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让实验操作活动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作者】 王静茹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三桷垭乡小学



【正文】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及时、适时的指导学生拼一拼、摆一摆、画一画、拨一拨等活动对学生理解抽象、复杂的知识有着无可代替的作用,学生通过操作探究、动脑思考、语言表达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提升思维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所学知识更加扎实,应用知识更加灵活。
  【关键词】 实验操作活动;小学数学课堂

  瑞士数学家欧拉指出:数学不但需要观察,也需要实验。实验操作活动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学生在操作实验学习时,对知识并不是囫囵吞枣、水过地皮湿似的大体了解,也不是比着葫芦画瓢死记硬背规律,更不用浪费大量的时间重复练习训练,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地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实验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及时、适时的指导学生拼一拼、摆一摆、画一画、拨一拨等活动对学生理解抽象、复杂的知识有着无可代替的作用,学生通过操作探究、动脑思考、语言表达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提升思维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所学知识更加扎实,应用知识更加灵活。
  一、实验操作活动能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到位
  数学是用数量关系反映客观世界的一门学科,逻辑性很强、很严密,需要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系统化和具体化,重新建立或者调整认知结构,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并使知识得到广泛的迁移,也就是不仅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因此理解能力是基础、是根本,直接决定了学生走多高,走多远。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到位?我觉得动手操作是一条捷径,它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形象化,把枯燥乏味的文字叙述变成有趣的、快乐的、带有思维形式的游戏,学生在操作实验学习中,动手动脑、脚踏实地、有本有源地自主探究学习,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心理活动,达到知识的内化。比如在一年级认识20以内的数时教师运用小棒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数一数”“捆一捆”“拨一拨”“说一说”“画一画”。让学生初步体验10个一是1个十,以及11~20各数的顺序及大小。在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把小棒分一分,数一数帮助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掌握计算方法,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参与数学知识、结论的形成过程。又比如进行分数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折纸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如讲1/4的意义时,可以让学生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两次,展开后非常容易理解四分之几的意义。这样利用小棒,纸片实验操作,不仅简单、方便,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自然数、加法、减法、分数等的意义,而且还能避免因死记硬背而不能灵活地运用知识的弊端,更给学生带来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小学生的理解、记忆还建立在学生的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各种活动,耐心引领学生在操作中感悟、思考,从而揭示规律、掌握知识。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脑海中。
  二、实验操作活动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他们敢于创新、勇于创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缺乏主动性的学习枯燥而低效,课堂教学应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乐学、善学,在学习活动中既掌握数学知识,又发展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手操作是最好、最直接的认知过程,能引起大脑的积极思维,大脑皮层的分析和综合活动来自运动器官的信号,当幼儿注意变为幼儿直接操作的对象时,就使大脑皮层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引起高涨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学具辅助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意向,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发展学生探索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就可以让学生课前准备平行四边形纸片,通过剪、移、拼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最终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以及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通过实验操作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剪拼等活动中自主探究,发现规律,验证得出公式,掌握了知识,培养了技能。又如在学习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圆柱体的表面积体积时都非常有必要利用实验操作。
  三、实验操作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陶行知教导我们:“活的方法就是教学做统一;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课堂上教师组织实验操作活动是实现“教学做”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在操作实验之前,教师要认真研究操作的目的,并明确操作程序,把握操作时机。如我在教学认识“升和毫升”时,让每个学习小组准备瓶装矿泉水以及不同容量的饮料。组织学生认识瓶装矿泉水的容量,并把矿泉水倒进1升的容器,使学生增强生活中升和毫升的感性认识。同时,通过认识不同包装的不同体积及容积,使学生加深对体积及容积的概念理解。
  又如在组织“认识钟表”的教学时,在引导学生认识不同钟表之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钟表,在制作钟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钟表的基本知识,如:钟表上有12大格,时针粗短,分针细长。同时引导学生认识钟表的规律,如12和6相对,12时整时针和分针重合,6时整时针和分针成一条直线等。在学习钟表的基础知识之后,引导学生学生对总钟表的利用,如记录自己一天的时间利用,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及娱乐时间,并对此进行记录。
  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综合利用有关的教学资源,多层次多角度综合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积极挖掘教学素材,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四、实验操作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使他们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协作,与人交往
  数学实验是为了获得某种数学结论,检验某个数学猜想,解决某类教学问题,实验者利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在数学思维活动的参与下,在特定的实验环境中进行的探索和研究活动。以往数学教学中的观察测量及手工操作等都可以看作是数学实验,但是更多的是操作演示实验,基本都是教师操作,学生观看,或者是小组中的某个学生操作,其他学生观看。在这样的实验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沦为“看客”,而非实验主体,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实验中,体验数学实验的乐趣和意义。真正的数学实验应该是全员参与,全程参与,让学生人人参与,人人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实验数学应加强合作讨论,在操作讨论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其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学会与人合作的方法,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这对于平时不善与人沟通的学生尤其重要,在动手实践中,他可以与小组内的几个同学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渐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人协作的精神,最后也能学会与人协作,与人交往。
  此前由于数学实验费事费时,实验材料匮乏等原因,数学实验开展情况不容乐观,数学实验的功能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和重视。目前,随着数学实验的价值逐渐被认识,数学实验也逐步走进课堂,学生对数学实验也由陌生到熟悉,进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数学实验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尤其是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为数学实验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数学实验的前景广阔。虽然目前数学实验尚有许多课题亟待我们进一步研究,但只要广大教师及研究者共同肩负起数学教学的创新责任,小学数学实验教学将有更好的发展及应用空间,也将更好的发挥在数学教学的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