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语文教学有效预习方法
【作者】 陈汉琼
【机构】 广西合浦县白沙镇初级中学
【正文】 【摘 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当作重要目标之一,而学生的有效预习使将此目标落实不可或缺的环节。在学习中预习所发挥的作用极为显著,是课堂学习的基础,是促进学习效率提高,获得优异成绩的一个重要前提。那么,到底如何才可以确保预习的有效性呢?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首先阐述了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预习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 初中语文;有效预习;评价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提到:“教是为了不教”。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将最基本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其自主把学习方法掌握到,以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让“教”立足于于“学”。所以,在学习新课之前,向学生教授有效的预习方法极为关键。
一、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习方法大同小异
初中阶段的学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在某一事物上,不喜欢枯燥的、单一的的预习内容。但是,当前诸多教师在为学生布置预习内容的过程中,内容都十分大同小异,毫无趣味性,如此便使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诸多教师在一年级的时候,便是让学生在课前熟读课文,对文中的生字词进行抄写或听写,这样的预习方式在初中乃至高中都会一直使用。教师不会考虑课文内容的长短和难易程度,这样陈旧固化的预习方式既和初中生的预习口味不符,同时也导致了学生排斥语文学习。
(二)任务布置没有针对性
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所以,一些学生可以做好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一些学生却觉得难度很大,这就需要教师可以分层对预习任务进行布置。然而教师在布置课前预习任务的过程中,“一刀切”的现象十分普遍,不重视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种“一刀切”的方式并未就各个层次的学生提出与之相应的预习要求,导致他们不能结合实际情况展开预习,进而便出现了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
(三)内容多形式少
为实现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部分教师对学生语文预习提出了诸多要求,朗读和背诵课文,字词字义字形以,搜集作者背景和相关资料,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内容极为丰富。这样复杂繁重的预习任务会让学生感到十分疲倦,学生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进而导致语文预习效果十分不理想。同时教师不重视对学生的预习形式和渠道进行拓展,在语文课前预习中仍以读写写字为主,学生长期重复这样的预习形式,很难对预习产生兴趣。
二、初中语文教学有效预习方法
(一)注重预习方案的多样化,让学生带着兴趣进行选择
将课文真正交给学生,让他们把认知课文的主动权真正掌握到。自由自主地对学习目标进行确立,实施开放式预习,给他们充足的思考和阅读空间,使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散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例如,在教学《我爱这土地》一课为例,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以下几套预习方案:第一,按照自己的标准对课文进行朗读被动,加深对诗歌思想内涵的感受。第二,对《我爱这土地》的英文版进行背诵,体验不同语言表达情感的方式。第三,对《艾青诗选》进行阅读,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使语文的宽度得到拓展,把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激发出来。当然,学生也可以立足于自身的学习潜能,重选或重组预习方案,对预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拓展和挖掘。
(二)精心设计,明确任务
因为语文新课程标准具有不确定性和开放性,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经常是查查字词,读读课文便算完成任务,敷衍了事,这样的预习,效果十分不理想。怎样给予学生引导,让其从这样的预习误区走出来,需要教师对语文教材进行深入钻研,具体明确学生的预习任务,将预习的开放性和层次性彰显出来;需要教师立足于初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就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按照“低入高出”的原则,为学生精心设计语文教材的“预习单”,分解笼统的教学目标,形成一个个排列有序、学生实施和操作便利的若干小问题,明确学生的预习任务,做到心中有数。
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为例,本课的预习任务是让学生自主感受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还念,对自然产生热爱之情。针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每位学生的立足于不同的角度或立场有不同的看法。无需用“时代感”生搬硬套。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操作性强的“预习单”,预习单可以用纸质文本的形式发给学生,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呈现出来,预习单上的内容应包括教材中的字、词、句、篇和写作技巧等,也可以是延伸和拓展教材内容。借助预习单让学生明确自己该做什么,并独立完成。
(三)指导方法,增强预习信息
要想当学生从“知之”转变为“乐之”,重点就是给予学生指导,让其掌握预习方法,相同学科,不同的学情、教学内容和文体,其选用的预习方法也有所区别。通常而言,经典美文重视诵读,戏剧重视矛盾冲突……运用有效的方法,根据任务单上的步骤展开有效预习,同时要坚持不懈。
以《三峡》一课为例,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既要把必要的文学常识掌握到,同时还要对朗读予以高度重视,运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标注重难点位置,以引起密切关注,可以对相关的参考书和工具书进行查阅,将文章内容理解到,尽可能借助自己的努力突破学习难点。回忆已经学习过的写景美文,其特点有哪些?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能把《三峡》的重点理解到,也就是写景要把景物的特征抓住。并未彻底弄懂的问题要在相应的位置上做好记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解决。唯有如此,才能確保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语文的趣味性,促进学习语文信心的增强,也能最大化的促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三、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预习工作中,应怎立足于学生的不同差异以及教材的特点,开展有效预习,有层次性地对预习作业进行设计,减轻学生的预习负担,确保预习效果的良好性。在预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保持积极主动的状态展开预习,对预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认真对待预习而不是敷衍了事,从而把良好的预习习惯养成,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冯进娇. 有效预习优化初中语文教学[J]. 好家长, 2017(4).
