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善教者诱其思,善导者促其学
【作者】 李光辉
【机构】 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思源实验学校
【正文】 【摘 要】 善教者善导,善导者高效。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学贵善思,教贵善诱;学贵善悟,教贵善导。”古人云:“善诱者,善导。”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学会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设计引入才能“油然而生”新知识,如何选择例题才能“触类旁通”活一片,如何解题分析才能“众里寻她”得方法,如何答疑指导才能“源头活水”出思路,本人认为,这些都需要教师恰到好处的启发“诱导”。
【关键词】 小学数学;兴趣导入;少教多学;高效课堂
魅力课堂,智慧引领。为师之道,贵在于导。“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开展高效课堂,实施减负增效,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才能促进学生“学”的效果;只有教师有效的诱导、引导、疏导、指导,才能促进学生的“乐学、活学、易学、会学”。善导者,教学生乐学。善导者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是积极的、主动的,学生的心态是乐观的、向上的。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掌握方法、自求得之。
一、巧妙导入,引入兴趣
灵动的、活跃的、充满智慧的、真正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永恒的追求。课堂教学不是为了“教”而“教”,目的在于通过教师智慧的“教”实现学生快乐的“学”。“活”的小学数学课堂,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学习着、感动着、快乐着、收获着;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放飞思想、张扬个性、形成能力;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融入智慧、生成智慧、增强素养。
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新颖独特的导入能先声夺人,激发学生渴求新知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为上好课奠定坚实的基础。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课堂心理时间愉快而短暂,课堂心理空间丰富而广阔。随时都能“美美地想,快乐地做,天天都有小进步。”真正实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
巧妙设计新课导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奏。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如:我组织学习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课始,我创设问题情境引入:“小明和小龙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俩各自做了一个长方形的相框。小明做的相框长6分米,宽2分米;小龙做的相框长4分米,宽3分米。他们一起来到玻璃店,为相框安玻璃,在付钱时,老板却让他们付同样的钱。这合理吗?为什么?”学生听后疑惑不解,纷纷追问。我说:“大家认认真真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后,便知道老板的做法是否合理。”巧问,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专注于课堂学习。
“灵活才能兴趣,巧妙才能高效,快乐才能极致。”新课导入形式和方法是多姿多彩的。巧妙导入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既是新课的开始,又是课堂主体与教师密切配合的起点,是整堂课的关键所在,影响着所有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所教学生的实际,我们可以以“情”入境,以“疑”入境,以“趣”入境,以“物”入境等等,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注意,吸引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学习。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
二、变教为导,少教多学
践行课改理念,打造高效课堂,力求减负增效。“教”能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深度学习、积极学习、独立学习。注重“少教多学”理念,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努力优化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效益;讲究变教为导,变学为思,以导达思,促进发展,实现教学双赢。
“课堂是一个舞台,在课堂上老师只能是一个导演,决不是主角”。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精讲多练,举一反三,让学生一通百通。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包办、不歧视,力求合作互助。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教学的功在于“引导”,学生学习的力在于“动”起来。教师能够画龙点睛,讲好重难点;讲好规律;讲好方法;讲好易混点;讲好易错点;讲好易漏点。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在学生思考或做题时不讲打岔的话;在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时不讲刺激的话;在学生思考过程中不要太急于讲话。
施教之攻,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力求着眼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着力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着重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着手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积极引导学生探究教材,学活知识。
只有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主动学习数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灵性的人,成为生命涌动的主体,教学才会情趣盎然,活力才会无限,精彩才会纷呈,生机才会勃勃,效率才会彰显。
我们需要努力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一反常态地放下老把式的迂腐教学,勇于相信学生,敢于放飞学生思绪。注重多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多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多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多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
教以生为本,学义悟为根。教师的教在于指导,学生的学在于感悟。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不是学生“懂”了,也不是学生“会”了,而是学生自己“悟”出了道理、规律和思考方法等。这种“悟”只有在数学活动中才能得以进行,因此教学活动必须给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间,组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并把推理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这一过程中。例如;我组织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在认识了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这些分数后,引导学生思考: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哪个分数大?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接着验证:取两张相同的纸片,一个折出二分之一,另一个折出三分之一,再比较大小,一目了然,二分之一大于三分之一。接着再推理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哪个分数大?从而得出结论:分子为一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大。如此这般,不仅有效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三、激思启智,设疑问难
