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浮世之草 好色有道: 试论井原西鹤基于“好色物”的审美构造
【作者】 王学鹏
【机构】 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工学院
【正文】 【摘 要】 井原西鹤在小说中呈现的“好色物”审美外在构造具有简单单纯的特点,但是在简单中却蕴含着深刻的意蕴,能体现出具有日本文学特色的“伪浅化”特征。在本次研究工作中,针对井原西鹤的“好色物”审美构造进行细化的解读,能更加深刻的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意蕴,对井原西鹤的“浮世”观进而形成深入系统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把握“好色物”的真正哲学思想内涵。
【关键词】 井原西鹤;“好色物”;审美构造
对日本文学发展进行系统的分析,能看出日本文学创作较为典型的特点就是对女人情的描写方面,一般不深入系统地从博大精深的理论架构布局,而是在男女风花雪月的爱情中,展现人生的道理,要想对日本文学中蕴含的思想内涵形成深入的理解和解析,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对日本文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文学作品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析,在日本文学创作特色大背景下把握审美构造,逐步形成更加全面系统的认识。
一、井原西鹤的“好色物”审美构造
解读井原西鹤的小说,能看出其小说“浮世草子”及“好色物”简单的审美特色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体现,要想对其进行系统的解析,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更加全面系统的论述。
其一,在结构形式方面的体现。井原西鹤所创作的《好色一代男》主要叙事结构是按照主人公世之介的成长经历进行编年体式创作的,其叙事结构具有明显的原始性特征,小说中对场景和故事情节的描写随着世之介的成长逐渐发生变化,并且小说中只有世之介一个人物线索贯穿故事的始终。而井原西鹤《好色一代女》小说结构具有一样的特点,全书将“一代女”成长过程中对好色的体验作为核心而展开描写,采用了倒叙的结构[1]。井原西鹤“好色物”从表面上看相对较为简单,结构散漫,甚至能反映出无结构的特点,因此对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进行阅读,能产生观看“万花筒”的效果,具有“物纷”写法特色,形成了叙事结构方面的“饶舌体”。这种小说叙事结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相对较为放松,能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能将读者带入到故事情境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其二,在题材选择方面的体现。井原西鹤“浮世草子”和“好色物”单纯的审美特点能在题材的单纯上得到有效的彰显。简单的说就是井原西鹤小说创作方面将不同人群、不同生活方式进行分开描写,如在专门描写町人生活的小说中,就会基于“町人物”对“好色物”进行特殊的析出处理,将故事中赚钱和享乐的情况充分的表现出来,在将町人经济活动和情欲活动分开进行论述的情况下,形成对“好色”形态的单纯化处理。又如,在“好色”题材创作方面,将分别突出“男色”与“女色”的特点进行专门的创作,从简单的故事情节指向最本质的金钱与肉体交换的关系,并且通过对社会人物关系实施简单化的处理,向读者展现出不受世俗道德约束的特殊社会模式,通过切断与一般社会之间的关系,将单纯的好色举动呈现出来,引人深思。
二、井原西鹤的“好色物”之“浮世之草 好色有道”审美意义
在对井原西鹤“好色物”进行深入解读的情况下,能看出“好色物”应该归属于“浮世草子”这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即从“浮世”的角度对“好色”进行解读,对“好色”与“浮世”之间的关系形成更加深层次的感知。
“浮世”最初从汉语中衍生出来,具体指飘浮不定的现实人间社会,后在日本佛教的发展下,在日本文学体系中“浮世”具有与“尘世”等同的意思,并且对“浮世”的应用,更能体现日本社会生活中漂浮不定的状态[2]。井原西鹤将自身小说创作方面以町人现实社会作为主题的小说作品称之为“浮世草子”,深刻地对无常的社会进行了塑造,将社会底层人们的宿命在小说中展现出来。解读井原西鹤“町人物”小说能看出其对町人生活的悲喜剧进行刻画,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深切感受到“浮世无常”的特性,只有拼命的劳作、改善经济生活,才能在“浮世”中获得安全感。而在另一个层面,町人认为既然“浮世无常”,那么就应该及时行乐,在及时行乐中体现出“好色”的思想,并且这种朴素的人生观贯穿于井原西鹤“浮世草子”的创作始终。
