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作者】 闫家贵
【机构】 广西玉林市兴业县山心镇龙江小学
【正文】 【摘 要】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然而,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小学语文教学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这种现状与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对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对立。小学语文教学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 兴趣;方法;能力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有很强的思想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也不断提高,二十世纪人类科学技术的最伟大的成果之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被引入教育教学过程。
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改变了教育一人讲,学生被动听的单一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个别化学习,可以对提供的问题,练习题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同时,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教师将从课堂上的主角变为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学生成为知识的获得者与建构者。
下面我以近几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受,浅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些体会。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转化教师的角色,变“演员”为“导演”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转换角色,充当导演,让学生充当演员。
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学生提供丰富有序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思考探究。通过科学、合理地设置,调动各种因素,让课堂充满光彩,使学生投入其中,乐在其中。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通过分析,明确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为了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帮助学生学习,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查找各种资料,把教学要求、教材说明、学习方法、播音员的朗读录音、生字的音形义、重点词句和段落的分析、课后练习以及杨梅树和果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杨梅的产地及生长情况、杨梅的营养价值、杨梅的食用和药用方法、当地围绕杨梅而形成的产业情况、果农收获杨梅时的欢快情景、杨梅产业为当地人创造的价值等有关资料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按一定的秩序制作成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课件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和第一节课时自学,我在学生学习时加以指导、疏通。
由此教师较好地完成了从“前台”到“后台”的活动空间转变,从“演员”到“导演”的角色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生活在新时代的初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在教材中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我在教三年级课文《秋天的雨》时,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已经感知生活中美的事物,对自己童年玩耍的环境有深刻印象,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先引导学生以《秋天的美景》为题,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再通过计算机向学生展示秋天的雨的重点文段的图片及视频资料,并配以播音员朗读课文的动人声音和对此的分析,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姿多彩的阅读世界。学生通过欣赏、观察,感受其中满园的瓜果飘出的清新甜美,奇妙可爱的动物透出的欢乐稚气。体会描写中准确的形容、生动的修辞和清晰的层次。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适时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灵活地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渲染气氛,制造氛围,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使他们更加兴奋,用直观的方法展示在秋雨的滋润下,秋天的五彩缤纷与收获的喜悦。由于孩子得年龄小,对秋天的感触不深,课文中描写的许多景物他们也没有真实的见过,那么在这里通过画面的展示和同学的朗读,就能有更深的感触和体会了,进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丰富积累,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所以,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喜闻乐见,处于愉快的教学情境之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与愉悦的心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特殊过程”。因此,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一贯盛行的灌输和强制式教学,挖掘课文中的情趣特点,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教师更多地是去做一名向导和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
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计算机网络创设的智能化学习环境,是实现学生主体教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理想环境,是儿童智力、能力、心理发展的一种理想环境。在计算机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获得知识是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通过独立探索或者和同伴协作交流,在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下进行的。
说明文在教学中通常被认为内容单调,形式呆板,缺乏情趣。我在上《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人类的家园”的活动。先让学生上网查找地球的资料,自己组织找到的资料;再分组展示、讨论、推荐一人用多媒体给全班做10分钟的“人类的家园”展示和讲解;最后,引导学生回到课文,对课文进行讨论和学习。整个教学形式轻松活泼,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培养。语文教学中要以课文为“例子”,提炼语文知识,发展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知识是教不尽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语文能力,便可以自学知识,再生知识,自觉提高语文素质。这样,就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
总之,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教师充分应用现代科学的教学手段展示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关键词】 兴趣;方法;能力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有很强的思想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也不断提高,二十世纪人类科学技术的最伟大的成果之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被引入教育教学过程。
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改变了教育一人讲,学生被动听的单一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个别化学习,可以对提供的问题,练习题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同时,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教师将从课堂上的主角变为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学生成为知识的获得者与建构者。
下面我以近几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受,浅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些体会。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转化教师的角色,变“演员”为“导演”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转换角色,充当导演,让学生充当演员。
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学生提供丰富有序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思考探究。通过科学、合理地设置,调动各种因素,让课堂充满光彩,使学生投入其中,乐在其中。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通过分析,明确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为了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帮助学生学习,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查找各种资料,把教学要求、教材说明、学习方法、播音员的朗读录音、生字的音形义、重点词句和段落的分析、课后练习以及杨梅树和果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杨梅的产地及生长情况、杨梅的营养价值、杨梅的食用和药用方法、当地围绕杨梅而形成的产业情况、果农收获杨梅时的欢快情景、杨梅产业为当地人创造的价值等有关资料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按一定的秩序制作成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课件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和第一节课时自学,我在学生学习时加以指导、疏通。
由此教师较好地完成了从“前台”到“后台”的活动空间转变,从“演员”到“导演”的角色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生活在新时代的初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在教材中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我在教三年级课文《秋天的雨》时,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已经感知生活中美的事物,对自己童年玩耍的环境有深刻印象,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先引导学生以《秋天的美景》为题,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再通过计算机向学生展示秋天的雨的重点文段的图片及视频资料,并配以播音员朗读课文的动人声音和对此的分析,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姿多彩的阅读世界。学生通过欣赏、观察,感受其中满园的瓜果飘出的清新甜美,奇妙可爱的动物透出的欢乐稚气。体会描写中准确的形容、生动的修辞和清晰的层次。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适时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灵活地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渲染气氛,制造氛围,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使他们更加兴奋,用直观的方法展示在秋雨的滋润下,秋天的五彩缤纷与收获的喜悦。由于孩子得年龄小,对秋天的感触不深,课文中描写的许多景物他们也没有真实的见过,那么在这里通过画面的展示和同学的朗读,就能有更深的感触和体会了,进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丰富积累,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所以,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喜闻乐见,处于愉快的教学情境之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与愉悦的心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特殊过程”。因此,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一贯盛行的灌输和强制式教学,挖掘课文中的情趣特点,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教师更多地是去做一名向导和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
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计算机网络创设的智能化学习环境,是实现学生主体教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理想环境,是儿童智力、能力、心理发展的一种理想环境。在计算机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获得知识是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通过独立探索或者和同伴协作交流,在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下进行的。
说明文在教学中通常被认为内容单调,形式呆板,缺乏情趣。我在上《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人类的家园”的活动。先让学生上网查找地球的资料,自己组织找到的资料;再分组展示、讨论、推荐一人用多媒体给全班做10分钟的“人类的家园”展示和讲解;最后,引导学生回到课文,对课文进行讨论和学习。整个教学形式轻松活泼,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培养。语文教学中要以课文为“例子”,提炼语文知识,发展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知识是教不尽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语文能力,便可以自学知识,再生知识,自觉提高语文素质。这样,就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
总之,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教师充分应用现代科学的教学手段展示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