课堂提问是一门集设疑、激趣、引思为一体的教学艺术,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常见的、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它是教师训练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法宝,是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的纽带,更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保障。只有问得准、问得巧,才能答得全、答得妙。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向儿童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如果说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开发学生的智力,让他们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充满智慧,那么,启发学生的思维则是高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提倡启发诱导的教学方式,几乎是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共同的教学主张。而善于启发诱导、激思启智,则是他们教学艺术实践的闪光之处。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等,无不贯注着开启学生智慧、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教育思想的光辉。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所以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国某科技馆有这样一则语录:“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知道了;我做过了,就记住了。”这则语录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让学生亲身体会、亲手实验,才能使他们真正学到知识。教师的“多教”其实是劳而无功的,学生的“多学”才是学生获得真知的有效途径。与“多学”相伴的是“多问”“好问”。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要转变教学观念和创新教学模式,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敢问、会问、勤问。
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如:我组织学习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课前先让学生把硬纸圆等分成16个小扇形。课中,指导学生一边自学课本内容,一边拼成近似长方形,一边引导学生推出长方形的长是圆的什么?宽是圆的什么?最后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师此时留下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拼出其它图形,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拼成了不同的几何图形。有的学生拼成一个近似梯形,有的拼成近似三角形,有的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同样也得到了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促使学生从各个角度思考,再通过观察、操作、计算、概括、抽象出公式,充分展示了公式的多种推导过程,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公式推导过程成为学生积极的智力活动方式。这样的教学过程,小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们自己“跳起来摘果子”。只要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替代;只要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成功愉快的体验。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见机行事,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注重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别具一格,学活教材。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善教者善导,善导者高效。课堂教学是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交融。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需要循循善诱,推陈出新,教活课堂,教活学生,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效率高起来。
参考文献:
[1]张艳,张玲云,范素花。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8,08;
[2]苗海伟.小学数学学生自主学习引导策略新探[J].中国农村教育,2019(12);
[3]吴慧英.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及其运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8)。
【关键词】 小学数学;兴趣导入;少教多学;高效课堂
魅力课堂,智慧引领。为师之道,贵在于导。“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开展高效课堂,实施减负增效,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才能促进学生“学”的效果;只有教师有效的诱导、引导、疏导、指导,才能促进学生的“乐学、活学、易学、会学”。善导者,教学生乐学。善导者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是积极的、主动的,学生的心态是乐观的、向上的。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掌握方法、自求得之。
一、巧妙导入,引入兴趣
灵动的、活跃的、充满智慧的、真正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永恒的追求。课堂教学不是为了“教”而“教”,目的在于通过教师智慧的“教”实现学生快乐的“学”。“活”的小学数学课堂,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学习着、感动着、快乐着、收获着;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放飞思想、张扬个性、形成能力;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融入智慧、生成智慧、增强素养。
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新颖独特的导入能先声夺人,激发学生渴求新知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为上好课奠定坚实的基础。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课堂心理时间愉快而短暂,课堂心理空间丰富而广阔。随时都能“美美地想,快乐地做,天天都有小进步。”真正实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
巧妙设计新课导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奏。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如:我组织学习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课始,我创设问题情境引入:“小明和小龙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俩各自做了一个长方形的相框。小明做的相框长6分米,宽2分米;小龙做的相框长4分米,宽3分米。他们一起来到玻璃店,为相框安玻璃,在付钱时,老板却让他们付同样的钱。这合理吗?为什么?”学生听后疑惑不解,纷纷追问。我说:“大家认认真真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后,便知道老板的做法是否合理。”巧问,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专注于课堂学习。
“灵活才能兴趣,巧妙才能高效,快乐才能极致。”新课导入形式和方法是多姿多彩的。巧妙导入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既是新课的开始,又是课堂主体与教师密切配合的起点,是整堂课的关键所在,影响着所有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所教学生的实际,我们可以以“情”入境,以“疑”入境,以“趣”入境,以“物”入境等等,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注意,吸引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学习。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
二、变教为导,少教多学
践行课改理念,打造高效课堂,力求减负增效。“教”能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深度学习、积极学习、独立学习。注重“少教多学”理念,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努力优化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效益;讲究变教为导,变学为思,以导达思,促进发展,实现教学双赢。
