在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时,为了激趣,创设趣味教学情境,上课时,我们就可应用信息技术点燃学生兴趣之火,配音朗读并设置悬念;晴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的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这是一架夜航的飞机。问题来了: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识路的?才能做到安全飞行呢?第二个画面:蝙蝠在夜里飞行,还能准确地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也能灵巧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这与飞机夜间飞行有什么联系?学生边看边听,提出的问题就如同导火线,这样的问题在视听画面的综合刺激下点燃了思维的火花,激起了他们求知的欲望,让他们在接下来的新知学习中攒够了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是应用形象直观的信息技术,不仅可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其独特的形、声、景扣动学生的心弦,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还能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二、应用信息技术化解课堂教学重难点
每篇文章都有其重难点,每堂课都要为化解重难点而努力。实践中,我们总是在想如何让重难点变得容易理解,能让学生快速突破,这是教学的追求,也是课堂重心的所在。在传统语文教学中,由于手段缺乏,教师只能通过口授来反复说明、阐述文章的重难点,结果,不仅费神耗力,但效果不好。而应用信息技术辅助,不仅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还能化静为动,化大为小,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将事物很形象的表现出来。因此,应用恰当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优化教学过程,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生动活泼,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火烧云》一课时,如何让学生快速体会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的快、奇,感受大自然之美是本课的重难点。但是,学生在生活中并不能仔细地观察,所以无从领略到火烧云的神奇的美。那么,如何突破这一重难点呢?我事先请美术老师画出各种颜色的火烧云,然后用电脑把二者合而为一,并制成动画效果,让学生在多次朗读的基础上通过电脑屏幕观看火烧云的颜色变化;由红通通到金灿灿,到半紫半黄,再到半灰半百合色……而其形状也在悄悄变化着:开始像马,接着变成了狗,狗又变成了狮子……这样,把呆板的课文内容变成了颜色绚丽、充满童趣的动画效果,使学生在朗读欣赏之余体会了火烧云变化之快之美之神奇,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这样,可以化无声为有声,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使学生更具体形象地感知教材,显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使学生获得了有价值的语文学习。
三、应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想象能力
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学科,具有很强的学科优势。爱因斯坦也说过这样一句:“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把学生想象能力培养作为一种教学追求。而在实践中,很多教师为了教学“应试”,常常忽视这一追求而改为“求分”。要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就要根据儿童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体这一特征来进行,提供大量表象,让他们以此为素材进行想象。为此,我们就可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较强的材料,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进思维向深层次发展。例如,在教学课文《大江保卫战》时,我们可将文章的部分内容利用视频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让孩子真实的感受到当人们面对天灾时的无助和解放军们明知道前面危险万分还是勇往直前的精神。学生不仅能感受当时情况的危急,更能理解课文排比句所表达的内容。紧接着,我让学生将自己看到的场景同样用一组排比句表达出来进行语言训练,学生说得很通顺、很丰富。这堂课,学生了解的不仅仅是曾经的历史,更能身临其境,发展想象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以它声形并茂、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等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化抽象为具体,培心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的化解了教学重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和探索创新意识。但同时,我们不仅因为其功能强大而无节制的使用,要注意一个使用原则,即适当、适度和适量,不能过分依赖。只有这样,才能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起来,才能让语文教学变得高效而育人。
参考文献:
[1]段成,浅谈信息技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园,2017年。
[2]王小波,应用信息技术技术优化语文教学的有效实践[J].教学与研究,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