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古诗配画教学初探
【作者】 王 瑾
【机构】 新疆伊宁市第十二小学
【正文】 【摘 要】 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下,语文学科要在中国传统文化“古诗词”中挖掘其艺术创作素材,让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以绘画造型的形式再现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即对诗词内容实施构图、造型、色彩的训练——古诗配画。让孩子在如画的诗词间漫游,在醉人的诗韵里畅谈,在绝美的意境中挥毫,让学生在“美”中作画,提升审美情趣。
【关键词】 古诗配画;“美”中作画
诗配画,顾名思义,先有诗,后有人根据这首诗所描写出的事物配画。诗配画是近几年在儿童艺术教育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综合性艺术,它的诗文文字简洁、朗朗上口,绘画形象鲜明、直观易懂,二者配合,相得益彰,对儿童有良好的教益作用。好的诗配画作品诗意和画境完美结合,完美体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配画不仅能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提高审美水平,加深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低段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它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进行的,而不是凭借对事物的理解,即不是凭借概念、判断、推理来进行的。诗是语言的凝练、感情的升华,诗的思维是跳跃的,它和儿童的思维有些相似之处。诗朗读起来节奏明快、韵律优美、朗朗上口,可以锻炼儿童的语言能力,加深儿童对描绘事物的印象。画是要塑造形象的,形象比文字更直观、生动,更易于被儿童接受。
一、以唱激情,敞开心扉
课堂上,我让学生仔细倾听体会,再大声动情的歌唱,以抒发情感。如《春晓》一歌,欢快跳跃流畅动听的旋律足以让学生感受到鸟语花香的春天带给人们的那种欢乐和惊喜。演唱中,这如水般流淌的音乐,将古诗中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以跳动的音符,优美的旋律得以诠释,不仅充分调动学生听觉感官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能穿越时空,把学生迅速带进特有的情境中,领悟那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韵味。
二、低声吟诵,是语文学科中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手段。而古诗配画教学中,亦可借用
1.在诵中品,意犹未尽。在优美的音乐中,教师让孩子有感情的,甚至夸张的吟诵诗歌,慢慢体味田园的悠然宁静、河山的壮丽雄奇、春天的婀娜多姿……
2.在说中悟,想象构思。在学生还沉浸在美的意境中,及时给予学生启发和指引,让学生多说、多想,师生互动交流,让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将古代生活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以开启学生创作的源泉。 在教学《鹅》一诗时,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⑴首先设问:“这首古诗中描写的鹅给了你怎样的感觉啊?你觉得作者是带着一个什么样的心情去描写的?⑵其次出示相应的绘画作品,再次设问:“画面中的鹅你觉得怎样?”“画面中的内容与古诗中的哪些文字对应?”⑶再次设问:“你觉得鹅还有什么样的变化吗?”“除了表现鹅外,还可以表现小朋友和鹅之间的亲密接触吗?”⑷最后启迪学生创作构思练习。《咏鹅》——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构图要求:①横竖构图;②白鹅可有不同的动势;③湖面远处可添加山,湖面近处可添画游船;④也可夸张描写小朋友骑在鹅背上的场景。
三、寓美于画——赏心悦目中指导学生尽情创作与表现
在醉人的歌曲中,在欣赏大量作品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示范中,学生们可以尽情表现和创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是二年级课本中必学的一首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六月的西湖边送别友人林子方,诗人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含蓄的表达出对于友人离开的不舍。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为诗配上无边无际碧绿的大荷叶、红艳艳的荷花,脑海中自然就会产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画面,这比教师千呼万唤不知要好多少倍。
春天是自古很多诗人喜欢歌颂的对象,《春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学生在绘画中可能会这么想:这么美丽的花就这样被雨点打落了,多么可惜啊!落下的花瓣要少画点,我要让它留在枝头。学生舍不得花被雨点打落,从心里爱上花,自然也就爱上了生机勃勃的春天,也就达到了这首诗的写作意境。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学生在作画中把自己画在画中,为了不把鱼儿吓跑,我也不理路人,自己和诗中小儿形似一人。画作中,一个在专心致志钓鱼的孩子形象跃然纸上,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画》是一幅山水画,生动形象的诠释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生活中水流有声响,鸟见人就惊,为什么诗中会出现水无声,鸟不惊呢?学生动手画一画,在画作过程中具体感知山有色,水无声,花还在,鸟不惊。哦,原来这是我画的画呀!真正实现了诗配画的妙用。
《绝句》中的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突出色彩之美;《望庐山瀑布》再现了瀑布的壮丽之美;《悯农》感悟到粮食的来之不易;《静夜思》明白了月亮能代表我的心……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配画中的形象是丰富多彩的,鲜明的形象让人思维清晰、产生美感。在学习中,把诗和画结合起来,学生不仅用嘴巴读,用大脑想,用手画,还用眼睛看,可以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还可以全方位地培养儿童的认知能力,达到开发心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目的,受到美的教育。
