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作者】 王永强

【机构】 广西陆川县古城镇陆因小学



【正文】  德育大纲指出: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有重要作用。各科教师要按各科自身的教学特点,自觉地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训练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德育在学科中渗透,讲求潜移默化──“化”在过程中。德育在学科中渗透,讲求水乳交融──“融”在细节。
  语文学科的教育性教学的特征较之其他学科更为突出。常言说“文以载道”,单就一篇文章或作品而言,“道”的载体是“文”,然而就课堂教学而论,“道”的载体就不仅仅是教材了,还有传道授业之人──教师,传道授业之技──教法,传道授业之境──课堂气氛等。它们都是传道的媒介、施道的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熏陶、感染,是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
  怎样去渗透、去熏陶、去感染呢?
  一、抒发真挚的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情感趋向、思想倾向,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传道的媒体是“文”,传道的魅力在于人──教师的真诚、教师的理性、教师的情感、教师的人格。教师能首先领会、体验生活中、艺术中的美,才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这些品质。教师传道的艺术在于:首先要使自己成为受教育者,而使学生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自己从教材中受到的教育和感动,去教育感动学生。而学生动感情产生共鸣,动脑思考了,那就确实被感动了,学生也就开始成为教育自己的主体了。 
  二、运用优美的语言
  人们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离不开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最活跃的因素也是语言。教师讲课的语言是生动、丰富、形象,还是贫乏、单调、枯燥?是简洁、精练、严谨,还是冗长、啰唆、散漫?教师的语言信息一旦注入学习的空间,立即向各方扩散,感染、影响着每一位学生。教师用悦耳的语音、清晰的语调、自然的语气、丰富的词汇、生动的语感去范读课文,进行讲解,能唤起学生听觉上的美感,利于学生感受作品中的形象和意境美,体验其中所表达的丰富情感,还能使学生轻松自然,处于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情绪好,脑子灵,学习效果就好。语言贫乏、呆板,就没有吸引力,堆砌词藻、杂乱,会使学生抓不住要点。教学语言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语言素质的培养,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效率的提高。作为传道载体之一的教学语言,应有一系列的品质特点,使语言富于教育的性质,成为对渗透思想教育有积极作用的工具。 
  三、发挥教材的特色
  小学语文教材中含着丰富、生动的德育因素,有五爱教育,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等。其中写革命领袖的,写革命英雄人物的,写民族英雄、历史人物的,写中外科学家、艺术家、工程师、能工巧匠的。还有不少描绘祖国壮美山河、秀丽风光的散文,给人以德的感悟、智的启迪的寓言、童话等。从艺术性上看,文辞优美,结构精巧。这些课文或寄寓着深刻的哲理,或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催人上进,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这些富于形象美、主题美、意境美、情趣美的佳作,也是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审美理想的鲜明的表露。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优越的德育条件,发挥语文学科在渗透思想教育上的优势,有意识地寓思想教育于审美教育之中,使审美教育与思想教育相辅相成,相愉相悦。在审美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透过其感性的形象美,体验到其内含的高尚道德情操美,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净化学生的情感,陶冶、塑造学生美好的人格和心灵。
  四、采用适宜的方法
  讲课不但要有情,动以真情,以情激情;要有理,析理入微,以理服人;还要有法,有好的教学方法,使思想教育的渗透入耳、入目、入脑、入心。达到“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使学生从各类教材中都充分地吸收到思想和知识的营养。教学方法的确定、选择,要因文而定,因人而异。任何事物的内在意义都能通过外部的感性特征显示出来,因为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最明显的外部标志。每一篇优秀的作品都具有区别于其他作品的鲜明特征。教学时抓住特征,讲好“这一篇”,就是好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还应具有和谐性,与教材的内容、风格协调一致;有趣味性,符合儿童的心理和思维特点,贴近学生的天性;有整体性,方法多样但不杂乱无章,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在教学中,除了循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归类综合的能力训练外,也循思想教育上的内在联系,将同一类的思想教育内容归类、集中,使之强化。例如,学习了数篇记叙友谊的课文,组织学生演讲“难忘的友谊”。学习了一组记叙老一辈革命家俭朴生活的课文后,组织学生谈心得体会。学习了记叙英雄模范事迹的课文,畅谈“我的理想”。学习古诗,不仅让学生背诵诗句,理解诗意,还启发学生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感染和激励,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
  五、创建和谐的关系
  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不仅依赖于教师的情感、教学语言、教材和教法,也依赖于教育者对被教育者所表现出的态度以及受教育者对这种态度的领会和体验。
  “亲其师,信其道。”成功的教育需要亲密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毅力常以对教师的感情为转移,学生的信仰与理想的建立,也受到教师的影响,学生从教师那里经常体验到关怀与爱护,信赖与帮助,就会感到温馨、幸福,产生一种责任感,促使他们努力去克服困难,好好学习,好好成长,不辜负老师的一片心。相反,如果学生被伤害,得到的是受辱的体验,就会产生对教师的不满、敌视,甚至对抗、报复的情绪。师生之间有了心理障碍,就不会有好的教育、教学的效果。
  我们教师把爱寓于教学之中,师生感情融洽,教师受到学生的爱戴与信任,教育的可信度就高,感召力就强,学生感到轻松无压力,自信心增强,思路敏捷,想象力丰富,掌握知识迅速而牢固,这样教育教学效果都好。
  我认为,成功的教育也是忘记角色的教育,即学生不感到自己是“教育的对象”,没有感到“受教育”,却受到终身难忘的教育。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树立尊师爱生的风气和亲切、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探讨、一起交流,不作居高临下的教训,不作置身于外的评论和言不由衷的说教。教师心、作者心、学生心,心心相通;教师情、作者情、学生情,情情交融。在课堂教学中实行“三个保证”:保证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保证学生思想自由,精神愉悦;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读、思、说、练。“三个鼓励”: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鼓励学生随时质疑、解疑;鼓励学生有独到见解和相互争辩。“三个尊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自学的成果,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见解,多从正面给予扶植、指点;以尊重的口吻、方式提出学习要求。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要综合构建,从教师、教法、教境等全方位实施、渗透,才能取得良好的、长久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