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作者】 李雨星
【机构】 重庆市渝北区龙塔实验学校
【正文】 【摘 要】 中小学生是创造力培养的最佳时期。而美术作为一门视觉艺术,则成为了培养中小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文本基于新课标理念,就在美术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探析。
【关键词】 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为创造而教,为创造而学”的思想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根本趋势。而美术学科则是特别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学科之一。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设置情景,激发创新兴趣
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以兴趣作向导,从激发学生兴趣着手,使学生的被动情绪转化为积极、愉快、自觉的学习情绪。
比如在教学《奇妙的脚印》一课时,我利用创设情景的方法进行导课,在利用多媒体播放冬天下雪的场景的同时,我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下雪的时候你都做些什么?”而且还发现小马的脚印如果弧口向下像一座拱桥,弧口向上像一张笑开的嘴。这样的一个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兴趣,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事物再创新的强烈欲望。
二、因材施教,增强合作意识
根据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针对不同特质和水平的学生施行不同的教育策略,做到因材施教,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之一。中小学美术教学,最可贵之处在于创新,因为创新是包括美术在内的所有艺术形式的灵魂所在。中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特殊时期,这一阶段,其在创新意识层面表现出一定差异,这种差异需要教师在美术教学中给予重视,及时通过合理化、差异化教学方式的制定和开展,促进这一差异的缩小。同时,也要采取合作教学形式,通过小组或不同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促成彼此之间的有效依赖和互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例如,我在具体美术教学中,会充分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差异,进行不同的教学。如采取“三色”作业,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的作业难度水平,让学生自主选择,我给予一定的引导和鼓励,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因材施教”,让学生既可有效满足学习巩固需求,又可进行一定挑战,在不断挑战中获得提升,增进思想认识和创新能力。
三、强化启发,注重动手操作
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新兴事物的认知能力较快,但其创新意识仍旧处于尚未完全成熟阶段。因此,需要教师在美术教学中不断挖掘,积极促进,有效启发。在具体启发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分析学生学习状况的实情,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度挖掘,以更有针对性的开展启发和引导。另一方面,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着重要作用,而美术教学中绘画、雕塑等多个教学内容,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基础,进而可有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美术教学中重视并积极开展相关教学活动。
例如,我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在启发方面较为注重分析。在每次作业收取后,我会从整体上分析和总结学生的作业情况,如同一个主题的作业,不同的学生展示出了不同的成果,这些成果代表着不同的画面和特点,而这些特点差异就是学生创新能力的“闪光点”,我会重视这些亮点,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反馈,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作品水平,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师生之间,建立良好沟通
在课堂上把学生放在课堂主体的位置,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转变学生以往的消极学习态度,令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状态下学到知识。学校应适当开展美术课外实践活动。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感受到艺术氛围,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老师在讲授美术基础知识之余,应当带领学生参加美术创造活动,比如参观附近的美术馆、博物馆等。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最重要的是这样增进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这有益于以后的课堂上学生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除此之外,老师应该积极鼓励那些不敢表达自己想法的学生,让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总而言之,保证老师和学生间的良好交流有益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教会学生如何表达自己,提高学生的自信。
五、尊重学生,强化主体地位
新课改确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体地位,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学习感知,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本位”的教学模式,多去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体验,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中小学生在美术活动中比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能更大程度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他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以自己特有的速度进行创作,他们受外部条件的影响不大,以他们自己的语言和个人方式完成美术作业。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改变美术中评定好差的衡量标准,提出美术是“无错误学科”,这样能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并且可以从儿童的创造中分析出每个学生的个性类型和成熟水平,然后在提出作业要求时就应区别对待,向学生提出不同的选择途径,可以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挥的最佳途径。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自身的价值能够得到不同的实现,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一定的提升,这就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提升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美术老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努力创新自身的教学手段,积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与主体地位,在因材施教中,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承辉.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7.
[2]邓玉云.浅谈美术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上),2018.
【关键词】 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为创造而教,为创造而学”的思想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根本趋势。而美术学科则是特别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学科之一。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设置情景,激发创新兴趣
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以兴趣作向导,从激发学生兴趣着手,使学生的被动情绪转化为积极、愉快、自觉的学习情绪。
比如在教学《奇妙的脚印》一课时,我利用创设情景的方法进行导课,在利用多媒体播放冬天下雪的场景的同时,我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下雪的时候你都做些什么?”而且还发现小马的脚印如果弧口向下像一座拱桥,弧口向上像一张笑开的嘴。这样的一个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兴趣,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事物再创新的强烈欲望。
二、因材施教,增强合作意识
根据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针对不同特质和水平的学生施行不同的教育策略,做到因材施教,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之一。中小学美术教学,最可贵之处在于创新,因为创新是包括美术在内的所有艺术形式的灵魂所在。中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特殊时期,这一阶段,其在创新意识层面表现出一定差异,这种差异需要教师在美术教学中给予重视,及时通过合理化、差异化教学方式的制定和开展,促进这一差异的缩小。同时,也要采取合作教学形式,通过小组或不同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促成彼此之间的有效依赖和互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例如,我在具体美术教学中,会充分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差异,进行不同的教学。如采取“三色”作业,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的作业难度水平,让学生自主选择,我给予一定的引导和鼓励,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因材施教”,让学生既可有效满足学习巩固需求,又可进行一定挑战,在不断挑战中获得提升,增进思想认识和创新能力。
三、强化启发,注重动手操作
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新兴事物的认知能力较快,但其创新意识仍旧处于尚未完全成熟阶段。因此,需要教师在美术教学中不断挖掘,积极促进,有效启发。在具体启发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分析学生学习状况的实情,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度挖掘,以更有针对性的开展启发和引导。另一方面,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着重要作用,而美术教学中绘画、雕塑等多个教学内容,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基础,进而可有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美术教学中重视并积极开展相关教学活动。
例如,我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在启发方面较为注重分析。在每次作业收取后,我会从整体上分析和总结学生的作业情况,如同一个主题的作业,不同的学生展示出了不同的成果,这些成果代表着不同的画面和特点,而这些特点差异就是学生创新能力的“闪光点”,我会重视这些亮点,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反馈,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作品水平,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师生之间,建立良好沟通
在课堂上把学生放在课堂主体的位置,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转变学生以往的消极学习态度,令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状态下学到知识。学校应适当开展美术课外实践活动。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感受到艺术氛围,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老师在讲授美术基础知识之余,应当带领学生参加美术创造活动,比如参观附近的美术馆、博物馆等。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最重要的是这样增进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这有益于以后的课堂上学生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除此之外,老师应该积极鼓励那些不敢表达自己想法的学生,让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总而言之,保证老师和学生间的良好交流有益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教会学生如何表达自己,提高学生的自信。
五、尊重学生,强化主体地位
新课改确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体地位,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学习感知,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本位”的教学模式,多去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体验,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中小学生在美术活动中比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能更大程度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他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以自己特有的速度进行创作,他们受外部条件的影响不大,以他们自己的语言和个人方式完成美术作业。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改变美术中评定好差的衡量标准,提出美术是“无错误学科”,这样能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并且可以从儿童的创造中分析出每个学生的个性类型和成熟水平,然后在提出作业要求时就应区别对待,向学生提出不同的选择途径,可以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挥的最佳途径。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自身的价值能够得到不同的实现,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一定的提升,这就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提升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美术老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努力创新自身的教学手段,积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与主体地位,在因材施教中,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承辉.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7.
[2]邓玉云.浅谈美术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上),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