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让问题情境盈满整个数学课堂
【作者】 伍芸青
【机构】 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中学校
【正文】 【摘 要】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不仅能将新知识融于作为载体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做数学,还能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本文从整个教学环节创设问题情境论述,表达笔者的实践心得。
【关键词】 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进行课堂教学是近年来课改大潮中涌现出来热衷行为,它不仅能将新知识融于作为载体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做数学,还能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就是因其效果独特,人们对此乐为其究,也取得了好的成果。但在日常数学教研活动中,也不乏为问题而问题、为情境而情境的教学“做作”,致使教学华而不实、空洞无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将新知识化成问题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呢?这是一个值得考量的理论问题。笔者做了大量探究,愿用自身实践心得为此丰富与拓展献一点微薄之力。
一、新课导入,创设铺垫型问题情境
俗语说,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是的,成功的导入能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拨动学生思维之弦,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望和高涨学习热情。我们除了营造和谐学习环境外,最重要的就是创设一个能激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使其“最近发展区”出现“骚动”,处于“愤悱”状态。这样,学生不仅有继续学习的渴望与动力,还将思维“绷紧”、“临阵待命”。此时,再进行新课教学便水到渠成了。例如在学习乘方的时候,可先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古印度有一个宰相治理国家有方,在他退休时国王为表彰他,要满足他一个要求。宰相提出的要求是国王在棋盘格中上放稻谷,第一个放1粒,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第四个放8粒,然后是16粒,32粒,64粒等等,一直到64格,它只要棋盘上的稻谷。国王笑他傻,就要这一点稻谷。后来发现把全国的稻谷给他都不够。这是为什么呢?听到此时,学生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是乘法?又不知道怎么算,疑惑促使学生学习性情高涨,于是就有“想知道”为什么的迫切愿望,在学习新知识乘方时注意力自然就会高度集中。这里就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为新课导入不仅作了激发学生学习情境的铺垫,还作了调动智力投入的铺垫。
二、教学新知,创设操作型问题情境
教学新知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知识、习得能力的主要阶段,更是考究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时刻。如何把新知识快速有效在学习主体内得到消化与吸收?现代教学论认为要将新知识(只对学生来说)分解,化成若干层次性问题,融于一定情境中,让学生去操作探究。这样就把一个现成的、静态的知识变成了动态的、需要学生探究的知识,学生由于亲身实践探究过程,知识印象会更加深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过程形成习得比教师宣讲灌注获得更重要有效的原因吧。传统新知教学过于强调结论,只能促进学生单纯模仿和记忆知识,学生被动接受,主动性的折扣使教学效度低下。因此,我认为体验过程比记忆结论更重要,我们要经常创设操作型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时,为了让学生掌握“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关系时就这样设计的。首先要求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长度为4cm、5cm、6cm、8cm、10cm、12cm的六根小木棒拿出来进行动手操作。任意取三根将其首尾相接,拼成三角形,接着提出下列问题:①任意三根小木棒能否都能拼成三角形?②有几组三根小棒能拼成三角形?有几组三根木棒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试比较两根短棒长度之和与长棒长度的关系。③通过上述的操作,请猜想三角形中任意两边长度之和与第三边的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④试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你的猜想,并证明你的猜想。这个过程,围绕三角形三边关系创设操作型情境,让学生人人参与动手操作,在解决问题中获取直接经验,建构新知识。这样通过自行操作总结得出的结论,远比记忆书本现成知识效果要好得多,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三、巩固练习,创设变式型问题情境
巩固练习是新知教学的延伸,是学生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阶段与载体。加强巩固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消化新知识,还能强化新旧知识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这一阶段,如果教师能精心设计,围绕新课的定理、概念、公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选择、组合、加工练习材料,创设变式型的、梯度式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用、一题多变、多题归一,不仅给学生以新鲜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也能够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我作了如下处理:先共同分析例题:“甲、乙两分别从相距120公里的A、B两地同时出发……接着给出如下问题:①将“相遇”改为“相距”30公里;②将“相遇”改为“相遇后又相距30公里”;③“同时出发”改为“甲先出发10分钟”;④“相向而行”改为“同向而行”。通过这样变式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十分有效,不仅可以使学生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知识,搞清问题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还有利于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探索能力,培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作业拓展,创设开放型问题情境
作业是数学课堂向外拓展的重要平台,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武器。良好的作业设计,不仅能进一步巩固深化课堂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现代教学论要求创设开放型问题情境,置学生于文字所述的情境中,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找答案。由于这种题型条件不确定、结果开放和解法多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存有多样解答,即使存有知识、能力差异的学生也能从中找到一些答案,都能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而且还能促使学生冲破“数学答案唯一”的惯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发散思维。
由于教学流程不同,各阶段应完成的任务不同,就需要我们创设不同问题情境。但不论哪种情境都需要我们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出发,以培养学生数学兴趣入手,让学生在最佳学习状态下进行探究学习,通过自身努力提高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曹才翰,《初中数学课堂结构》,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2]齐欣,创设数学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J].安顺师专学报,2013.2。
