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欲飞的翅膀需要空间——那一节别样的音乐课
【作者】 郭青青
【机构】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一小学
【正文】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
当换上春装的我又一次站在熟悉的讲台上,在跳动的音符中与孩子们一起徜徉时,从孩子们如鲜花一样的小脸上,我感到了春天的存在。蓦的,我产生了一个想法,怎样让孩子也有一个春天般的心情呢?我想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和我一样感受春天。于是,我开始尝试着设计春天的课堂,设计哪些教学内容呢?哎,有了!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音乐《嘀哩嘀哩》一课,不就是很好的载体吗?可是,就在备课时,我又卡壳了,原因是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大多数学生都很熟悉,甚至在幼儿园就模唱过,今天的学习多少有些重复的成分,孩子们是否有兴趣?教唱学生熟悉的旋律,短时间内定能唱会,但如何在唱会的基础上提升更高的层次?我有点“山重水复疑无路”了。
经过深思熟虑,最后决定,发挥教师特长,设计优美的语言,创设春天的情境,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并唱出春天的美丽。备课完毕,心里坦然了许多,似乎可以用“柳暗花明”来形容了。
次日,伴着熟悉的铃声,迈着轻快的脚步,在孩子们叽叽喳喳的说话声中,我站在了他们中间。没有拘谨的上课礼仪,我开门见山:“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好消息……”我故意一停顿,看到孩子们的小脸一个个都求知若渴的仰着,机灵的黑眼珠骨碌骨碌直转,我的心抑制不住的激动,顺手点开播放键,轻缓的轻音乐适时响起,“美丽的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在你不知不觉的时候,已经悄悄的来到了我们身边,细心的同学感受到了吗?”孩子们兴奋起来,一只只小手举起来:“感受到了,感受到了!”“你发现周围有了哪些变化?”“大地变绿了!”“天气变暖了,人们穿上了毛衣!”“燕子飞回来了!”……意料之中,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谈论自己的发现。
“春姑娘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用你自己手中的画笔把喜欢的春天画下来,好吗?”
“好!”学生边回答边忙开了。看到他们一个个的认真样,俨然一位位小画家的形象,我不失时机的播放了《嘀哩嘀哩》的伴奏音乐,谁知,孩子们开始还没有表现,过了一会儿后,有几个孩子竟和着音乐节奏动起来,或一边扭着屁股一边画,或一边小声哼唱一边画……我知道,孩子们感觉找到了。不一会儿,一幅幅充满春意的画面跃然于孩子们的纸上:暖暖的太阳,青青的小草,归来的燕子,潺潺的小河流水……
从孩子们自信的表情上和一幅幅虽显稚嫩的画面中,我体会到了这一环节的设计得到了孩子们的认可,我获得了初步的成功!趁热打铁,我随即说:“接下来,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到大自然中寻找你眼中的春天,愿意去吗?”我边做出欲走出教室的动作,孩子们见状急忙跟上拉着我的手,我又顺手点开播放键,顿时,熟悉的乐曲响彻课堂: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孩子们兴奋的样子可想而知,大部分同学边踏步边绘声绘色的唱起来,有的边踏步边和小伙伴们指指划划,仿佛真的看到了春天,甚至有的还自编自演舞蹈动作,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歌曲完毕,我问:“大家找到春天了吗?在哪里?”学生们异口同声的说:“找到了!春天在清脆的山林里,在湖水的倒影里,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按预设方案,导课环节到此圆满完成,接下来就是学歌,处理难点,纠正错误,一切按原计划进行着。
“同学们,你喜欢春天吗?为什么?你想用什么方式表达对春天的热爱?”一连串的问话,用以激发学生歌唱、赞美春天的激情,我想定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果然,几只小手举在我的面前,我选了一位表现最积极的孩子来回答:“老师,我不喜欢春天,我最喜欢冬天!”我一愣,孩子的回答没有按照我指定的路线走,而是来了一个360度大转弯。否定吧,孩子的回答没有错,而且意见很诚恳;肯定吧,又超出我设计的范围,下面的问题更是……我不禁汗涔涔了。
“可是…”欲言又止的我想顺势引导。“老师,我喜欢夏天!”“我喜欢秋天!”“我喜欢……”不得了,孩子们又七嘴八舌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了。见此情景,我急中生智——何不听听孩子们的观点?