[2]陈彩虹. 初中语文有效预习的方法特点[J]. 新课程(下), 2017(4).
[3]赵立香. 初中语文有效预习方法的研究[J]. 华夏教师, 2017(14):76-7
【关键词】 初中语文;有效预习;评价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提到:“教是为了不教”。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将最基本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其自主把学习方法掌握到,以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让“教”立足于于“学”。所以,在学习新课之前,向学生教授有效的预习方法极为关键。
一、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习方法大同小异
初中阶段的学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在某一事物上,不喜欢枯燥的、单一的的预习内容。但是,当前诸多教师在为学生布置预习内容的过程中,内容都十分大同小异,毫无趣味性,如此便使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诸多教师在一年级的时候,便是让学生在课前熟读课文,对文中的生字词进行抄写或听写,这样的预习方式在初中乃至高中都会一直使用。教师不会考虑课文内容的长短和难易程度,这样陈旧固化的预习方式既和初中生的预习口味不符,同时也导致了学生排斥语文学习。
(二)任务布置没有针对性
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所以,一些学生可以做好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一些学生却觉得难度很大,这就需要教师可以分层对预习任务进行布置。然而教师在布置课前预习任务的过程中,“一刀切”的现象十分普遍,不重视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种“一刀切”的方式并未就各个层次的学生提出与之相应的预习要求,导致他们不能结合实际情况展开预习,进而便出现了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
(三)内容多形式少
为实现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部分教师对学生语文预习提出了诸多要求,朗读和背诵课文,字词字义字形以,搜集作者背景和相关资料,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内容极为丰富。这样复杂繁重的预习任务会让学生感到十分疲倦,学生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进而导致语文预习效果十分不理想。同时教师不重视对学生的预习形式和渠道进行拓展,在语文课前预习中仍以读写写字为主,学生长期重复这样的预习形式,很难对预习产生兴趣。
二、初中语文教学有效预习方法
(一)注重预习方案的多样化,让学生带着兴趣进行选择
将课文真正交给学生,让他们把认知课文的主动权真正掌握到。自由自主地对学习目标进行确立,实施开放式预习,给他们充足的思考和阅读空间,使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散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例如,在教学《我爱这土地》一课为例,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以下几套预习方案:第一,按照自己的标准对课文进行朗读被动,加深对诗歌思想内涵的感受。第二,对《我爱这土地》的英文版进行背诵,体验不同语言表达情感的方式。第三,对《艾青诗选》进行阅读,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使语文的宽度得到拓展,把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激发出来。当然,学生也可以立足于自身的学习潜能,重选或重组预习方案,对预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拓展和挖掘。
(二)精心设计,明确任务
因为语文新课程标准具有不确定性和开放性,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经常是查查字词,读读课文便算完成任务,敷衍了事,这样的预习,效果十分不理想。怎样给予学生引导,让其从这样的预习误区走出来,需要教师对语文教材进行深入钻研,具体明确学生的预习任务,将预习的开放性和层次性彰显出来;需要教师立足于初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就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按照“低入高出”的原则,为学生精心设计语文教材的“预习单”,分解笼统的教学目标,形成一个个排列有序、学生实施和操作便利的若干小问题,明确学生的预习任务,做到心中有数。
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为例,本课的预习任务是让学生自主感受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还念,对自然产生热爱之情。针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每位学生的立足于不同的角度或立场有不同的看法。无需用“时代感”生搬硬套。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操作性强的“预习单”,预习单可以用纸质文本的形式发给学生,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呈现出来,预习单上的内容应包括教材中的字、词、句、篇和写作技巧等,也可以是延伸和拓展教材内容。借助预习单让学生明确自己该做什么,并独立完成。
(三)指导方法,增强预习信息
要想当学生从“知之”转变为“乐之”,重点就是给予学生指导,让其掌握预习方法,相同学科,不同的学情、教学内容和文体,其选用的预习方法也有所区别。通常而言,经典美文重视诵读,戏剧重视矛盾冲突……运用有效的方法,根据任务单上的步骤展开有效预习,同时要坚持不懈。
以《三峡》一课为例,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既要把必要的文学常识掌握到,同时还要对朗读予以高度重视,运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标注重难点位置,以引起密切关注,可以对相关的参考书和工具书进行查阅,将文章内容理解到,尽可能借助自己的努力突破学习难点。回忆已经学习过的写景美文,其特点有哪些?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能把《三峡》的重点理解到,也就是写景要把景物的特征抓住。并未彻底弄懂的问题要在相应的位置上做好记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解决。唯有如此,才能確保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语文的趣味性,促进学习语文信心的增强,也能最大化的促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三、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预习工作中,应怎立足于学生的不同差异以及教材的特点,开展有效预习,有层次性地对预习作业进行设计,减轻学生的预习负担,确保预习效果的良好性。在预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保持积极主动的状态展开预习,对预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认真对待预习而不是敷衍了事,从而把良好的预习习惯养成,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冯进娇. 有效预习优化初中语文教学[J]. 好家长, 2017(4).
[2]陈彩虹. 初中语文有效预习的方法特点[J]. 新课程(下), 2017(4).
[3]赵立香. 初中语文有效预习方法的研究[J]. 华夏教师, 2017(14):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