【关键词】 古诗配画;“美”中作画
诗配画,顾名思义,先有诗,后有人根据这首诗所描写出的事物配画。诗配画是近几年在儿童艺术教育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综合性艺术,它的诗文文字简洁、朗朗上口,绘画形象鲜明、直观易懂,二者配合,相得益彰,对儿童有良好的教益作用。好的诗配画作品诗意和画境完美结合,完美体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配画不仅能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提高审美水平,加深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低段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它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进行的,而不是凭借对事物的理解,即不是凭借概念、判断、推理来进行的。诗是语言的凝练、感情的升华,诗的思维是跳跃的,它和儿童的思维有些相似之处。诗朗读起来节奏明快、韵律优美、朗朗上口,可以锻炼儿童的语言能力,加深儿童对描绘事物的印象。画是要塑造形象的,形象比文字更直观、生动,更易于被儿童接受。
一、以唱激情,敞开心扉
课堂上,我让学生仔细倾听体会,再大声动情的歌唱,以抒发情感。如《春晓》一歌,欢快跳跃流畅动听的旋律足以让学生感受到鸟语花香的春天带给人们的那种欢乐和惊喜。演唱中,这如水般流淌的音乐,将古诗中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以跳动的音符,优美的旋律得以诠释,不仅充分调动学生听觉感官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能穿越时空,把学生迅速带进特有的情境中,领悟那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韵味。
二、低声吟诵,是语文学科中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手段。而古诗配画教学中,亦可借用
1.在诵中品,意犹未尽。在优美的音乐中,教师让孩子有感情的,甚至夸张的吟诵诗歌,慢慢体味田园的悠然宁静、河山的壮丽雄奇、春天的婀娜多姿……
2.在说中悟,想象构思。在学生还沉浸在美的意境中,及时给予学生启发和指引,让学生多说、多想,师生互动交流,让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将古代生活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以开启学生创作的源泉。 在教学《鹅》一诗时,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⑴首先设问:“这首古诗中描写的鹅给了你怎样的感觉啊?你觉得作者是带着一个什么样的心情去描写的?⑵其次出示相应的绘画作品,再次设问:“画面中的鹅你觉得怎样?”“画面中的内容与古诗中的哪些文字对应?”⑶再次设问:“你觉得鹅还有什么样的变化吗?”“除了表现鹅外,还可以表现小朋友和鹅之间的亲密接触吗?”⑷最后启迪学生创作构思练习。《咏鹅》——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构图要求:①横竖构图;②白鹅可有不同的动势;③湖面远处可添加山,湖面近处可添画游船;④也可夸张描写小朋友骑在鹅背上的场景。
三、寓美于画——赏心悦目中指导学生尽情创作与表现
在醉人的歌曲中,在欣赏大量作品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示范中,学生们可以尽情表现和创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是二年级课本中必学的一首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六月的西湖边送别友人林子方,诗人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含蓄的表达出对于友人离开的不舍。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为诗配上无边无际碧绿的大荷叶、红艳艳的荷花,脑海中自然就会产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画面,这比教师千呼万唤不知要好多少倍。
春天是自古很多诗人喜欢歌颂的对象,《春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学生在绘画中可能会这么想:这么美丽的花就这样被雨点打落了,多么可惜啊!落下的花瓣要少画点,我要让它留在枝头。学生舍不得花被雨点打落,从心里爱上花,自然也就爱上了生机勃勃的春天,也就达到了这首诗的写作意境。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学生在作画中把自己画在画中,为了不把鱼儿吓跑,我也不理路人,自己和诗中小儿形似一人。画作中,一个在专心致志钓鱼的孩子形象跃然纸上,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画》是一幅山水画,生动形象的诠释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生活中水流有声响,鸟见人就惊,为什么诗中会出现水无声,鸟不惊呢?学生动手画一画,在画作过程中具体感知山有色,水无声,花还在,鸟不惊。哦,原来这是我画的画呀!真正实现了诗配画的妙用。
《绝句》中的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突出色彩之美;《望庐山瀑布》再现了瀑布的壮丽之美;《悯农》感悟到粮食的来之不易;《静夜思》明白了月亮能代表我的心……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配画中的形象是丰富多彩的,鲜明的形象让人思维清晰、产生美感。在学习中,把诗和画结合起来,学生不仅用嘴巴读,用大脑想,用手画,还用眼睛看,可以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还可以全方位地培养儿童的认知能力,达到开发心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目的,受到美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