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授之以渔”
【作者】 董宁宁 李凤玲
【机构】 山东潍坊昌邑市奎聚街道南隅小学
【正文】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即”授之以渔”。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提出问题
教学设计之初,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尽量选取孩子们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问题可由教师在情境中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但注意,所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不但能把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采用联系日常生活,引入新课。课前做一个套圈游戏,把全班同学排成一个长方形向中心套圈,能套住有奖励。其中几个同学叫起来:“这样不公平。”为什么这样做游戏不公平?那应该怎么站才公平?为什么?那圆究竟有什么特征?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又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采用讲故事激发学生提问题:熊大和熊二分西瓜。熊大说:“我分给2/5个西瓜,分给熊二1/3个西瓜……”熊大的话还未说完,熊二就大叫起来:“你这样分太不公平咧!”听完这个故事后,请同学们来评评理:“熊大分得公平吗?”故事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疑团:“熊二分得份数少,是否分得少呢?”“两个分数谁大谁小该怎么比较呢?”这样,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学生的思维被瞬间激活。
二、诱思导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为了让全体同学的主体性得到更充分发挥,教师没必要把知识点直接加以解说,而是诱导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自学。利用“诱思导学”为后面的教学过程做好铺垫,这样,学生的整个认识系统就会被激活,并高速运转起来,就会由最初的兴趣萌芽状态进入到主动探索理解新知识阶段。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是通过“化圆为方”实验让学生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可提出“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这一探索问题,学生思维就集中在面积上,再利用小组探讨、观察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形变而面积不变”上,注意圆的周长与半径和拼成的近似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上。从而自己发现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处于引导,学生处于主动学习地位,体现了教育教学价值。
三、重视评价的促进作用,树立自信心
教学评价注意不要由教师垄断,应让学生对学习上的优点和缺点作自我评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由学生唱主角。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情况不失时机、准确又简练的就学生的发言质量进行引导评价。评价时,应重于肯定、鼓励、引导。这样,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就会树立起来。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心理压力得到减轻,自尊心得到充分尊重,个性特长得到有效地发展,创造性思维得到较全面的开拓,从而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善于应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题,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而且富有创造性。
四、分层指导,分层训练,共同提高
教学应对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指导。对于后进生,则指导他们进一步理解与巩固所学新知识中最基本的部分;对中等生指导他们巩固所学新知识以后,尝试思考与解决稍深的学习问题;对于优等生应指导他们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解决综合性更强、条件更复杂、难度更大的学习问题,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层各自练习,全班学生各自获得不同层次上的平衡,培养了自己的创造力,产生了强烈的愉悦感,这样就进入一个新的良性心理循环过程。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时,可出示以下两个条件:五年级有学生120人,相当于四年级学生人数的3/5,再给出3个问题:(1)四年级有学生多少人?(2)四、五年级有学生多少人?(3)三年级学生人数是四年级的3/2倍,三年级有学生多少人?这道题有3个问题,可采用分层练习:学困生做第1题;中等生做第2题;优等生做第3题。这样一道综合性题目,根据问题的难易度,适用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水平与学习要求标准,设计行之有效的练习,做到巧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对知识进行不同层次的概括,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素质。
实践证明,教师要为学生努力创造自主参与尝试的机会,充分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让学生自主的探索,猜测、讨论、交流,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整个身心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自主创新型人才。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提出问题
教学设计之初,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尽量选取孩子们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问题可由教师在情境中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但注意,所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不但能把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采用联系日常生活,引入新课。课前做一个套圈游戏,把全班同学排成一个长方形向中心套圈,能套住有奖励。其中几个同学叫起来:“这样不公平。”为什么这样做游戏不公平?那应该怎么站才公平?为什么?那圆究竟有什么特征?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又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采用讲故事激发学生提问题:熊大和熊二分西瓜。熊大说:“我分给2/5个西瓜,分给熊二1/3个西瓜……”熊大的话还未说完,熊二就大叫起来:“你这样分太不公平咧!”听完这个故事后,请同学们来评评理:“熊大分得公平吗?”故事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疑团:“熊二分得份数少,是否分得少呢?”“两个分数谁大谁小该怎么比较呢?”这样,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学生的思维被瞬间激活。
二、诱思导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为了让全体同学的主体性得到更充分发挥,教师没必要把知识点直接加以解说,而是诱导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自学。利用“诱思导学”为后面的教学过程做好铺垫,这样,学生的整个认识系统就会被激活,并高速运转起来,就会由最初的兴趣萌芽状态进入到主动探索理解新知识阶段。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是通过“化圆为方”实验让学生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可提出“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这一探索问题,学生思维就集中在面积上,再利用小组探讨、观察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形变而面积不变”上,注意圆的周长与半径和拼成的近似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上。从而自己发现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处于引导,学生处于主动学习地位,体现了教育教学价值。
三、重视评价的促进作用,树立自信心
教学评价注意不要由教师垄断,应让学生对学习上的优点和缺点作自我评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由学生唱主角。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情况不失时机、准确又简练的就学生的发言质量进行引导评价。评价时,应重于肯定、鼓励、引导。这样,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就会树立起来。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心理压力得到减轻,自尊心得到充分尊重,个性特长得到有效地发展,创造性思维得到较全面的开拓,从而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善于应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题,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而且富有创造性。
四、分层指导,分层训练,共同提高
教学应对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指导。对于后进生,则指导他们进一步理解与巩固所学新知识中最基本的部分;对中等生指导他们巩固所学新知识以后,尝试思考与解决稍深的学习问题;对于优等生应指导他们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解决综合性更强、条件更复杂、难度更大的学习问题,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层各自练习,全班学生各自获得不同层次上的平衡,培养了自己的创造力,产生了强烈的愉悦感,这样就进入一个新的良性心理循环过程。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时,可出示以下两个条件:五年级有学生120人,相当于四年级学生人数的3/5,再给出3个问题:(1)四年级有学生多少人?(2)四、五年级有学生多少人?(3)三年级学生人数是四年级的3/2倍,三年级有学生多少人?这道题有3个问题,可采用分层练习:学困生做第1题;中等生做第2题;优等生做第3题。这样一道综合性题目,根据问题的难易度,适用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水平与学习要求标准,设计行之有效的练习,做到巧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对知识进行不同层次的概括,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素质。
实践证明,教师要为学生努力创造自主参与尝试的机会,充分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让学生自主的探索,猜测、讨论、交流,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整个身心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自主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