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作者】 梁志刚
【机构】 广西兴业县沙塘镇第三初级中学
【正文】 【摘 要】 只有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发展良好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师生对话平等和谐,这是实现有效课堂的前提;二是教学内容丰富立体,这是实现有效课堂的基础;三是教学过程简约明快,这是实现有效课堂的关键;四是训练扎实灵活,这是实现有效课堂的载体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为贯彻落实县教育局科学质量观,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我校以推进《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市级规划科研课题为契机,开展了“聚焦课堂”、“三动模式”等课堂教学研究实践,使各学科教师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的方向、研究的重点,教师们信心倍增。
我校语文教师,立足于课堂有效教学,用科研的方法来深入教学,探究适合我校学情的教学方式。
一、对于学生,培养探究精神并鼓励学习实践
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革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质疑为主线”的教学原则越来越被摆到重要的位置。只有经过认真探究、亲身实践,学生的语文才有效,能力才得以切实提高,也只有让学生充分探究、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将课堂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探究学习,将学生置于课堂主人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语文智慧,提升学习能力,培养有效的学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这种方式充满了学生的发现、质疑、思考与探索,也伴随着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充满了师生的讨论、交流和理解,使教师和学生在共同参与、互动交往中成长。这种方式使学生心灵得到解放,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被激发,主体意识增强。
二、对于文本,找到突破口和找准价值点
教师深入探究文字教材,找出文本中的关键点(体现教学内容的重点或难点),以这一点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理解全篇,完成学习任务。这种课型跨度大,但省时间,收效大,有利于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设计这种课型,教师要注意把握“两种思路”,即教材中作者的思路,学习心理所能承受的理解思路。做到“两个结合”,即本篇课文教学重点与单元训练目标的结合,语言文字训练与学生思维发展的结合。教师要善于浓缩课文内容,通过活生生的语言因素,来达到学习语言文字发展思维的教学目的。只有这样,这个“点”,才是体现教和学的思路的“亮”点,才是解决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的“突破点”。如:初中语文组陈老师执教的阅读课中,对小说《亲情呼唤》一文就深入理解文本,引导学生聚焦,抓住两则启事的对比写作手法,一下子让学生就把握了文章作者借儿子寻狗和老父寻儿两则启事来呼唤亲情的主旨。对比手法就是此文的有效“点”。找找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以这样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阅读、思考、讨论、理解与探究。又如《月迹》(贾平凹):月迹,月亮的踪迹。文中的孩童们是怎样寻觅到的?你觉得他们为什么要寻觅月迹呢?再如《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阅读课文后,同学们能够根据文章内容拟出下联和横批吗?一点突破,高效阅读。
三、对于知识,优化整体设计并整合各知识点
教学是一个整体,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讲一个单元内容也好,讲一篇文章也好,讲一节课也好,就是一节课中的问题设计也要从整体上去考虑。即要从整体出发,全面构思。要研究各要素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优化整体,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我校各语文备课组在假期至开学前,都把新教材梳理,筛选、添加成适合我校学情的新校本教材。“牵一发而动全局”,单元内容选好代表性的点,再巩固、迁移,就会提高教学效率。如七年级上册的《蝉》一文,单元主题是对生命的感悟,写法上采用了“欲扬先抑”法,老师们就以本课为圆心,扩充外延,延展了运用此法的《荔枝蜜》(写物)、《我的老师》(写人)的文章来扩充教材,又跟进了作文训练:欲扬先抑法写人。学生在一系列从读到写的实践过程中迁移巩固,形成了能力。一个学生在题为《爱是那一声亲切的呼唤》一文中就自然地用此法写了妈妈叫自己的小名,自己从反感到理解的心路历程,体味到了浓浓亲情。经过系列的训练,方法自然地转化为能力了。变教本为学本,就要破“例子”为主旋律的框架结构,使课本由原来的封闭型、例子型、教型的课本,变成为“开放型”、“公理型”、“学型”的课本。教师将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有效地延伸,对教材进行二次或多次开发,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语文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联系和运用,并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验文中内容或课外的相关内容,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四、对于课题研究,根植于课堂并回归课堂
课题研究不只是理论的种种翻版和修改,而是扎根于课堂这片沃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认识——回归课堂。语文教研组,备课组,教师都以课题为中轴来实施研究,教学实践的。如,叶小红老师上的检测反馈课,就是基于语文组的课题《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反馈案例研究》的课题下的研究,抓住反馈,提高实效。
研究中,通过对所收集的每次反馈研究的教学设计和原始听课笔记的检查、分析,通过对课堂监控录像的观看、比较,我们发现经过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之后的教学设计,90%以上被教师又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中。这正体现了科研兴教的思想,使课改研究这这棵大树根深叶茂,茁壮成长。展现了我校教学改革的勃勃生机。课堂有了魅力,教师少了倦怠感,学生少了厌学情。
总之,语文教师的正确地认识教学方式的转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恰如其分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全方位地调动了学生思维和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感知的作用,把学生领入神奇美妙的语文世界,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逐步提高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了。
