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渗透

【作者】 王建民 姜树静

【机构】 山东省惠民县孙武街道中学



【正文】  【摘 要】 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本文则从家国情怀教育角度着手,对其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进行探索思考,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体现历史育人功能。
  【关键词】 家国情怀;历史教学;教育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诗书万卷,皆可见家国,家国情怀自古就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等都是家国情怀在传统文化中的真实写照。历史课程应该“不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历史意识和文化素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思考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家国情怀教育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家是大厦,我在屋檐下”。国家是为每一个公民遮风挡雨的大厦,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有义务为祖国大厦添砖加瓦。历史教学要达到让大家有信心,并且要更加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履行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为振兴中华做出我们力所能及的贡献。有了浓浓的家国情怀的相伴,我们的目光会更从容、脚步会更踏实、行路会更长远。
  “家,居也”,“国,邦也”,“情怀”则指情感、认同感、归属感等。从字面意思来看,家国情怀则主要是指个人对家、对国的基本情感和思想心境。作为思想领域的“家国情怀”,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沉淀而最终形成的。首先,家国情怀萌芽于士大夫阶层的自我优越感的沉淀。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但“士”却为人推崇。“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都是最早家国情怀的直接反映。其次,魏晋时期,士大夫的共同意识逐渐上升,孤芳自赏现象较为突出,传统立德、立功、立言无法施展,“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营造出远离现实,属于自我的“精神家园”。最后,政治变迁和王朝更迭使得诸多遗民旧臣不忘古国,“家国情怀”逐渐成为某个阶层乃至民族的共同意识。例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屈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等诸多文人墨客的思国、忧国心绪逐渐被沉淀起来。进入近代社会后,西方列强的入侵则使得国内割地赔款、国破家亡,文人志士在救亡图存过程中不断自省,最终形成“家国情怀”。可以说,“家国情怀”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至今而沉淀下来的文化遗产,在近代特殊社会形成的思想产物。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家国情怀已经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家国情怀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培养个人追求家庭幸福、国家富强;理解国与家的相互关系,培养个人的爱国情感;树立个人高度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历史新课标要求,通过历史学习,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使命感、责任感。落实于教学过程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自豪感和责任感。自豪感则主要体现在学生国荣一体意识层面,责任感则主要体现在学生居安思危意识层面。
  二、家国情怀教育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对策
  1.教学设计
  首先,创新教学内容。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课程实施的基本依据和评价主体。教师首先应该把握历史课程标准,了解历史设计基本思路,明确历史课程三维目标。历史教师应该配套相关学术论文以及相关专著,以确保课程设计更加科学。除此之外,“一标多本”的教材制度为历史教师备课提供众多的教学资源。以近代史抗日战争为例,人民版偏向于专题式,人教版则注重时序性。且两个版本提供材料同样有所区别,这都为历史教学资源整合奠定重要基础。
  其次,“因材施教”永远是教师恒古不变的话题。学情调查是历史教师教学设计的先决条件。学情调查可以从学生身心特征、知识储备、班级纪律、学习积极性、教材内容特征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解。以任务评价课程为例,初一学生知识面较窄,缺乏评价标准,教师课程讲授应该以基本事实阐述为主;初三学生的历史知识较为全面,价值观较为成熟,教师则应该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和形成知识体系。
  最后,创新自我教学理念。教师不断更新历史知识,学习历史理论,提升自我教学能力。再以近代人物李鸿章为例,传统定位下主要为“卖国贼”,但如今社会整体层面认为其在引领中国近代化方面,功不可没。教材具备滞后性,但考试内容、学习知识却并不滞后,如何引导学生“辩证历史看待问题”,需要历史教师较为深厚的功底。
  2.教学方法
  历史课程通常由讲授法、图示法、视频解读法、小组讨论法等。
  讲授法是历史教学主要方式。必须要注意顺序、目标,且具备感染力,这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例如,利用《辛亥革命》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时,就可以引入林觉民的《与妻书》,将情感带入,渲染课堂气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生情感。除此之外,讲述法对历史细节处理同样具备良好的促进作用,以《辛丑条约》为例,突出中外国力对比,让学生意识到条约对中国的破坏性,最终达到细化课程内容。
  图示法是历史教学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方法,简洁明了,以较为直观历史数据来展现历史场景。例如涉及到家国情怀教育时,就可以以圆明园事件前后照片进行对比,引发学生深思,不断拓展学生思维,深化学生情感。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视频解读法同样被引入现代历史课堂。例如以都江堰文化遗产解读为例,对其构建结构、运作效能的解读,单纯的讲述则难以理解,但短视频的解读就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节约课堂时间。历史教学必须根据学生实际需求、教师专业特点和教学基本内容而定,不断推动课堂改革实施。
  抚今追昔,我们更能感受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家国情怀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现在的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尚需要时日,望家国情怀教育能影响一部分人,改变一部分人。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2]吴晓棠.中学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3]徐敏.在历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尝试[J].教育探索,2000
  [4]袁崇顺,范存俊.历史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