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对策

【作者】 吴良柱

【机构】 陕西省兴平市十一建学校



【正文】  作为语文考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文阅读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在考试总成绩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主观性强是现代文阅读的一个显著特征,但就语文中考分数统计状况进行分析,学生在这一项中的得分率较低,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主题把握不准确、问题考点不明确、语言表达含糊不清等。 本文主要结合语文现代文的考试状况,总结、归纳了开展现代文阅读训练的有效对策,以期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水平。
  一、掌握现代文的阅读技巧,按照步骤进行文本阅读高中生的语文阅读水平较差,没有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现代文问题答案的切入点把握不合理是失分的主要原因,所以必须要强化学生的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 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可以通过现代文检测出来, 因为现代文考察的是学生对信息的提取、搜集能力,要求学生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也具有良好的鉴赏和评价能力。 就现代文所考察的目的入手, 教师可以将细读、 精读作为阅读培训最初的任务和目标。 在精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透彻的了解文章蕴含的意味,在详细理解文章局部的基础上, 能够更加准确的把握整篇文章的宗旨。 如果粗略的阅读文章的一部分,就容易导致学生产生错误的理解,不能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对问题进行回答。 粗读和精度彼此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便于学生对文章局部、整体有一个全局性的把握。学生一定要按照步骤进行现代文的文本阅读, 通常需要阅读三遍,阅读的目的分别是:整体性的分析文章内容、对文章局部和整体的联系进行分析、 结合问题对文章所对应的答案进行找寻。 通过这种有目的、有层次的阅读方式,对提高现代文答案的准确性有极大的帮助.
  二、对现代文进行科学的归纳,增强阅读能力就语文现代文的中考状况进行分析,问题普遍向高考看齐,具有高层次、 综合性强的特征, 要求学生拥有良好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系统性的分析能力。 所以在开展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对现代文进行科学的归纳,在平时阅读的过程中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 构建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和系统,积累阅读经验,将阅读实践中总结的知识进行整理,从而更好的运用到现代文阅读考试中。在进行科学归纳训练的同时, 学生还要意识到难点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性, 要结合现代文类型的不同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解答。 就拿语文现代文的表达顺序来说,主要包括心理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等,其中前三种应用的普遍较多,而后一种对很多学生来说比较难以判断。 这就需要学生了解现代文的基本描述方式,例如说明文、议论文之类的文章就很容易运用逻辑顺序描写法, 可以通过判断现代文类型的方式来转化问题的考点, 选出正确的逻辑顺序表达方式。 如果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知识迁移能力,会使问题化繁为简,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很大的帮助。
  如例题一:选择文中四个空缺位置的正确答案。
  在当前社会中, 利益最大化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主要目的,部分国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会不择手段,放弃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标准,对其它国家的发展状况强行干预,根据自身国家的体制来限制其它国家,不认同与自身存在差异的国家。 这种霸道权横的做法是 __、是 __、是 __、是 __。
  A.肯定行不通的 B.与国际准则相违背的 C.无法迎合时代发展趋势的 D.无法赢得人心的
  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 能够观察到各个选项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这种顺序依据的是因果关系,可以根据发展缘由、结果来确定最终的答案:B、C、D 和 A。
  三、锻炼现代文阅读思维,提升整体阅读技能锻炼高中生科学的现代文阅读思维和阅读能力时, 要最大限度的发挥语文课本的作用,尤其在复习阶段,要专门对优秀的知识性短文整理出来, 利用这些现代文可以让学生的归纳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现代文一般都具有科学性和总结性特点,符合中考现代文的要求,可以通过这些文章强化对学生综合分析、理解认识、调整组合、对比分析及概括等能力的思维训练, 使学生更好的将练习经验运用到高考现代文问题的解答中。 在对文章进行概括时,很多学生只会寻找文中的一些原话,根本无法进行抽象化的整理归纳,导致答案过于片面,偏离问题。
  如例题二: 对下述文章中纸质形成两大条件进行简洁性的概括总结。
  北宋时期最先开始应用纸币,人们也将纸币叫做交子,出现纸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印刷术、造纸术都为纸币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但是就当时来看,能够应用印刷术的国家非常少,而北宋凭借较强的实力和各方面条件的成熟,成为使用钱币最早的帝国。 在唐朝鼎盛时期中交易应用的钱、 帛两种方式,发展到唐太宗在位时,就存在 “ 匹绢得粟十余斛”的现象。在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唐朝后期绢帛逐渐被铜钱所替代,直到北宋基本上已经全部推行使用铜钱。 中原一统后,铜钱、铁钱同时应用,包括铜铁钱、铁钱两种形式。 在钱币需求量日益增大的过程中,纸币逐步形成和应用。
  通过阅读和分析上述纸币的形成、发展过程,针对纸币形成条件这一问题,可以开展以下分析:段落开头两句是整体性的概述,之后主要围绕这两句话进行详细的分析和介绍。 文中指出 “ 出现纸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具体原因为:首先北宋实力较强,已经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拥有先进的印刷术、造纸术;其次,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钱币呈现出较大的需求量。 正是基于上述条件,纸币才得以不断的发展,从而广泛的运用。 在对上一段内容进行分析和综合性概括后,能够得出抽象化的结论:经济条件、技术条件都是纸币形成的关键基础。 然而一些学生的概括归纳水平有限,仅将纸币形成条件写成: 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印刷术和造纸术的运用。 还有人在分析时就已偏题太远,他的答案是造纸术和印刷术。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和体会,希望能与大家探讨、分享我的教学过程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