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试论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激活

【作者】 苏翌玲

【机构】 新疆伊宁县愉群翁回族乡皇宫小学



【正文】  【摘 要】 数学教师要牢牢把握课堂活动这个形式,把握课堂数学内容这个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要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活动,让学生动手做起来、动脑想起来、动口说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从而灵活地解决问题。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激活;学生;思维

  如何激活学生思维,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基层教师面前的一个统一命题。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才是学生产生学习需求的关键。在这个关键点上,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儿童认知活动的动力,最好的动力是学生对所学东西有内在的兴趣,一旦兴趣上来了,学生思维也就像通了电一样瞬间被激活,课堂魅力单位空间将会释放出满满的活力。
  作为教师我们要牢牢把握课堂活动这个形式,把握课堂数学内容这个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要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活动,让学生动手做起来、动脑想起来、动口说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从而灵活地解决问题。归纳起来讲,主要要打好“三张牌”,突破呆板的课堂。
  第一张牌:激活学生的自主思维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要把课堂主动交给学生”这是新课改背景下对每个老师提出的新要求。
  一节数学课,如果老师动得多,老师从头到尾滔滔不绝地“一言堂”,那么学生可能就只是扮演一个呆呆傻傻的听众;静的机会多,失去了亲身经历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体现出来,活跃的思维模式也就无法开启。所以,我们教师课堂上应该“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应该通过一系列的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课堂活动转化知识的呈现形式,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比如,在教学重叠问题时,我们可以把学生天天做操排队的生活经历现场演示到课堂,通过这个活动,可以使学生更为自主地了解基数和序数的知识。课堂上,教师可以出示这样的题目:同学们排队做操,每行人数同样多,小明的位置从左数是第4个,从右数是第3个,从前数是第5个,从后数是第6个,做操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让学生在实际数一数找横行人数、竖行人数中,明白横行人数=4+3-1;竖行人数=5+6-1,从而求出总人数=6×10=60。
  在教学计算“圆周长和面积的实际应用”时,我们可以带上皮尺、标杆,把学生带到学校运动场地,让学生在测一测、量一量、算一算中,应用所学知识,通过拼、凑,算出运动场的面积和周长,解决生活中的数学实际问题。在教学计算“长方体表面积”时,我们可以把计算教室墙壁的粉刷面积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际测算中,让学生明白教室墙壁粉刷总面积计算是长方体表面积公式的实际应用,但粉刷的面积要比长方体表面积少一个底面积和门窗面积。实际粉刷面积应该等于长方体的表面积减去一个底面积和门窗总面积。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真真切切感受到数学问题与自己学习生活密切的联系,从而让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因此,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充分调动,学生十分活跃的思维将会最大限度的被激活。比起教师让学生去观察得出结论生动、深刻多了。正因为这样,我们老师的动不等于学生的动,教师课堂上要尽可能让学生灵动起来,主动去体验成功,感受知识的获取过程和快乐。
  第二张牌:激活学生的灵活思维
  相比于语文思维,数学思维明显要灵活许多。难怪,“突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地位,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数学课程标准》重点强调的“精神要点”。作为和学生天天打交道的一线教师,我们深知诱发学生思维的源头就是课堂,在组织数学活动过程中,我们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思路和行为,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活知识,用活知识。
  例如:在教学一个正方形池塘,四周种了树,每边种8棵树,每个顶点种1棵树,每2棵树之间距离都相等。四周一共种了多少棵树?这是一道思维大开放的题目,需要学生用十分灵活的思维解决。解法一:根据条件可知,每边种8棵树,4边就种8×4=32棵树,但每边起点的1棵树算了两次,一共多算了4棵树,所以四周共种了32-4=28棵树。列式:8×4-4=28(棵)。解法二:我们可以先数一数正方形的一组对边,包括两个顶点的,每边种8棵树,再数另一组对边,不数两个顶点的,每边种8-2=6棵树,共有8×2+(8-2)×2=28(棵)。列式:8×2+(8-2)×2=28(棵)。解法三:把正方形四条边拉直,每边种8棵树,就是把每边分成了7等份,4边共分成了28等份,每一等份对应一棵树,共有28棵树。列式:(8-1)×4=28(棵)。学生思维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经过讨论,学生们还争着说,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如果老是想着一种方法有时就不方便计算了。
  教学中,我有意让学生课后用一用自己想出的计算方法,看看什么时侯你会用什么样的方法计算。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去看,去想,来课堂上议一议、算一算,把数学课知识灵活运用到平时的实际生活中,这样一来,学生自然而然觉得读了有用的书,解了生活的题,思维的灵活性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培养。
  第三张牌: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
  在长期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凡是高效的课堂,都是摆正了师生正确的“课堂关系”,都是把学生永远放在数学活动的主体地位,教师永远都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正因为这样,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这一天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无限的认知水平,结合学生生活、学习等实际情况,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开放自由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整理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最终达到数学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形成。
  比如: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时,我设计了一道开放题,“求一个土豆的体积”。问题刚刚抛出去,有的学生马上质疑:这种形体未曾学过体积计算公式,根本无法计算出来。面对学生的“无法计算”,我鼓励学生:只要用心思考,相信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经过小组学习活动,学生小手林立,纷纷争着举手答题目了:有的学生讲,把土豆放进装水的正方体杯中,水上升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有的学生讲,先称一称土豆的重量,再把土豆切成正方体,然后测量棱长,计算体积并称一称重量,最后比较原有的土豆是正方体土豆重量的几倍,体积就是它的几倍;还有的学生讲,把土豆煮熟,压成正方体后,再测量计算等。待学生说完后,我让他们拿起准备好的正方体容器、土豆和小刀,根据自己的设想进行实验,以求验证。可见,开展这样的实验活动能给学生提供展现个性的机会,为鼓励学生创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类似这样的教学活动,实际上十分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新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只有创新教学方式,才能点燃学生不断创新的热情。换而言之,只有教师积极开展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才能求解出激活学生的思维最大值,才能让学生生命的灵性得到最大的伸展。
  总而言之,课堂面对学生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一切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大胆思考的空间、合理创新的余地,让学生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一次次亲身体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快乐。所以,作为教师只有课堂上组织开展一系列数学活动,才能改变静态的教学模式,让数学课堂呈现出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