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策略探析
【作者】 吴燕玲
【机构】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第五中学
【正文】 【摘 要】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目标中谈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等使我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书育人责无旁贷,把传统文化教学引入课堂,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使之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有很大帮助。
【关键词】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策略;素养提升
目前,语文课堂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了许多传统文化内容,但与中华文化复兴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学校教育教学中传统文化内容的融入还明显不够。一方面,部分语文教师讲课模式单调,以考试为目标,生硬地讲解所谓知识点等考试内容,不能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另一方面,在信息时代,各种文化涌入人们的生活,学校也不例外,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很大的阻碍,基于这种现状,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改进教学方法,发扬传统文化就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
一、语文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现状
1.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工作中缺乏热情和创造性,不重视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理解不深,传统文化教育流于形式,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2.上课形式单一。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大多为老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分析课文,然后解答课后题。在讲解课文时,部分教师照本宣科,不拓展传统文化的内容,不深入领会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理念,教学引不起学生的兴趣。相比之下,课堂上通过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形式会使学生积极性更高,课堂氛围更活跃,也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3.传统文化基础薄弱。古代典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由于初中生的知识底蕴有限,对古文的理解程度不够深刻,从而导致学习古文存在困难,无法提高阅读和理解的能力,难以理解古文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无法通过古代经典作品领会传统文化。
4. 对传统文化理解不深。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从小便接触语文,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部分了解。可是,课本上所选内容只是传统文化中极小的一部分,而且文字内容只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上语文课只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字经典的一部分。对拥有这种心理的学生,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及时引导,让他们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1. 深入挖掘教材,丰富传统文化内涵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很多优秀的经典古诗文作品,文化内涵深厚,饱含中华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民俗建筑、饮食文化以及古人的思想价值观、人生观。如:李白的“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积极乐观态度;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思想品质;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坚贞民族气节;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奉献精神……这些志士仁人身上蕴含的优秀品质、爱国情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生以后的人生之路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培养学生学习古代经典作品的兴趣,使学生自觉养成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的潜在意识,进而通过阅读大量的古文资料丰富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
2. 丰富课堂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方面的,也是相互交织的,在课堂上,一篇课文可能包含多种传统文化知识,因而老师可以根据课本内容多举办一些学习活动,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所传达的道理和真谛。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教授杜甫《登岳阳楼》的时候,杜甫在诗中想阐述的是壮志难酬的忧国情怀。初中生因为缺少这样的人生阅历和过渡,所以不能准确地掌控诗中那种忧愁的心情。但是教师可以借着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更好的去领略诗词感情。根据这样的学习模式,学生可以更快了解到古诗词中的感情与诗人情感的抒发。结合长时间的练习,学生学会在今后的诗词歌赋中单独的去领略诗歌的感情抒发,可以不断地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组织一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例如汉字听写、古诗接龙比赛等一系列趣味学习活动,这不仅是学生融入课堂中的好办法,更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好方法。
3. 利用课外资源,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大家都知道,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教师只能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不能教给他们所有,所以课堂不能成为教育学生形成爱国知识,学好传统文化的唯一地点,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对于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同样至关重要,这样学生才能从更多方面学习知识,学习传统文化。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①设立国学兴趣小组。国学是传统文化的一种集中表现形式,国学能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的时期内和同学交流自己学习传统文化的成果,可以以阅读的形式进行,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举个例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国学视频,让学生观看,观看完后让学生交流心得、讨论自己的见解、觉得视频中有哪些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这样学生对国学的理解就更进一步了。
②开展传统节日节庆活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歌的内涵,教师可以把民俗风情和古诗词进行巧妙的结合。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诗词,还对民俗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举个例子,在中秋节快要到来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与中秋节有关的诗歌,让学生上台朗诵,背诵,这样学习氛围就会更加浓厚,学生也更加愿意去学习诗歌。
老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参观一些当地物色的文化景点,通过自然与人文知识的融合激发学生的情怀。通过文化景点的参观学习,让学生切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可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朗诵活动,将传统文化与道德实践相结合,对学生的行为活动进行指导和规范,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总之,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新课改中重要的课题,教师要加强传统文化修养,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何立云.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学的传统文化渗透[J].教师,2018(02):63-65.