[3]华志远,创设问题情境引动学生探究[J].数学通报,2016.7。
【关键词】 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进行课堂教学是近年来课改大潮中涌现出来热衷行为,它不仅能将新知识融于作为载体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做数学,还能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就是因其效果独特,人们对此乐为其究,也取得了好的成果。但在日常数学教研活动中,也不乏为问题而问题、为情境而情境的教学“做作”,致使教学华而不实、空洞无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将新知识化成问题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呢?这是一个值得考量的理论问题。笔者做了大量探究,愿用自身实践心得为此丰富与拓展献一点微薄之力。
一、新课导入,创设铺垫型问题情境
俗语说,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是的,成功的导入能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拨动学生思维之弦,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望和高涨学习热情。我们除了营造和谐学习环境外,最重要的就是创设一个能激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使其“最近发展区”出现“骚动”,处于“愤悱”状态。这样,学生不仅有继续学习的渴望与动力,还将思维“绷紧”、“临阵待命”。此时,再进行新课教学便水到渠成了。例如在学习乘方的时候,可先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古印度有一个宰相治理国家有方,在他退休时国王为表彰他,要满足他一个要求。宰相提出的要求是国王在棋盘格中上放稻谷,第一个放1粒,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第四个放8粒,然后是16粒,32粒,64粒等等,一直到64格,它只要棋盘上的稻谷。国王笑他傻,就要这一点稻谷。后来发现把全国的稻谷给他都不够。这是为什么呢?听到此时,学生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是乘法?又不知道怎么算,疑惑促使学生学习性情高涨,于是就有“想知道”为什么的迫切愿望,在学习新知识乘方时注意力自然就会高度集中。这里就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为新课导入不仅作了激发学生学习情境的铺垫,还作了调动智力投入的铺垫。
二、教学新知,创设操作型问题情境
教学新知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知识、习得能力的主要阶段,更是考究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时刻。如何把新知识快速有效在学习主体内得到消化与吸收?现代教学论认为要将新知识(只对学生来说)分解,化成若干层次性问题,融于一定情境中,让学生去操作探究。这样就把一个现成的、静态的知识变成了动态的、需要学生探究的知识,学生由于亲身实践探究过程,知识印象会更加深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过程形成习得比教师宣讲灌注获得更重要有效的原因吧。传统新知教学过于强调结论,只能促进学生单纯模仿和记忆知识,学生被动接受,主动性的折扣使教学效度低下。因此,我认为体验过程比记忆结论更重要,我们要经常创设操作型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时,为了让学生掌握“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关系时就这样设计的。首先要求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长度为4cm、5cm、6cm、8cm、10cm、12cm的六根小木棒拿出来进行动手操作。任意取三根将其首尾相接,拼成三角形,接着提出下列问题:①任意三根小木棒能否都能拼成三角形?②有几组三根小棒能拼成三角形?有几组三根木棒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试比较两根短棒长度之和与长棒长度的关系。③通过上述的操作,请猜想三角形中任意两边长度之和与第三边的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④试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你的猜想,并证明你的猜想。这个过程,围绕三角形三边关系创设操作型情境,让学生人人参与动手操作,在解决问题中获取直接经验,建构新知识。这样通过自行操作总结得出的结论,远比记忆书本现成知识效果要好得多,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三、巩固练习,创设变式型问题情境
巩固练习是新知教学的延伸,是学生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阶段与载体。加强巩固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消化新知识,还能强化新旧知识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这一阶段,如果教师能精心设计,围绕新课的定理、概念、公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选择、组合、加工练习材料,创设变式型的、梯度式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用、一题多变、多题归一,不仅给学生以新鲜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也能够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我作了如下处理:先共同分析例题:“甲、乙两分别从相距120公里的A、B两地同时出发……接着给出如下问题:①将“相遇”改为“相距”30公里;②将“相遇”改为“相遇后又相距30公里”;③“同时出发”改为“甲先出发10分钟”;④“相向而行”改为“同向而行”。通过这样变式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十分有效,不仅可以使学生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知识,搞清问题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还有利于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探索能力,培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作业拓展,创设开放型问题情境
作业是数学课堂向外拓展的重要平台,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武器。良好的作业设计,不仅能进一步巩固深化课堂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现代教学论要求创设开放型问题情境,置学生于文字所述的情境中,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找答案。由于这种题型条件不确定、结果开放和解法多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存有多样解答,即使存有知识、能力差异的学生也能从中找到一些答案,都能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而且还能促使学生冲破“数学答案唯一”的惯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发散思维。
由于教学流程不同,各阶段应完成的任务不同,就需要我们创设不同问题情境。但不论哪种情境都需要我们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出发,以培养学生数学兴趣入手,让学生在最佳学习状态下进行探究学习,通过自身努力提高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曹才翰,《初中数学课堂结构》,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2]齐欣,创设数学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J].安顺师专学报,2013.2。
[3]华志远,创设问题情境引动学生探究[J].数学通报,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