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与探索
【作者】 王 米
【机构】 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第一中学
【正文】 【摘 要】 “教育就是启发,就是感动。”“灵活才能兴趣,巧妙才能高效,快乐才能极致”。施教之攻,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智慧课堂,魅力历史,方法是关键,效率是真谛。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管控着课堂活动的全过程。开展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实现减负增效,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才能促进学生“学”的效果;只有教师有效的诱导、引导、疏导、指导,才能促进学生的“乐学、活学、易学、会学”。
【关键词】 初中历史;激发兴趣;提纲挈领;高效策略
教以生为本,学以悟为根。善教者善导,善导者高效。学贵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新的时代、新的课程,应当有新的教学策略。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高效课堂要与时俱进,要让学生在历史课上学习着、感动着、快乐着、收获着;要让学生在历史课上放飞思想、张扬个性、形成能力;要让学生在历史课上融入智慧、生成智慧、彰显技能。
一、艺术导入,激情激趣
拥有良好的开始,才有可能拥有成功。高效创新的课堂导入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奠定本堂课的基调,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常言说得好: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语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它课程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
艺术导入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既是新课的开始,又是课堂主体与教师密切配合的起点,是整堂课的关键所在,影响着所有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所教学生的实际,我们可以“情”入境,以“疑”入境,以“趣”入境,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保持对教材主题的高度注意,吸引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学习。
有效的课堂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曲的序幕,不仅可以使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诱发思维,强化求知欲,还可以借此交给学生一把打开新课大门的金钥匙,使教学引人入胜,喜出望外。大凡有经验的教师,都特别注意根据不同课题,不同史实,针对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新颖别致的新课导入,促进教学效果的高效。
新课导入要注重新、奇、趣、活,运用自如,才能激思启智,引发兴趣,实现生机勃勃、妙趣横生的历史愉悦课堂。
例如:我组织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激趣激趣道:“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今天让我们重新回到另一场战争中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那就是甲午中日战争。”让学生产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责任感,自然而然地专心学习。
其实,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是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迸出迷人的火花。
二、提纲挈领,各个击破
教学是我们每个教师每天都少不了的工作,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就得认认真真备好课,熟练掌握教材,熟练驾驭学生,能根据学生实际,教材难易,得心应手地组织好教学。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学一定要掌握关键,抓住要领,对教材的理解分析开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教学。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减负增效,讲要“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石激起千层浪”,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何有效地突破教材重难点,历来是历史教师棘手的事。杜甫说:“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在信息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一定要掌握关键,抓住要领,对教材的理解分析实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教学。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组者、参与者、合作者;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责任是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感悟历史学科教学的魅力。因此,教师的导非常重要。讲要:讲好重难点;讲好规律;讲好方法;讲好易混点;讲好易错点;讲好易漏点。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在学生思考或做题时不讲打岔的话;在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时不讲刺激的话;在学生思考过程中不急于求成。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一千,道一万,红猫黑猫,抓着老鼠的才是好猫。提纲挈领就是抓住每个专题的历史知识进行高度归纳概括,使其在对本部分内容系统学习掌握之前,在头脑中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知识结构轮廓,给人一种一目了然之感,这样以来,就会在学习时抓住根本,同时也会消除畏难发愁的心理。然后只要本着万变不离其宗的原则进行学习,所有具体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如我组织学习中国近代史上的《辛丑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时, 这三个条约的共性都是丧权辱国的条约,其影响一个比一个严重。第一个是使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个是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第三个是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家国家。这种联想拓展归纳,既生动又省力,又不至于将三个条约中的有关问题张冠李戴,混为一谈。
教“活”学“活”是历史课堂教学成功的精髓。虽然历史知识千头万绪,但是只要我们注重提纲挈领,注重比较异同,就能化难为易。如复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两部分内容时,在比较的基础上,我与学生一道合作讨论发现,其相同点是: ①原因相同,都是在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下爆发的。②领导阶级基本相同,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③革命动力相同,人民群众在革命中起了推动作用。④影响相同,革命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其他国家的革命有很大的影响。其不同点是: ①领导阶级不完全相同, 英国新贵族也起了领导的作用。②特点不同。英国革命经历了反复、曲折的过程,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国革命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最彻底、最典型的革命。③意义不同。英国革命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开辟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法国革命扫荡了国内外的封建势力,动摇了欧洲其他国家封建制度的基础。
构建高效课堂需要初中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学生本身的需求,以学生的需求为立足点,设计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合理利用教学工具和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进度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不断成长,从而促进高效课堂的形成。
三、注重学法,讲究策略
语言学家吕叔湘说:“如果说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方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课讲活了。”“活”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成功的精髓。要想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就得选择正确的诱导方法,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历史学家吴晗说:“我们的历史是一份无比珍贵的遗产,是值得我们自豪的”。学好历史是非常重要的。怎样教好历史?这是每一位历史老师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本人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就记忆学习谈谈自己的看法。
数字法。数字归纳记忆是将所记忆内容按不同属性加以归纳,然后分门别类地记住这些内容及其属性。例如: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可归纳为“四三二一”来记忆。即:四次重大战争──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个主要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二次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一条主线──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故事法。一个史实就是一个故事,而学生对故事是非常感兴趣的,如果用讲故事的形式来记,效果特别好。例如:“赤壁之战”,学生可以这样记忆:“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北方,他就想举兵南下,进而统一整个中国。公元208年,他率军和刘备、孙权的联军在赤壁发生了激战。由于曹操骄傲轻敌,再加上他的士兵不识水性,结果被周瑜的火攻打得惨败而归。”连续讲两遍之后,赤壁之战的时间、地点、作战双方、原因、结果不就全记住了吗?