在井原西鹤笔下所塑造的“浮世”人生观与佛家文化存在直接的关系,具有悲观主义特点,也包含及时行乐的思想意蕴,享受“浮世”之乐莫过于“好色”。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井原西鹤塑造的“浮世”中,“好色”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能够轻易实现的[3]。以《好色五人女》为例,在故事中,除了最后一个故事具有喜剧的特点外,其他“浮世”中的人在及时行乐过程中都因为“好色”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甚至丧失了生命,展现出浓郁的悲剧性特点。从《好色五人女》中的审美意蕴进行解析,能看出其主要表现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社会伦理道德、社会法律规范形成了对“好色”的约束,一旦触犯了社会道德和法律,就必然会引发严重的后果。简言之,《好色五人女》实质上对好色有道的思想进行了强化,认为“好色”不能是无条件的、社会化的,而是需要相关社会条件的制约,只有“好色有道”,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在创作中针对怎样从“好色”中修炼“色道”进行了更加系统的论述。解析井原西鹤“好色物”一系列小说,能看出其小说中提出的“色道”修炼方面的理念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其最早创作的《好色一代男》中,对于“色道”修炼方面的思想处于初级阶段的范畴,小说的主人公世之介一生在色上沉迷,即便是在老年时期,也仅仅是对日本的“色”感到厌烦,而对于外部世界中的“色”仍然保持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在研究中能得到“一代男”的“好色”仅仅在享乐层面上,尚未向“色道”的角度上升。小说《好色二代男》中对于“好色”的表现则提升了一定的高度。在小说中,主人公仍然在“好色”中沉溺,并认为在“浮世”中最高层次的享乐就是“好色”,但是与此同时,井原西鹤在表现方面对肉欲的疯狂进行了弱化,增加了对人情世故内心世界方面的描写,甚至已经反映出对“好色”的悲观态度,转向重视“好色”的精神需求,这初步体现出对“色道”的修炼,即在“好色”的历练中,小说中的人物逐渐从简单的人变成能处理复杂人际关系、善解人意的人,成为内外兼修的“帅人”[4]。从这一点可以发现,较之于“一代男”中主人公单纯的好色和享乐,“二代男”实际上以“大往生”的方式结束生命,实现了对人生的超脱,也真正进入到了色道。此外,《好色一代女》中“一代女”一生随波逐流,没有真正进入色道,一直到60岁后在山林中隐遁,忏悔一生,才反映出其入道,也能体现出在色道修炼方面对“一代男”的发展。由此能看出,井原西鹤笔下“浮世草子”中所展现的“好色物”具有“好色有道”的特殊审美意义,能向读者呈现相应的哲学意蕴和人生哲理,值得进行更加全面系统的探究。
结语
总而言之,井原西鹤关于“好色物”的创作以及其特殊的审美构造,能用“浮世之草 好色有道”进行集中的概括,在井原西鹤笔下,“浮世”的快乐能从“好色”方面得到集中的体现,但是其坚持“好色”必须有“道”,需要将“好色”进行特殊的限定,最终达到洞察人生、超脱世俗的效果,在“好色”中达到悟道和得道的目标,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向远.浮世之草 好色有道——井原西鹤“好色物”的审美构造[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6,4(03):67-73.
[2]齐秀丽,王雨.圆熟与生鲜——“三言二拍”和“好色物”文学表现上的差异[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10):29-30.
[3]王若茜.作家命运与文学观——试论“三言二拍”与西鹤的“好色物”比较研究[J].东北亚论坛,2005(05):88-89.
[4]蓝泰凯.井原西鹤的“好色物”与“町人物”[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4):66-69.
【关键词】 井原西鹤;“好色物”;审美构造
对日本文学发展进行系统的分析,能看出日本文学创作较为典型的特点就是对女人情的描写方面,一般不深入系统地从博大精深的理论架构布局,而是在男女风花雪月的爱情中,展现人生的道理,要想对日本文学中蕴含的思想内涵形成深入的理解和解析,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对日本文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文学作品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析,在日本文学创作特色大背景下把握审美构造,逐步形成更加全面系统的认识。
一、井原西鹤的“好色物”审美构造
解读井原西鹤的小说,能看出其小说“浮世草子”及“好色物”简单的审美特色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体现,要想对其进行系统的解析,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更加全面系统的论述。
其一,在结构形式方面的体现。井原西鹤所创作的《好色一代男》主要叙事结构是按照主人公世之介的成长经历进行编年体式创作的,其叙事结构具有明显的原始性特征,小说中对场景和故事情节的描写随着世之介的成长逐渐发生变化,并且小说中只有世之介一个人物线索贯穿故事的始终。而井原西鹤《好色一代女》小说结构具有一样的特点,全书将“一代女”成长过程中对好色的体验作为核心而展开描写,采用了倒叙的结构[1]。井原西鹤“好色物”从表面上看相对较为简单,结构散漫,甚至能反映出无结构的特点,因此对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进行阅读,能产生观看“万花筒”的效果,具有“物纷”写法特色,形成了叙事结构方面的“饶舌体”。这种小说叙事结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相对较为放松,能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能将读者带入到故事情境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其二,在题材选择方面的体现。井原西鹤“浮世草子”和“好色物”单纯的审美特点能在题材的单纯上得到有效的彰显。简单的说就是井原西鹤小说创作方面将不同人群、不同生活方式进行分开描写,如在专门描写町人生活的小说中,就会基于“町人物”对“好色物”进行特殊的析出处理,将故事中赚钱和享乐的情况充分的表现出来,在将町人经济活动和情欲活动分开进行论述的情况下,形成对“好色”形态的单纯化处理。又如,在“好色”题材创作方面,将分别突出“男色”与“女色”的特点进行专门的创作,从简单的故事情节指向最本质的金钱与肉体交换的关系,并且通过对社会人物关系实施简单化的处理,向读者展现出不受世俗道德约束的特殊社会模式,通过切断与一般社会之间的关系,将单纯的好色举动呈现出来,引人深思。