现在,全校每一位老师都在循着自己的教育理想,从认识到行动,从理念到实践,不断实现新的追求和新的跨越,逐渐成为有思想的老师,有行动的老师。学校也逐渐在转变,办有内涵的学校,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实现有效教学,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2015年第4期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为贯彻落实县教育局科学质量观,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我校以推进《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市级规划科研课题为契机,开展了“聚焦课堂”、“三动模式”等课堂教学研究实践,使各学科教师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的方向、研究的重点,教师们信心倍增。
我校语文教师,立足于课堂有效教学,用科研的方法来深入教学,探究适合我校学情的教学方式。
一、对于学生,培养探究精神并鼓励学习实践
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革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质疑为主线”的教学原则越来越被摆到重要的位置。只有经过认真探究、亲身实践,学生的语文才有效,能力才得以切实提高,也只有让学生充分探究、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将课堂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探究学习,将学生置于课堂主人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语文智慧,提升学习能力,培养有效的学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这种方式充满了学生的发现、质疑、思考与探索,也伴随着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充满了师生的讨论、交流和理解,使教师和学生在共同参与、互动交往中成长。这种方式使学生心灵得到解放,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被激发,主体意识增强。
二、对于文本,找到突破口和找准价值点
教师深入探究文字教材,找出文本中的关键点(体现教学内容的重点或难点),以这一点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理解全篇,完成学习任务。这种课型跨度大,但省时间,收效大,有利于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设计这种课型,教师要注意把握“两种思路”,即教材中作者的思路,学习心理所能承受的理解思路。做到“两个结合”,即本篇课文教学重点与单元训练目标的结合,语言文字训练与学生思维发展的结合。教师要善于浓缩课文内容,通过活生生的语言因素,来达到学习语言文字发展思维的教学目的。只有这样,这个“点”,才是体现教和学的思路的“亮”点,才是解决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的“突破点”。如:初中语文组陈老师执教的阅读课中,对小说《亲情呼唤》一文就深入理解文本,引导学生聚焦,抓住两则启事的对比写作手法,一下子让学生就把握了文章作者借儿子寻狗和老父寻儿两则启事来呼唤亲情的主旨。对比手法就是此文的有效“点”。找找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以这样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阅读、思考、讨论、理解与探究。又如《月迹》(贾平凹):月迹,月亮的踪迹。文中的孩童们是怎样寻觅到的?你觉得他们为什么要寻觅月迹呢?再如《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阅读课文后,同学们能够根据文章内容拟出下联和横批吗?一点突破,高效阅读。
三、对于知识,优化整体设计并整合各知识点
教学是一个整体,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讲一个单元内容也好,讲一篇文章也好,讲一节课也好,就是一节课中的问题设计也要从整体上去考虑。即要从整体出发,全面构思。要研究各要素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优化整体,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我校各语文备课组在假期至开学前,都把新教材梳理,筛选、添加成适合我校学情的新校本教材。“牵一发而动全局”,单元内容选好代表性的点,再巩固、迁移,就会提高教学效率。如七年级上册的《蝉》一文,单元主题是对生命的感悟,写法上采用了“欲扬先抑”法,老师们就以本课为圆心,扩充外延,延展了运用此法的《荔枝蜜》(写物)、《我的老师》(写人)的文章来扩充教材,又跟进了作文训练:欲扬先抑法写人。学生在一系列从读到写的实践过程中迁移巩固,形成了能力。一个学生在题为《爱是那一声亲切的呼唤》一文中就自然地用此法写了妈妈叫自己的小名,自己从反感到理解的心路历程,体味到了浓浓亲情。经过系列的训练,方法自然地转化为能力了。变教本为学本,就要破“例子”为主旋律的框架结构,使课本由原来的封闭型、例子型、教型的课本,变成为“开放型”、“公理型”、“学型”的课本。教师将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有效地延伸,对教材进行二次或多次开发,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语文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联系和运用,并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验文中内容或课外的相关内容,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四、对于课题研究,根植于课堂并回归课堂
课题研究不只是理论的种种翻版和修改,而是扎根于课堂这片沃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认识——回归课堂。语文教研组,备课组,教师都以课题为中轴来实施研究,教学实践的。如,叶小红老师上的检测反馈课,就是基于语文组的课题《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反馈案例研究》的课题下的研究,抓住反馈,提高实效。
研究中,通过对所收集的每次反馈研究的教学设计和原始听课笔记的检查、分析,通过对课堂监控录像的观看、比较,我们发现经过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之后的教学设计,90%以上被教师又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中。这正体现了科研兴教的思想,使课改研究这这棵大树根深叶茂,茁壮成长。展现了我校教学改革的勃勃生机。课堂有了魅力,教师少了倦怠感,学生少了厌学情。
总之,语文教师的正确地认识教学方式的转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恰如其分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全方位地调动了学生思维和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感知的作用,把学生领入神奇美妙的语文世界,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逐步提高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了。
现在,全校每一位老师都在循着自己的教育理想,从认识到行动,从理念到实践,不断实现新的追求和新的跨越,逐渐成为有思想的老师,有行动的老师。学校也逐渐在转变,办有内涵的学校,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实现有效教学,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201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