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山区少数民族儿童适应城市生活和学习的有效策略

【作者】 田茂蓉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工农街小学



【正文】  我校位于凉山州盐源县县城,虽说是县城小学,但学生几乎都是农村子女。十年前,少数民族学生在一个班只有四五人,近几年,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城镇化建设的加速和少数民族政策的不断完善,在凉山由于要执行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近年来形成了大量的高山移民,山区少数民族条件日趋良好,家长培育子女的观念大有转变,尽其所能为其子女创造更为良好的生活、学习条件,于是大量的山区少数民族学生一拥而入,使得我们学校几乎变成了“少数民族小学”。少数民族学生占全校学生数的90%以上。调皮学生增多,学困生的比例也相对扩大。这一生源的巨变,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增加了不少的难度。
  虽然这些少数民族学生家长给孩子创造了县城读书的条件,但因他们的文化素质不高,加上长期的民族习俗的影响,不知道怎样教育子女,管好子女。有的让爷爷奶奶管,有的甚至委托亲戚代管或哥哥姐姐管,更为严重的一类是孩子自己管自己,家长只是按月送来粮食、生活费。由此可见,进城就读的山区少数民族儿童的家庭教育是很薄弱的。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通过课题《山区少数民族儿童城市生活和学习适应性研究》这一实践活动,探索到了山区少数民族儿童适应城市生活和学习的一些有效策略,更好地推进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一)集体培训
  针对学生和家长的群体特色,为了搞好教育教学,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拟定家长会内容,把学生在校存在的系列问题给家长们作交流,提出改进的措施。如:写作业的灯光要明亮,学生家庭作业时要在书桌上写,用电用火安全,饮食卫生,家长要督促孩子认真作业、背书,禁毒防艾……由家长委员会成员给家长们作专题报告,让四至六年级学生用信的形式感恩父母,并向家长发出呼吁,渴望一个什么样的家,什么样的爸妈,针对凉山“禁毒防艾”,作“小手牵大手”的大力宣传活动。
  (二)个别交流
  大多数家长通过家长会上的交流或多或少都会采取一些改进措施,积极与教师配合,但极个别顽固的家长,把老师的话当耳旁风,班主任只能采取个别沟通的形式,不厌其烦的与个别家长交换意见,提出改进措施,坚持不懈,效果还是有的。
  (三)搭建沟通平台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学校的沟通显得更加便捷。除了每学年的家长例会外,家长们可以用电话与老师及家长委员会沟通,有重大问题家长委员会成员可以与学校领导沟通,各班家长还可在本班的家长群里互相沟通,学生有困难,也可用电话与班主任、科任教师及时沟通。
  二、打造校园管理特色
  学生群体结构变了,以前旧的管理模式只能淘汰,只有采取行之有效的途径,才能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
  (一)制度约束言行
  从山区来县城读书的少数民族学生,身上的问题颇多,不是他们做不好,而是他们不知道怎样做才好,所以学校、班主任、科任教师就得拟定一些合理的制度来指导孩子们的言行,要求他们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本课题实践活动中,拟定了以下制度:
  1.每天三检查
  早上检查班级公地卫生、考勤;中午检查班级公地卫生、午间活动安全、违纪现象;放学后检查班级教室、公地卫生,“清场”——催促学生回家,叮嘱安全行走。由每周的值周学生、值周教师及行政值周共同协助完成。
  2.两操一讲话
  每天坚持做好眼保健操、课间操,由值周教师和值周学生督促完成,课间操完毕,值周教师便总结前一天的系列情况,让同学们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3.每周一总结
  每周一升旗集会,班主任便检查班级个人卫生,升旗仪式完毕,上周值周教师及其负责领导总结,纪律、卫生表现好的班级授予纪律、卫生流动红旗。
  4.每期一评比
  学期完毕,评比哪个班级得的流动红旗最多,就评为优秀班级。
  5.每年一奖励
  对学年荣获卫生、纪律流动红旗最多的班级授予“优秀班级”“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并给予奖励。
  通过以上制度,天天督促、周周总结、期期评比、年年奖励的管理模式,各班级自觉做到卫生、纪律一体化,虽然极少数的“钉子户”还是有的,那自然是班主任“盯”的对象,加上校领导严正的“上方宝剑”,“钉子户”也猖狂不到哪里去,这样促成了90%以上的同学都会自觉守纪的良好局面。
  (二)要求养成习惯
  有什么样的要求,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习惯,从而导致什么样的结果。正如教育家叶圣陶所说——教育就是养成习惯。
  山区读书的少数民族孩子刚来县城上学时,早上不会提前进教室晨读,不会准备听写内容,不会主动背诵,上课说彝话,作业乱写乱画,几天后本子像下了油锅似的,我们只有提出以下要求,并适时作强调:早上到校进教室,作业上交书读起,好词佳句要读熟,积极背诵好篇章,公式定理牢记住,做起题来轻而爽,上课听讲身坐端,教师演算看黑板,专心听讲勤思考,老师提问多举手,回答问题普通话,上课不讲彝族话,作业认真勤改错,老师评讲仔细听,回家莫忘勤复习,闲暇时间多读写,作业工整又清洁,每次考试奖优秀,次次上升定获奖。
  学生们听惯了老师的教导,长期下去,大多数同学自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阅读开阔视野
  来自山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环境条件有限,读的课外书籍甚少,本校自成立儿童委员后,由主研教师指导各班儿童委员每周在学校图书室借书给本班同学阅读,孩子们每周都有不同内容的书读,图书室有小人书、童话故事、名著等,同学们各取所好。根据不同年级段,教师指导各班儿童委员借阅适宜的图书,并写下读书笔记,拓宽了视野,养成了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四)活动促进成长
  为了丰富学生校园生活,让山区来城里读书的孩子在学校快乐成长。每学年都要举行系列活动,如:书画展、作业展、扫墓、演讲比赛、主题班会、冬季运动会、体操比赛、国学经典朗诵、六一节目表演等,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爱好,锻炼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感,增长学生的智慧,学生各方面健康发展,使学校真正成了学生成长的“摇篮”。
  (五)强调确保安全
  来自山区的少数民族小学生懂得的安全知识较少,安全意识淡薄,班主任、值周教师都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来抓。每周的周会课上,班主任都加强安全教育,值周教师则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宜的安全防犯工作,科任教师则上好“生活与生命安全”课,让学生们学到了比较全面的安全知识,必要时还进行安全方面的专题讲座与演练工作,构建了和谐平安校园。
  综上所述,课题系列实践活动让山区进城读书的少数民族孩子们学会了生活,明确了学习目标,端正了学习态度,自觉遵守学校及班级学习纪律,养成了良好的听课、读书、写字习惯,提高了学习效率。在学校、教师的教育下,家长能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升了家长的教育水平。学校对山区进城读书的少数民族小学生在城市生活和学习上的管理有了一套规范易行的教育模式,这一有效策略使来自山区的一群小学生真正地融入了县城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了学校、家庭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学校科研指南》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
  [2]《新课程怎样教》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二版
  [3]《小学班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