二、井原西鹤的“好色物”之“浮世之草 好色有道”审美意义
在对井原西鹤“好色物”进行深入解读的情况下,能看出“好色物”应该归属于“浮世草子”这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即从“浮世”的角度对“好色”进行解读,对“好色”与“浮世”之间的关系形成更加深层次的感知。
“浮世”最初从汉语中衍生出来,具体指飘浮不定的现实人间社会,后在日本佛教的发展下,在日本文学体系中“浮世”具有与“尘世”等同的意思,并且对“浮世”的应用,更能体现日本社会生活中漂浮不定的状态[2]。井原西鹤将自身小说创作方面以町人现实社会作为主题的小说作品称之为“浮世草子”,深刻地对无常的社会进行了塑造,将社会底层人们的宿命在小说中展现出来。解读井原西鹤“町人物”小说能看出其对町人生活的悲喜剧进行刻画,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深切感受到“浮世无常”的特性,只有拼命的劳作、改善经济生活,才能在“浮世”中获得安全感。而在另一个层面,町人认为既然“浮世无常”,那么就应该及时行乐,在及时行乐中体现出“好色”的思想,并且这种朴素的人生观贯穿于井原西鹤“浮世草子”的创作始终。
在井原西鹤笔下所塑造的“浮世”人生观与佛家文化存在直接的关系,具有悲观主义特点,也包含及时行乐的思想意蕴,享受“浮世”之乐莫过于“好色”。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井原西鹤塑造的“浮世”中,“好色”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能够轻易实现的[3]。以《好色五人女》为例,在故事中,除了最后一个故事具有喜剧的特点外,其他“浮世”中的人在及时行乐过程中都因为“好色”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甚至丧失了生命,展现出浓郁的悲剧性特点。从《好色五人女》中的审美意蕴进行解析,能看出其主要表现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社会伦理道德、社会法律规范形成了对“好色”的约束,一旦触犯了社会道德和法律,就必然会引发严重的后果。简言之,《好色五人女》实质上对好色有道的思想进行了强化,认为“好色”不能是无条件的、社会化的,而是需要相关社会条件的制约,只有“好色有道”,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在创作中针对怎样从“好色”中修炼“色道”进行了更加系统的论述。解析井原西鹤“好色物”一系列小说,能看出其小说中提出的“色道”修炼方面的理念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其最早创作的《好色一代男》中,对于“色道”修炼方面的思想处于初级阶段的范畴,小说的主人公世之介一生在色上沉迷,即便是在老年时期,也仅仅是对日本的“色”感到厌烦,而对于外部世界中的“色”仍然保持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在研究中能得到“一代男”的“好色”仅仅在享乐层面上,尚未向“色道”的角度上升。小说《好色二代男》中对于“好色”的表现则提升了一定的高度。在小说中,主人公仍然在“好色”中沉溺,并认为在“浮世”中最高层次的享乐就是“好色”,但是与此同时,井原西鹤在表现方面对肉欲的疯狂进行了弱化,增加了对人情世故内心世界方面的描写,甚至已经反映出对“好色”的悲观态度,转向重视“好色”的精神需求,这初步体现出对“色道”的修炼,即在“好色”的历练中,小说中的人物逐渐从简单的人变成能处理复杂人际关系、善解人意的人,成为内外兼修的“帅人”[4]。从这一点可以发现,较之于“一代男”中主人公单纯的好色和享乐,“二代男”实际上以“大往生”的方式结束生命,实现了对人生的超脱,也真正进入到了色道。此外,《好色一代女》中“一代女”一生随波逐流,没有真正进入色道,一直到60岁后在山林中隐遁,忏悔一生,才反映出其入道,也能体现出在色道修炼方面对“一代男”的发展。由此能看出,井原西鹤笔下“浮世草子”中所展现的“好色物”具有“好色有道”的特殊审美意义,能向读者呈现相应的哲学意蕴和人生哲理,值得进行更加全面系统的探究。
结语
总而言之,井原西鹤关于“好色物”的创作以及其特殊的审美构造,能用“浮世之草 好色有道”进行集中的概括,在井原西鹤笔下,“浮世”的快乐能从“好色”方面得到集中的体现,但是其坚持“好色”必须有“道”,需要将“好色”进行特殊的限定,最终达到洞察人生、超脱世俗的效果,在“好色”中达到悟道和得道的目标,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向远.浮世之草 好色有道——井原西鹤“好色物”的审美构造[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6,4(03):67-73.
[2]齐秀丽,王雨.圆熟与生鲜——“三言二拍”和“好色物”文学表现上的差异[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10):29-30.
[3]王若茜.作家命运与文学观——试论“三言二拍”与西鹤的“好色物”比较研究[J].东北亚论坛,2005(05):88-89.
[4]蓝泰凯.井原西鹤的“好色物”与“町人物”[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4):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