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加强学生生活体验的研究
【作者】 龙 枫
【机构】 重庆市渝北区龙塔实验学校
【正文】 【摘 要】 在传统的中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习惯把学生局限在课本的狭小范围内,不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也不注重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这种教学方式无疑影响了美术教学的成效,抑制了学生对待美术课程的兴趣。文本基于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就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探究。
【关键词】 中小学美术;生活体验;教学情境
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生活化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多样,能最大限度的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进而创造美。学生的生活体验与美术相结合,能最大限度的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生活体验,创设教学情境
要实现美术教学的生活化,创设生活体验的教学情境是关键。所谓生活化教学情境,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在美术授课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的安排,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努力创设一种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状态的环境和条件,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进而促使他们自觉投入到美术活动中来。为学生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情境有诸多益处,不但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还有利于他们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深刻体会和领悟美术作品,因此美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创设生活化的教育情境。
比如在教学《长呀长》这一课时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在教室内放上一些植物,为学生营造一个生机勃勃的环境,接着再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并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植物的茎叶,想像一下这些植物是怎样从小长到大的,然后通过看植物生长的视屏,了解植物的生长,然后想象一下公园、在田野又会看到什么样的场景。在这一过程中,不但把同学们的思路拓展的很宽,同时还极大的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一段时间之后,教师可请同学们畅谈一下自己所看到的场景,在这一过程中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生活之美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又了解了植物的生长环境及过程。
又比如在上《变垃圾为宝》这一课时,教师可利用提前准备好的作品装扮一下教师,让同学们感受到垃圾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变成宝贝,同时通过课件了解到垃圾对我们生活的污染,并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的感受,通过这样的程序引导孩子们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
二、润物无声,强化生活体验
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源泉,因此引导孩子们加强对生活的观察是非常重要的,中小学阶段的孩子们由于自身年龄和心理特点的限制,对生活大都还停留在无意识的状态。鉴于此,教师要想法设法诱发他们去体验和认识生活。比如鼓励学生在上下学的路上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注意捕捉生活中最有表现力的一瞬间;比如下雨的场景,一块石头的形状等,这样久而久之,不但增强了学生的观察力,还有助于他们积累大量丰富绘画素材。
此外,教师还可建议同学们尝试默画,所谓默画,具体来讲就是学生把看到过的物像或经历过的事情,凭借记忆默画下来。学生在默画的过程中,会无意识的回忆起当时的场面、情境甚至自己的心情及感悟。在这一过程中对记忆中的形象进行合理的取舍,再融合自己的体会,就创造性的组织出了画面。这种绘画方式不但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形象记忆,同时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走出教室,感受生活之美
艺术来源于生活,美术是一门艺术。因此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教师可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活动结合起来,这样就把美术学习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了,不仅开拓了学生眼界,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同时还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情境。
比如教师可在征询学校意见的基础之上,利用校内建筑中的门厅、走廊、教室等场所展示学生作品或名家作品,这样既给同学们营造出了一个充满浓郁艺术气息的环境,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欣赏、评述美术作品的能力,可谓益处良多。
除此之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带领同学们走出封闭的校园,去参观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现代城市建筑等,相信同学们在欣赏的过程中定会收获颇多,这远比教师反复的讲授美术理论和技巧效果要好得多,也更能激发学生兴趣。
四、通过写生,体会生活之美
在日常美术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尽管教师很努力的传授绘画理论和知识,可是孩子们的绘画技巧却得不到显著提高,很多学生的画不但内容贫乏、形象概念,而且造型呆板,完全没有新意可言。究其原因就在于儿童缺少对周围事物、对熟悉生活现象的必要观察。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可秉持由静到动,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加强对孩子们的写生训练。
比如可先让孩子们画花瓶、几何模型等,接着再画大树、花朵等植物或交通工具,最后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拓展,鼓励孩子们画风景、动物或人物等。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训练,相信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都会得到大幅度提高,进而提高创作水平。
总之,实现中小学美术教学在生活中的体验,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共同作出积极努力,尤其是教师要切实加强对实践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为实现美术教学的生活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黄丽丽.美术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研究[J].美与时代(中),2015,12:99-100.
