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生本高效课堂 这边风景独好

【作者】 郑海燕

【机构】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一小学



【正文】  【摘 要】 我校博学高效课堂,历经“八模”构建,聚焦课堂,深度探索,经历了“课堂诊断”专家领模”“名师建模”“教师研磨”“课堂践模”“全员观模”“完善改模”“普及推磨”“倡导超模”的“八模”构建历程,不断探索达成模式的方法策略,让课堂向更高效处漫溯,让每节课影响学生的生命质量,让一小课堂的靓丽风景永远独好。
  【关键词】 生本高效;八模构建;有效策略;风景独好

  在“博士素养课程”体系的引领下,我校一直行走于博学高效课堂建设的路上,尝试构建具有一小特色的“博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我们聚焦课堂,经历了一个深度探索的过程,历经“专家领模”“名师建模”“教师研磨”“课堂践模”“全员观模”“完善改模”“普及推磨”“倡导超模”的“八模”构建历程,根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引导学生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从知识核心走向核心素养,从牵生而教走向顺学而导,从学会走向会学,从以教评教走向以学评教,从被动发展走向主动发展,形成有效的基本构架和基本教学流程,培养学识渊博、造诣精深的博学之师、博学之生。
  课堂诊断,发现问题:高效课堂是以学生心灵成长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对课堂把脉问诊,发现教学模式构建缺乏系统,模式运用缺乏灵动,模式探究缺乏持久,模式评价缺乏精准。课堂上目标模糊,盲目探究;流于形式,缺乏内涵;忽视提炼,缺乏实效;无视学生的需求,忽视资源的开发,缺乏真实的互动,忽视教学的评价,剥夺课前的预习。在学情研究中缺乏学习起点的调查,缺失接受能力的分析,缺少个体差异的了解。教师设计的问题多,效度低;问题浅,缺深度;问题难,少梯度。很多老师过多的关注“教”,很少思考“学”,学法设计缺位;学法渗透乏术;学法感悟忽视。我们在课堂诊断,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专家领模,引领方向:我们邀请专家走进学校,零距离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国教育学会汪大勇和教育部中国教科院教育吴景松两位专家到校指导工作,省教科院张斌、李家栋、谭成专家、市教科院周新奎、刘红星、刘莹专家走进我校进行指导;县教研室王振龙、马西良、李玉峰、韩国栋、高晓丽等多位专家,走进我们的校园,解读各个学科教学模式的要素,指导我们博学高效课堂教学。邀请专家零距离把脉问诊,引领方向,与专家零接触切磋中,启迪高高效课堂理念,涤荡教育教学智慧。我们努力把每个孩子变成一个成功而精彩的故事。回归教育原点,这个原点在学生,一切以学生学习的需求,成长的需求出发。回归课堂的初心:“先学后教、多学少教、以学定教”,沿着这样的路径温暖前行。
  名师建模,示范引领:充分借助学校草根名师团队,对当前课堂把脉问诊,查找问题。同时借助名师力量,立足课堂,潜心研究,通过“名师示范引领课”“名师思想微论坛”“高效课堂主题研讨、自主菜单式培训等教研活动,发挥各个学科名师工作室的带动、示范和辐射作用,建立博学高效课堂教学新常规,名师们对于高效课堂的研究衍生出自身的更多价值,智慧的课堂,智慧的引领,灵动的生成,思想的碰撞,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和思想的启迪。
  教师研模,探索内涵:名师建模后,还需老师全员学习,整体把握教学模式,了解其理论原理,掌握其步骤方法,提炼其操作要领,借助“主题案例研讨课”“名师示范引领课”“高效课堂展示课”“青蓝结对成长课”“课题研究提升课”加强对高效课堂模式的研究、探索与论证,使高效课堂模式回归课堂的本质和规律,回归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课堂践模,实践应用:我们倡导课堂践模,引领各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实践,看模式是否操作简便、可行。通过“双方预约常态课”、“团队业务展示课”反复磨课,不断在磨课中发现问题,在讨论中分析问题,在整改中解决问题。使高效课堂的理念和模式在实践中生根、开花、结果,让每一位老师深刻理解、熟练掌握模式的操作技能,灵活运用博学高效课堂的模式。我校教师不断在上课、反思、修改、再上课、再反思、再修改中不断践模,如此循环中习得了模式的操作技能。
  完善改模,优化流程:我们构建的博学高效课堂模式需要我们不断完善,不断修改,寻找差距,分析原因,形成对策,改进完善,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不断的完善,使理论依据更科学、教学目标更精准、操作程序更简便、教学评价更激励。在改模中努力做到表述简洁,操作简便,设计完整,范围适用,不断完善模式要素,提炼操作流程,比较教学设计,在不断对照中,诊断模式差距,在不断改进中,深入博学高效课堂模式的灵魂。
  全员观模,深入灵魂:观摩的前提是让全体教师更新教育观念,高度认同教学模式。制定科学清晰的观模思路,严格的教研制度,完善的评价体系,扎实的校本培训,不断进行科学有效的论证,全体教师走进课堂,习得模式,深入模式,在课堂实践中学习思考,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反思,在总结中提升完善。
  普及推模,掌握技能:博学高效课堂的模式,重在全校推广普及,在课堂实践中生根、开花、结果,全员习得模式的操作技能。然后在各个学科,各个学段,结合学生成长规律与学习规律,让每一位教师找到适合学生和自己的高效课堂模式。
  倡导超模,创新特色:我们认为构建高效课堂模式的过程是:构建模式、超越模式、再构建、再超越,从无序状态走向有序教学,在循环往复中不断提升;进而发展师生的个性,发挥教师的特长。模式只是参考,贵在适合;有思想,才会内化,有空间,就会灵动。构建模式是为了走出模式,让思想更灵性,让课堂更徜徉,让特色更鲜明。
  方法策略,科学高效:为了更好的践行博学高效课堂的模式,我校教师进行了方法策略的有效探索。我们引导老师们从制定教学目标的策略、调研学生现状的策略、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设计有效提问的策略、利用儿童经验的步骤、利用错误资源的策略、课堂机敏应变的策略、设计探究性活动的策略、课堂设计练习的策略、运用有效评价的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达到“不教而教”的效果。
  如何让课堂更为生本高效,我们还需携手温暖同研,让课堂向更高效处漫溯,让每节课都影响学生的生命质量,让一小课堂的靓丽风景永远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