“课堂是一个舞台,在课堂上老师只能是一个导演,决不是主角”。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精讲多练,举一反三,让学生一通百通。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包办、不歧视,力求合作互助。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教学的功在于“引导”,学生学习的力在于“动”起来。教师能够画龙点睛,讲好重难点;讲好规律;讲好方法;讲好易混点;讲好易错点;讲好易漏点。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在学生思考或做题时不讲打岔的话;在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时不讲刺激的话;在学生思考过程中不要太急于讲话。
施教之攻,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力求着眼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着力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着重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着手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积极引导学生探究教材,学活知识。
只有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主动学习数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灵性的人,成为生命涌动的主体,教学才会情趣盎然,活力才会无限,精彩才会纷呈,生机才会勃勃,效率才会彰显。
我们需要努力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一反常态地放下老把式的迂腐教学,勇于相信学生,敢于放飞学生思绪。注重多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多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多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多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
教以生为本,学义悟为根。教师的教在于指导,学生的学在于感悟。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不是学生“懂”了,也不是学生“会”了,而是学生自己“悟”出了道理、规律和思考方法等。这种“悟”只有在数学活动中才能得以进行,因此教学活动必须给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间,组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并把推理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这一过程中。例如;我组织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在认识了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这些分数后,引导学生思考: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哪个分数大?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接着验证:取两张相同的纸片,一个折出二分之一,另一个折出三分之一,再比较大小,一目了然,二分之一大于三分之一。接着再推理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哪个分数大?从而得出结论:分子为一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大。如此这般,不仅有效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三、激思启智,设疑问难
课堂提问是一门集设疑、激趣、引思为一体的教学艺术,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常见的、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它是教师训练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法宝,是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的纽带,更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保障。只有问得准、问得巧,才能答得全、答得妙。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向儿童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如果说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开发学生的智力,让他们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充满智慧,那么,启发学生的思维则是高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提倡启发诱导的教学方式,几乎是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共同的教学主张。而善于启发诱导、激思启智,则是他们教学艺术实践的闪光之处。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等,无不贯注着开启学生智慧、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教育思想的光辉。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所以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国某科技馆有这样一则语录:“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知道了;我做过了,就记住了。”这则语录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让学生亲身体会、亲手实验,才能使他们真正学到知识。教师的“多教”其实是劳而无功的,学生的“多学”才是学生获得真知的有效途径。与“多学”相伴的是“多问”“好问”。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要转变教学观念和创新教学模式,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敢问、会问、勤问。
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如:我组织学习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课前先让学生把硬纸圆等分成16个小扇形。课中,指导学生一边自学课本内容,一边拼成近似长方形,一边引导学生推出长方形的长是圆的什么?宽是圆的什么?最后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师此时留下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拼出其它图形,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拼成了不同的几何图形。有的学生拼成一个近似梯形,有的拼成近似三角形,有的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同样也得到了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促使学生从各个角度思考,再通过观察、操作、计算、概括、抽象出公式,充分展示了公式的多种推导过程,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公式推导过程成为学生积极的智力活动方式。这样的教学过程,小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们自己“跳起来摘果子”。只要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替代;只要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成功愉快的体验。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见机行事,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注重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别具一格,学活教材。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善教者善导,善导者高效。课堂教学是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交融。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需要循循善诱,推陈出新,教活课堂,教活学生,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效率高起来。
参考文献:
[1]张艳,张玲云,范素花。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8,08;
[2]苗海伟.小学数学学生自主学习引导策略新探[J].中国农村教育,2019(12);
[3]吴慧英.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及其运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