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语文阅读教学不能缺失情感

【作者】 胡永萍

【机构】 山东枣庄市滕州市东沙河六合中学



【正文】  【摘 要】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阅读教学中,不论是对文章的理解还是师生对话,都需要积极情感支撑。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在准确把握文章的感情内涵基础上,通过恰如其分的情感投入实现情意交融,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与激励。
  【关键词】 初中语文;情感;缺失;不能

  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曾经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注意、记忆和思考。”后来他又补充道:“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可见,情感在学习探究中的作用是多么巨大。而又特别是具有浓郁人文性的语文教学,更需要情感在其中发挥作用,在读者与文本之间需要披文入情,在师生对话中需要良好情感沟通。这些都说明语文阅读教学不能缺失情感,甚至不能少了强烈情感支撑。在这多年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一直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力求将情感融入阅读教学,让情感充满课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结合谈谈实践策略。
  一、准确把握文章的感情内涵是实现情意交融的基本条件
  现行先进教材中的课文,可以说几乎都是精品。无论是形象地表现世界的记叙文,或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文,或是阐明事物的议论文,均或隐或现地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态度和情感倾向。而每篇课文的情感因素,必须通过教师认真的品读,反复咀嚼,获得与课文一致的情感体验,方能挖掘出来。
  如初中语文课文《天上的街市》和《静夜》,郭沫若的这两首诗都是由地上写到天上,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天上传说中的人和事,以此反衬对现实的失望、不满和前途的渺茫,表达诗人对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两诗都充满了淡淡的忧伤。通过两诗比较,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更为明朗一些,对故事喜剧化的改造使读者淡淡的忧伤之余带一点淡淡的喜悦;而后一首诗则是一个令人感叹的悲剧性场面,使读者感到了诗人的孤独、无望。如果我们通过备课把这些作品中的情感挖掘出来,自己首先披文入境、入境动情,而后在课堂上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和情感联想,那么学生的学习定会深入,水到渠成。
  教师作为文本情感挖掘者,要准确把握文章的感情内涵,其途径就是“披文入情”。所谓“披文”,就是扫除文字理解障碍,对篇章结构和思想内容有着准确理解;“入情”即融入文本对象的情感之中,是对文本中思想情感的体会、领悟和理解。“披文”是“入情”的前提和基础,“入情”则是“披文”的目的和归宿。披文入情是阅读主体对阅读对象的介入,是要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去体验和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意蕴和道理,是一种主客体情感体验的融合。语文教学中强调披文入情,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就是要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解读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建构学生的人格,促成学生生命的完整性。教师在引导学生披文入情、理解文本时,应该掌握以下原则。
  多年阅读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获得文中之情,唤起学生之情,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中情感共鸣,最好是咬文嚼字理解。因为只有对重点词句,关键词知进行“咬文嚼字”处理,才能避免肤浅阅读,使阅读走进深层次,引导学生思维向深层次延展,从而将语文课的语文味体现出来。
  二、恰如其分的情感投入是实现情意交融的重要手段
  特级教师于漪讲课的一大特色就是声情并茂,她上课犹如演员进入角色那样动情,以自己独特的情感方式驾驭教材,感染学生。在教学中,我也极为注重感情投入,充分利用课堂上的导语、过渡语、结束语等,以情导情,点燃学生心中之情,使他们与文章内容所表现的情感产生共鸣,这就是调动学生情感的良好契机。也就是说,教师在理解文本中获得了文中情感,还要把这种情感在良好的情感氛围中放大,点燃学生情感,使之共鸣。
  在《斑羚飞度》的开讲,我就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有谁不渴望生存呢?今天我要讲的却是这样一个故事:一群斑羚被逼上了悬崖,陷入了绝境,老斑羚羊为了贏得种族的生存,心甘情愿的选择了死亡,他们用生命为下一代搭起来了生存的道路,唱响了一曲悲壮感人的生命赞歌……”讲课开始,我就创设一个特定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让其很快进入了课文学习的最佳状态。
  人们常说:读得好,则不带解说,自晓其义。“文章不是无情物”。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词语的感知能力,对语境的领悟能力,以及对语言的审美能力。教学时,不应把文章嚼得支离破碎,而应总体把握,指导学生反复吟诵,把文章的声情理趣在抑扬顿挫的声调里曲折的地传达出来,使身于心谋。落实到实践中,就需要我们教师搭建平台,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可以采取自由读、分组读、集体读的方法,读出气势,读出情感,在“读”中产生共鸣,从而发现其中蕰含的美。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学生就可以初步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和结构美,激发出学生心灵深处美的情感。
  讲解冰心的小诗《荷叶?母亲》时,我分四步完成:首先营造情感氛围,我把孟郊的《游子吟》配乐朗读给学生听,并适时用幻灯打出冰心在太平洋上孤独漂泊的情景,让学生感悟洋溢在母女之间的真爱;接着让学生眼耳并用,看课文,听配乐朗读,注意节奏重音,体味抒情语言;三是教师泛读,指导学生反复吟诵,把朗读、默读、齐读、分读、全读、竞读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四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整个课堂教师都用美的语言去感染学生,用真情去导读,使学生的感情得以共鸣,用情去品读。
  总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能缺失情感,情感是我们语文学科和课堂教学不能缺少的手段和方法。多年实践告诉我,只要师生和谐,情感共生,“情融融、意切切”的语文阅读课堂,才能收到良好教学效果,才能让学生获得情感感染与激励。
  参考文献:
  [1]张华玲,初中语文阅读和情感教学融入的策略[J].语文建设,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