[2]王珞玲.美术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04:116.
[3]徐光丽.合作学习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01:160.
[4]曲怀君.美术教学中开展师生合作学习的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7.
【关键词】 中小学美术;生活体验;教学情境
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生活化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多样,能最大限度的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进而创造美。学生的生活体验与美术相结合,能最大限度的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生活体验,创设教学情境
要实现美术教学的生活化,创设生活体验的教学情境是关键。所谓生活化教学情境,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在美术授课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的安排,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努力创设一种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状态的环境和条件,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进而促使他们自觉投入到美术活动中来。为学生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情境有诸多益处,不但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还有利于他们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深刻体会和领悟美术作品,因此美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创设生活化的教育情境。
比如在教学《长呀长》这一课时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在教室内放上一些植物,为学生营造一个生机勃勃的环境,接着再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并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植物的茎叶,想像一下这些植物是怎样从小长到大的,然后通过看植物生长的视屏,了解植物的生长,然后想象一下公园、在田野又会看到什么样的场景。在这一过程中,不但把同学们的思路拓展的很宽,同时还极大的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一段时间之后,教师可请同学们畅谈一下自己所看到的场景,在这一过程中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生活之美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又了解了植物的生长环境及过程。
又比如在上《变垃圾为宝》这一课时,教师可利用提前准备好的作品装扮一下教师,让同学们感受到垃圾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变成宝贝,同时通过课件了解到垃圾对我们生活的污染,并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的感受,通过这样的程序引导孩子们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
二、润物无声,强化生活体验
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源泉,因此引导孩子们加强对生活的观察是非常重要的,中小学阶段的孩子们由于自身年龄和心理特点的限制,对生活大都还停留在无意识的状态。鉴于此,教师要想法设法诱发他们去体验和认识生活。比如鼓励学生在上下学的路上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注意捕捉生活中最有表现力的一瞬间;比如下雨的场景,一块石头的形状等,这样久而久之,不但增强了学生的观察力,还有助于他们积累大量丰富绘画素材。
此外,教师还可建议同学们尝试默画,所谓默画,具体来讲就是学生把看到过的物像或经历过的事情,凭借记忆默画下来。学生在默画的过程中,会无意识的回忆起当时的场面、情境甚至自己的心情及感悟。在这一过程中对记忆中的形象进行合理的取舍,再融合自己的体会,就创造性的组织出了画面。这种绘画方式不但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形象记忆,同时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走出教室,感受生活之美
艺术来源于生活,美术是一门艺术。因此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教师可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活动结合起来,这样就把美术学习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了,不仅开拓了学生眼界,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同时还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情境。
比如教师可在征询学校意见的基础之上,利用校内建筑中的门厅、走廊、教室等场所展示学生作品或名家作品,这样既给同学们营造出了一个充满浓郁艺术气息的环境,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欣赏、评述美术作品的能力,可谓益处良多。
除此之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带领同学们走出封闭的校园,去参观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现代城市建筑等,相信同学们在欣赏的过程中定会收获颇多,这远比教师反复的讲授美术理论和技巧效果要好得多,也更能激发学生兴趣。
四、通过写生,体会生活之美
在日常美术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尽管教师很努力的传授绘画理论和知识,可是孩子们的绘画技巧却得不到显著提高,很多学生的画不但内容贫乏、形象概念,而且造型呆板,完全没有新意可言。究其原因就在于儿童缺少对周围事物、对熟悉生活现象的必要观察。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可秉持由静到动,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加强对孩子们的写生训练。
比如可先让孩子们画花瓶、几何模型等,接着再画大树、花朵等植物或交通工具,最后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拓展,鼓励孩子们画风景、动物或人物等。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训练,相信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都会得到大幅度提高,进而提高创作水平。
总之,实现中小学美术教学在生活中的体验,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共同作出积极努力,尤其是教师要切实加强对实践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为实现美术教学的生活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黄丽丽.美术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研究[J].美与时代(中),2015,12:99-100.
[2]王珞玲.美术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04:116.
[3]徐光丽.合作学习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01:160.
[4]曲怀君.美术教学中开展师生合作学习的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