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刍议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 李存银
【机构】 山东泰安市肥城市桃园镇初级中学
【正文】 【摘 要】 课程标准对整个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提出了一个总的阶段目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加强文言文学习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文言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古文阅读素养。
【关键词】 初中语文;文言文;有效教学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文言文离我们的生活时代久远,缺少必要的使
用环境,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兴趣,缺少方法,难以掌握。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让初中生“爱”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熟悉教材,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教师熟悉教材,也就是把教材读懂,做好准备工作,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在教学中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教师应因势利导,确定使用哪一种教学方法,并做好相应的准备。
例如,在《核舟记》的备课环节,教师应考虑:如果自己直接讲解,学生学习的效果就会较差。可以先根据教材设计预习作业,要求学生提前熟读课文,基于对课文内容的初步认识,制作简单的核舟模型,准备在课堂上展示。这样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在课前认真读书,用心制作模型。之后教师就可组织全班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结合内容审视自己的模型有无不妥。如有不妥,修改模型,突破重难点内容,更轻松有效地掌握课文知识。
二、导语激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导入环节就像是一首优美乐章的序曲、一台戏的序幕,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促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参加课堂学习活动。导入环节通常只有2~3分钟,教师的设计与安排应具有艺术性,吸引学生学习,形成优良的课堂气氛,让文言文课堂教学能够事半功倍。
例如,在《桃花源记》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使用设疑的导语:我们中国有很多地方都叫桃花源,安徽、重庆、湖南和台湾等地都有景点“桃花源”,这些名称也源自《桃花源记》中陶渊明所述的桃花源。那么陶渊明写的桃花源究竟为何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初中文言文新课的导入也是没有定法的,教师应避免生搬硬套,要按照所教班级学生的特征而定。如比较活跃和比较沉稳的班级应设计不同的导语,针对同一个班级也要经常变换导入方式,让学生对此保持新鲜感,让导语不仅有趣,而且还有启发性,能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让掌握文言文知识的过程变得简单、快捷、高效。
三、理解为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导入新课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们理解文言文,还原文中人物的心理、情態、语境,复活人物与场景,从而靠近作者。诵读与想象则是还原、复活的有效途径,学生在诵读文言文时能够反复揣摩其声律、气韵,唤醒文本中沉睡的情感体验,进行想象与联想,把简单的语言变得丰富多样,触摸古人纯真的心灵、深邃的哲思、博大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怀。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字,一步一步摸索,潜心玩味,使每个文字都变得立体,让学生理解文字背后一个又一个丰满的、有血有肉的古代文人形象,感悟文言文的文字美、结构美、音韵美、画面美和哲思美,体会神奇的汉字中蕴藏的中华传统文化,促使学生有效锻炼思维能力。
例如,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教学中,当为学生解释“月色入户”的“户”字时,一些学生认为这是指的门,一些学生则认为是窗户。教师就可列举学生在七年级学过的《木兰诗》中“木兰当户织”的“户”,引导学生解释。但是部分学生依旧对“户”的含义不理解。教师再列举例子“门当户对”或者“足不出户”,帮助学生理解。在该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局限于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还要教会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方法,让他们能自主学习文言文。如留、替、调、补、删,留指的是古代的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等,应予以保留;替指的是用现代汉语词换掉古代文言词;调指的是适当调整文言文句子的次序,让其与现代汉语说法相符;补指的是补充文言文句子省略的部分;删指的是把文言文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词删掉。
四、联系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虽然文言文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但正如陶行知所言,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的、自营的、必需的教育,生活的变化就是教育最根本的意义所在,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也就是生活无时无刻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大多数文言文的时代烙印都非常鲜明,它们和现代人的生活不会有显著的外在联系,需要教师挖掘文言文和现实生活之间的本质联系,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引导他们在学习文言文时联系身边的人和事,通过解读文言文了解古代社会,同时感受现实生活,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关注并思考现实生活,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效提升综合素质。
例如,针对《大道之行也》,教师可联系生活开展活动,向学生提出问题:在大同社会,你最希望可以实现哪一点?有学生“说使幼有所长,壮有所用,老有所终,孤、寡、独、残者皆有所养”。因为看到那些失学的儿童、无所事事的年轻人、无人照顾的老人、在街上乞讨的残疾人等,感觉他们非常可怜,希望社会能够给予他们关爱。有学生附和说,还有那些长期患病的、丧失工作能力的人,每天都在节衣缩食,部分人为了治病,债台高筑,生活过得异常凄苦。教师则继续提问:同学们认为应如何帮助他们?有学生说需要政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如修建养老院、发放退休金,为低收入人群提供生活保障等,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大家有力出力、有钱出钱,积极帮助需要帮助的那些人。众所周知,尽管理想与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美好生活是古代人与当代人的共同追求,国家正在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而努力,大家是否愿意为此贡献自己的力量呢?通过一系列的生活化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比照文言文中描述的大同社会和当今社会,将眼光从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生活,建立沟通古今的桥梁,懂得古人的理想,同时进一步明确今人的追求。这种联系现实生活的古今对照方法能够让初中生和文言文对话,促使古代生活和现实生活形成共振,丰富情感体验。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初中语文文言文的有效教学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师必须熟悉教材,科学处理教材,用有趣的导语吸引学生注意,帮助他们理解文言文,并联系现实生活实现高效学习,循序渐进地提升教学有效性,引导学生学习文言知识,传播传统文化。当然,有效教学始终和教师的实践、发展等联系密切,教师应经常反思教学理念与方法,大胆改革,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保证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夏雨燕.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8(01):59-61.