[2]官秀平.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19(12):81-83.
[3]王丽娟.浅谈初中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J].小学教学参考,2020(05):55-57.
【关键词】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策略;素养提升
目前,语文课堂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了许多传统文化内容,但与中华文化复兴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学校教育教学中传统文化内容的融入还明显不够。一方面,部分语文教师讲课模式单调,以考试为目标,生硬地讲解所谓知识点等考试内容,不能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另一方面,在信息时代,各种文化涌入人们的生活,学校也不例外,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很大的阻碍,基于这种现状,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改进教学方法,发扬传统文化就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
一、语文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现状
1.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工作中缺乏热情和创造性,不重视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理解不深,传统文化教育流于形式,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2.上课形式单一。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大多为老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分析课文,然后解答课后题。在讲解课文时,部分教师照本宣科,不拓展传统文化的内容,不深入领会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理念,教学引不起学生的兴趣。相比之下,课堂上通过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形式会使学生积极性更高,课堂氛围更活跃,也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3.传统文化基础薄弱。古代典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由于初中生的知识底蕴有限,对古文的理解程度不够深刻,从而导致学习古文存在困难,无法提高阅读和理解的能力,难以理解古文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无法通过古代经典作品领会传统文化。
4. 对传统文化理解不深。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从小便接触语文,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部分了解。可是,课本上所选内容只是传统文化中极小的一部分,而且文字内容只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上语文课只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字经典的一部分。对拥有这种心理的学生,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及时引导,让他们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1. 深入挖掘教材,丰富传统文化内涵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很多优秀的经典古诗文作品,文化内涵深厚,饱含中华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民俗建筑、饮食文化以及古人的思想价值观、人生观。如:李白的“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积极乐观态度;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思想品质;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坚贞民族气节;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奉献精神……这些志士仁人身上蕴含的优秀品质、爱国情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生以后的人生之路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培养学生学习古代经典作品的兴趣,使学生自觉养成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的潜在意识,进而通过阅读大量的古文资料丰富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
2. 丰富课堂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方面的,也是相互交织的,在课堂上,一篇课文可能包含多种传统文化知识,因而老师可以根据课本内容多举办一些学习活动,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所传达的道理和真谛。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教授杜甫《登岳阳楼》的时候,杜甫在诗中想阐述的是壮志难酬的忧国情怀。初中生因为缺少这样的人生阅历和过渡,所以不能准确地掌控诗中那种忧愁的心情。但是教师可以借着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更好的去领略诗词感情。根据这样的学习模式,学生可以更快了解到古诗词中的感情与诗人情感的抒发。结合长时间的练习,学生学会在今后的诗词歌赋中单独的去领略诗歌的感情抒发,可以不断地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组织一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例如汉字听写、古诗接龙比赛等一系列趣味学习活动,这不仅是学生融入课堂中的好办法,更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好方法。
3. 利用课外资源,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大家都知道,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教师只能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不能教给他们所有,所以课堂不能成为教育学生形成爱国知识,学好传统文化的唯一地点,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对于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同样至关重要,这样学生才能从更多方面学习知识,学习传统文化。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①设立国学兴趣小组。国学是传统文化的一种集中表现形式,国学能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的时期内和同学交流自己学习传统文化的成果,可以以阅读的形式进行,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举个例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国学视频,让学生观看,观看完后让学生交流心得、讨论自己的见解、觉得视频中有哪些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这样学生对国学的理解就更进一步了。
②开展传统节日节庆活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歌的内涵,教师可以把民俗风情和古诗词进行巧妙的结合。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诗词,还对民俗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举个例子,在中秋节快要到来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与中秋节有关的诗歌,让学生上台朗诵,背诵,这样学习氛围就会更加浓厚,学生也更加愿意去学习诗歌。
老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参观一些当地物色的文化景点,通过自然与人文知识的融合激发学生的情怀。通过文化景点的参观学习,让学生切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可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朗诵活动,将传统文化与道德实践相结合,对学生的行为活动进行指导和规范,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总之,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新课改中重要的课题,教师要加强传统文化修养,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何立云.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学的传统文化渗透[J].教师,2018(02):63-65.
[2]官秀平.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19(12):81-83.
[3]王丽娟.浅谈初中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J].小学教学参考,2020(05):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