对比法。学生对相类似的事情最容易混淆,经常发生张冠李戴的事。对于这些知识,我们应该先把它们列出来进行对比、区分,然后再强化记忆。例如:识记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创建时间、地点、创始人。
顺口溜法。顺口溜有简洁、形象的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那么我们不妨把一历史知识编成顺口溜。如:“夏商西周尽,春秋战国秦。西汉连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金,元明清。”
谐音法。就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来记忆。当然,这种方法只能偶尔用之,并且不能写错别字。例如,李渊618年建立唐朝,可记作:“李渊见糖(建唐)搂一把(618)”。
归纳法。就是把同一时间发生的事情归到一起来记忆。例如,1689年发生的大事有:雅克萨之战,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彼得大帝进行改革。或者把某一事件的各个方面归纳起来进行记忆。
联系法。学历史,不能只单一地、静止地识记,而应该加强纵向和横向联系。学世界历史,要善于联系中国历史;学中国近代、现代史,要善于联系中国古代史。只有经常进行知识的联系、综合,才能整体地把握知识。
教学方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来进行教学,从心理上和教学条件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有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才能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初中历史是一门具有较强思想性、综合性的学科,是初中生必修课程之一,对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针对正处于学习与发展关键时期的初中生而言,只有为其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才能顺应时代要求,让现代初中生的发展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参考文献:
[1]王会英.浅谈对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认识[J].学周刊,2019,(36);
[2]钱建林.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建构策略初探[J].教书育人,2018。
【关键词】 初中历史;激发兴趣;提纲挈领;高效策略
教以生为本,学以悟为根。善教者善导,善导者高效。学贵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新的时代、新的课程,应当有新的教学策略。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高效课堂要与时俱进,要让学生在历史课上学习着、感动着、快乐着、收获着;要让学生在历史课上放飞思想、张扬个性、形成能力;要让学生在历史课上融入智慧、生成智慧、彰显技能。
一、艺术导入,激情激趣
拥有良好的开始,才有可能拥有成功。高效创新的课堂导入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奠定本堂课的基调,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常言说得好: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语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它课程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
艺术导入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既是新课的开始,又是课堂主体与教师密切配合的起点,是整堂课的关键所在,影响着所有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所教学生的实际,我们可以“情”入境,以“疑”入境,以“趣”入境,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保持对教材主题的高度注意,吸引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学习。
有效的课堂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曲的序幕,不仅可以使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诱发思维,强化求知欲,还可以借此交给学生一把打开新课大门的金钥匙,使教学引人入胜,喜出望外。大凡有经验的教师,都特别注意根据不同课题,不同史实,针对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新颖别致的新课导入,促进教学效果的高效。
新课导入要注重新、奇、趣、活,运用自如,才能激思启智,引发兴趣,实现生机勃勃、妙趣横生的历史愉悦课堂。
例如:我组织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激趣激趣道:“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今天让我们重新回到另一场战争中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那就是甲午中日战争。”让学生产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责任感,自然而然地专心学习。
其实,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是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迸出迷人的火花。
二、提纲挈领,各个击破
教学是我们每个教师每天都少不了的工作,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就得认认真真备好课,熟练掌握教材,熟练驾驭学生,能根据学生实际,教材难易,得心应手地组织好教学。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学一定要掌握关键,抓住要领,对教材的理解分析开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教学。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减负增效,讲要“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石激起千层浪”,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何有效地突破教材重难点,历来是历史教师棘手的事。杜甫说:“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在信息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一定要掌握关键,抓住要领,对教材的理解分析实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教学。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组者、参与者、合作者;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责任是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感悟历史学科教学的魅力。因此,教师的导非常重要。讲要:讲好重难点;讲好规律;讲好方法;讲好易混点;讲好易错点;讲好易漏点。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在学生思考或做题时不讲打岔的话;在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时不讲刺激的话;在学生思考过程中不急于求成。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一千,道一万,红猫黑猫,抓着老鼠的才是好猫。提纲挈领就是抓住每个专题的历史知识进行高度归纳概括,使其在对本部分内容系统学习掌握之前,在头脑中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知识结构轮廓,给人一种一目了然之感,这样以来,就会在学习时抓住根本,同时也会消除畏难发愁的心理。然后只要本着万变不离其宗的原则进行学习,所有具体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如我组织学习中国近代史上的《辛丑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时, 这三个条约的共性都是丧权辱国的条约,其影响一个比一个严重。第一个是使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个是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第三个是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家国家。这种联想拓展归纳,既生动又省力,又不至于将三个条约中的有关问题张冠李戴,混为一谈。