[2]吴雪钦.批判性思维视角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21):239,241.
[3]谢凤萍.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当代教研论丛,2020(06):36-38.
【关键词】 初中语文;文言文;有效教学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文言文离我们的生活时代久远,缺少必要的使
用环境,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兴趣,缺少方法,难以掌握。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让初中生“爱”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熟悉教材,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教师熟悉教材,也就是把教材读懂,做好准备工作,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在教学中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教师应因势利导,确定使用哪一种教学方法,并做好相应的准备。
例如,在《核舟记》的备课环节,教师应考虑:如果自己直接讲解,学生学习的效果就会较差。可以先根据教材设计预习作业,要求学生提前熟读课文,基于对课文内容的初步认识,制作简单的核舟模型,准备在课堂上展示。这样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在课前认真读书,用心制作模型。之后教师就可组织全班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结合内容审视自己的模型有无不妥。如有不妥,修改模型,突破重难点内容,更轻松有效地掌握课文知识。
二、导语激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导入环节就像是一首优美乐章的序曲、一台戏的序幕,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促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参加课堂学习活动。导入环节通常只有2~3分钟,教师的设计与安排应具有艺术性,吸引学生学习,形成优良的课堂气氛,让文言文课堂教学能够事半功倍。
例如,在《桃花源记》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使用设疑的导语:我们中国有很多地方都叫桃花源,安徽、重庆、湖南和台湾等地都有景点“桃花源”,这些名称也源自《桃花源记》中陶渊明所述的桃花源。那么陶渊明写的桃花源究竟为何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初中文言文新课的导入也是没有定法的,教师应避免生搬硬套,要按照所教班级学生的特征而定。如比较活跃和比较沉稳的班级应设计不同的导语,针对同一个班级也要经常变换导入方式,让学生对此保持新鲜感,让导语不仅有趣,而且还有启发性,能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让掌握文言文知识的过程变得简单、快捷、高效。
三、理解为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导入新课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们理解文言文,还原文中人物的心理、情態、语境,复活人物与场景,从而靠近作者。诵读与想象则是还原、复活的有效途径,学生在诵读文言文时能够反复揣摩其声律、气韵,唤醒文本中沉睡的情感体验,进行想象与联想,把简单的语言变得丰富多样,触摸古人纯真的心灵、深邃的哲思、博大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怀。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字,一步一步摸索,潜心玩味,使每个文字都变得立体,让学生理解文字背后一个又一个丰满的、有血有肉的古代文人形象,感悟文言文的文字美、结构美、音韵美、画面美和哲思美,体会神奇的汉字中蕴藏的中华传统文化,促使学生有效锻炼思维能力。
例如,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教学中,当为学生解释“月色入户”的“户”字时,一些学生认为这是指的门,一些学生则认为是窗户。教师就可列举学生在七年级学过的《木兰诗》中“木兰当户织”的“户”,引导学生解释。但是部分学生依旧对“户”的含义不理解。教师再列举例子“门当户对”或者“足不出户”,帮助学生理解。在该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局限于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还要教会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方法,让他们能自主学习文言文。如留、替、调、补、删,留指的是古代的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等,应予以保留;替指的是用现代汉语词换掉古代文言词;调指的是适当调整文言文句子的次序,让其与现代汉语说法相符;补指的是补充文言文句子省略的部分;删指的是把文言文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词删掉。
四、联系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虽然文言文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但正如陶行知所言,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的、自营的、必需的教育,生活的变化就是教育最根本的意义所在,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也就是生活无时无刻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大多数文言文的时代烙印都非常鲜明,它们和现代人的生活不会有显著的外在联系,需要教师挖掘文言文和现实生活之间的本质联系,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引导他们在学习文言文时联系身边的人和事,通过解读文言文了解古代社会,同时感受现实生活,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关注并思考现实生活,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效提升综合素质。
例如,针对《大道之行也》,教师可联系生活开展活动,向学生提出问题:在大同社会,你最希望可以实现哪一点?有学生“说使幼有所长,壮有所用,老有所终,孤、寡、独、残者皆有所养”。因为看到那些失学的儿童、无所事事的年轻人、无人照顾的老人、在街上乞讨的残疾人等,感觉他们非常可怜,希望社会能够给予他们关爱。有学生附和说,还有那些长期患病的、丧失工作能力的人,每天都在节衣缩食,部分人为了治病,债台高筑,生活过得异常凄苦。教师则继续提问:同学们认为应如何帮助他们?有学生说需要政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如修建养老院、发放退休金,为低收入人群提供生活保障等,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大家有力出力、有钱出钱,积极帮助需要帮助的那些人。众所周知,尽管理想与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美好生活是古代人与当代人的共同追求,国家正在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而努力,大家是否愿意为此贡献自己的力量呢?通过一系列的生活化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比照文言文中描述的大同社会和当今社会,将眼光从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生活,建立沟通古今的桥梁,懂得古人的理想,同时进一步明确今人的追求。这种联系现实生活的古今对照方法能够让初中生和文言文对话,促使古代生活和现实生活形成共振,丰富情感体验。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初中语文文言文的有效教学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师必须熟悉教材,科学处理教材,用有趣的导语吸引学生注意,帮助他们理解文言文,并联系现实生活实现高效学习,循序渐进地提升教学有效性,引导学生学习文言知识,传播传统文化。当然,有效教学始终和教师的实践、发展等联系密切,教师应经常反思教学理念与方法,大胆改革,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保证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夏雨燕.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8(01):59-61.
[2]吴雪钦.批判性思维视角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21):239,241.
[3]谢凤萍.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当代教研论丛,2020(06):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