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培养高中历史唯物史观核心素养初探——以岳麓版必修(1)第16课《辛亥革命》为例

【作者】 王 强

【机构】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第二中学



【正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规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本人以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16课《辛亥革命》为例,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分为二等辩证观点来分析、理解辛亥革命相关问题,希望能帮助学生增强对唯物史观的认识,进而更深入的认识历史,理解历史。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时会促进生产力发展,反之,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时,则会阻碍生产力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得到的较大提高,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由此形成了地主和农民的封建生产关系。由于小农经济的稳定性,这种封建的生产关系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大门被逐步打开,随着西方列强而来的还有新的生产方式——机器生产。
  由于使用机器进行生产,则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工厂需要大量工人。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走进工厂,被工厂雇佣,变成工人。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日益瓦解,而封建的生产关系也开始走向解体,取而代之的则是资本家和工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由于生产力的变化,从而带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正是这种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成为辛亥革命的物质基础,也是辛亥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对经济基础起到促进或阻碍作用。
  20世纪60、70年代在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企业的诱导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894年甲午战败后,清政府被迫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内容之一是清政府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由于要偿还巨额的赔款,于是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由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发展壮大。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越来越阻碍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如封建的官僚体制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封建的经济政策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封建的八股取士不适应人才的需要等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腐朽落后的清王朝已经不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当落后的上层建筑阻碍新经济的发展之后,则需要上层建筑进行必要的改革和调整,所以我们看到了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但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和清末新政的收效甚微,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的新政权已势不可挡。
  辛亥革命后,推翻了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结束的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了一系列鼓励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由此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据统计,1913年至1920年,全国新设面粉厂47个。1914年前,面粉每年入超,从1915年起,变为出超。1915年至1920年,面粉出超量由0.2895万吨增至17.2485万吨,增加了近59倍。1913年至1921年,全国华资纱厂的纱锭,也由48.4万余枚增至124.8万余枚,增长了157.9%;织布机由2016台增至5825台,增长了188.9%。由此可见中华民国建立后大大的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壮大。
  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在古代封建社会,封建经济以农业为国家根本,而土地又是农业的根本,男子在土地的耕种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因此,封建社会形成男尊女卑的思想,而这种思想传统延续几千年。与小农经济相适应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由于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则形成了一套专制思想、等级思想。而这种专制思想、等级思想和尊卑思想又保护了封建经济的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
  随着列强侵华的不断深入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民国政府的建立,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随之不断发生着变化。工厂里男女共同劳动、学校里男女同堂上课,这些无不冲击着封建社会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制和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思想。西洋女子穿裙子、不缠足、婚姻自由,这也引导着国内女子追究自由、平等的权利。民国建立后,正式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礼仪的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随着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的不断深入人心,人们的思想也不断被解放,因此,当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时,全国一片反对之声,最终他们也已失败告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专制统治在中国已经没有生存的可能,中国社会也不断地走向近代化。
  四、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
  历史是纷繁复杂的,也是多姿多彩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如果只从某一个角度或立场出发难免不能客观、全面、准确的认识历史。近年来,研究者用文明史观、整体(全球)史观、现代化(近代化)史观等多种史观来研究历史,大大丰富了人们认识历史的角度和方法。但在笔者看来,这些史观从根本上来看都是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因此认识历史仍要以唯物史观为根本和核心,对辛亥革命的认识我们便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既要看到其历史功绩,也要看到其时代的局限性。
  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促进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些都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当然,受时代的局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存在革命性和软弱性与妥协性的两重性,这也导致了革命不够彻底,没能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革命成果最终被袁世凯窃取。
  除了上述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观点之外,唯物史观还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发展规律,阶级斗争观点,联系和发展等观点,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展开。
  综上所述,唯物史观是历史核心素养中最为根本的素养,是学习历史和培养其他素养的基础。因此,老师们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唯物史观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魏广志.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J].潍坊学院学报,2014,14(01):41-43
  [3]陈霞.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14):66-67
  [4]李旭青.蒋梦麟《西湖》之阅读与启示[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07(01):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