教“活”学“活”是历史课堂教学成功的精髓。虽然历史知识千头万绪,但是只要我们注重提纲挈领,注重比较异同,就能化难为易。如复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两部分内容时,在比较的基础上,我与学生一道合作讨论发现,其相同点是: ①原因相同,都是在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下爆发的。②领导阶级基本相同,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③革命动力相同,人民群众在革命中起了推动作用。④影响相同,革命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其他国家的革命有很大的影响。其不同点是: ①领导阶级不完全相同, 英国新贵族也起了领导的作用。②特点不同。英国革命经历了反复、曲折的过程,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国革命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最彻底、最典型的革命。③意义不同。英国革命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开辟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法国革命扫荡了国内外的封建势力,动摇了欧洲其他国家封建制度的基础。
构建高效课堂需要初中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学生本身的需求,以学生的需求为立足点,设计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合理利用教学工具和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进度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不断成长,从而促进高效课堂的形成。
三、注重学法,讲究策略
语言学家吕叔湘说:“如果说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方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课讲活了。”“活”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成功的精髓。要想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就得选择正确的诱导方法,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历史学家吴晗说:“我们的历史是一份无比珍贵的遗产,是值得我们自豪的”。学好历史是非常重要的。怎样教好历史?这是每一位历史老师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本人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就记忆学习谈谈自己的看法。
数字法。数字归纳记忆是将所记忆内容按不同属性加以归纳,然后分门别类地记住这些内容及其属性。例如: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可归纳为“四三二一”来记忆。即:四次重大战争──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个主要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二次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一条主线──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故事法。一个史实就是一个故事,而学生对故事是非常感兴趣的,如果用讲故事的形式来记,效果特别好。例如:“赤壁之战”,学生可以这样记忆:“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北方,他就想举兵南下,进而统一整个中国。公元208年,他率军和刘备、孙权的联军在赤壁发生了激战。由于曹操骄傲轻敌,再加上他的士兵不识水性,结果被周瑜的火攻打得惨败而归。”连续讲两遍之后,赤壁之战的时间、地点、作战双方、原因、结果不就全记住了吗?
对比法。学生对相类似的事情最容易混淆,经常发生张冠李戴的事。对于这些知识,我们应该先把它们列出来进行对比、区分,然后再强化记忆。例如:识记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创建时间、地点、创始人。
顺口溜法。顺口溜有简洁、形象的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那么我们不妨把一历史知识编成顺口溜。如:“夏商西周尽,春秋战国秦。西汉连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金,元明清。”
谐音法。就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来记忆。当然,这种方法只能偶尔用之,并且不能写错别字。例如,李渊618年建立唐朝,可记作:“李渊见糖(建唐)搂一把(618)”。
归纳法。就是把同一时间发生的事情归到一起来记忆。例如,1689年发生的大事有:雅克萨之战,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彼得大帝进行改革。或者把某一事件的各个方面归纳起来进行记忆。
联系法。学历史,不能只单一地、静止地识记,而应该加强纵向和横向联系。学世界历史,要善于联系中国历史;学中国近代、现代史,要善于联系中国古代史。只有经常进行知识的联系、综合,才能整体地把握知识。
教学方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来进行教学,从心理上和教学条件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有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才能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初中历史是一门具有较强思想性、综合性的学科,是初中生必修课程之一,对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针对正处于学习与发展关键时期的初中生而言,只有为其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才能顺应时代要求,让现代初中生的发展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参考文献:
[1]王会英.浅谈对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认识[J].学周刊,2019,(36);
[2]钱建林.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建构策略初探[J].教书育人,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