于是,我对刚才回答问题的孩子说:“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喜欢冬天吗?”自信的他阐述了自己的理由:“春天好像没有歌中唱到的那样五颜六色,百花争艳,他们才刚刚发芽呢!冬天才美呢,特别是下过雪后,世界上的一切都白了,显得特别干净。我们堆雪人,打雪仗,真好玩!”理由蛮充分的。我又依次请喜欢夏天、秋天的同学们阐述了他们的观点,真是各抒己见,且理由充足。
音乐教学重要的是美育教育,这不是进行美育的一个绝好的机会吗?于是,我马上调整授课思路:
“同学们,黄鹂鸟的歌声引来了春姑娘的脚步,而知了的叫声又把我们带入到绿色的夏天,萧萧落叶,雪花飘飘,一年四季,如诗如画。你想不想来当一位小歌手,把这美丽的景色唱出来?”
“想!”学生们异口同声的说。于是,喜欢夏、秋、冬的同学自觉的分成了三个小组,共同寻找、研究他们喜欢的季节的特点,创编自己的“作品”。当时的场面,可谓“热火朝天”。
也许是我的一段朗诵,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也许孩子们心中创造的种子早已萌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创作,这情景使我为之感动。
几分钟后,三组同学的作品初稿已经成型,为进一步精炼、修改,我让三组同学和着《嘀哩嘀哩》的伴奏音乐演唱自己创作的歌词,然后小组再研究,再修改。最后三组同学的“杰作”终于“问世”了。他们争先恐后的向大家展示:
夏天在哪里呀?夏天在哪里?夏天在那清澈的池塘里。
这里有荷花呀,这里有荷叶,还有那会唱歌得小知了。
知了知了知了了,知了知了了,知了知了知了了,知了知了了。
夏天在清澈的池塘里,还有那会唱歌的小知了。
秋天在哪里呀,秋天在哪里?
秋天在那农民伯伯的汗水里。
这里有玉米呀,这里有稻谷,还有那蹦蹦跳跳的小野兔。
蹦跳蹦跳蹦蹦跳,蹦跳蹦蹦跳,蹦跳蹦跳蹦蹦跳,蹦跳蹦蹦跳。
秋天在农民伯伯的汗水里,还有那蹦蹦跳跳的小野兔。
冬天在哪里呀?冬天在哪里?
冬天在那雪白的田野里。
我们堆雪人呀,我们打雪仗,还有那摇摇摆摆的小企鹅。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冬天在雪白的田野里,还有那摇摇摆摆的小企鹅。
……
“叮铃铃……”一节课在孩子们动情的的歌声中结束了,孩子们意犹未尽,仍沉浸在自己创作的欢乐与喜悦中……
课结束了,我仍沉浸在思考中。本课我设计的重点是如何使学生在会唱歌曲的基础上,怎样唱得更好。师问生答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思维处于懒惰状态,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正是那一位不“循规蹈矩”的孩子的回答,为大家从老师这里获取了创作的时间和空间。与其为了短暂的课堂纪律而抹煞了学生的创新萌芽,不如让他们把想法说出来,让它成为我们课堂的一个亮点,也许你会发现,这正是我们需要的,更是孩子们想要的!
当换上春装的我又一次站在熟悉的讲台上,在跳动的音符中与孩子们一起徜徉时,从孩子们如鲜花一样的小脸上,我感到了春天的存在。蓦的,我产生了一个想法,怎样让孩子也有一个春天般的心情呢?我想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和我一样感受春天。于是,我开始尝试着设计春天的课堂,设计哪些教学内容呢?哎,有了!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音乐《嘀哩嘀哩》一课,不就是很好的载体吗?可是,就在备课时,我又卡壳了,原因是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大多数学生都很熟悉,甚至在幼儿园就模唱过,今天的学习多少有些重复的成分,孩子们是否有兴趣?教唱学生熟悉的旋律,短时间内定能唱会,但如何在唱会的基础上提升更高的层次?我有点“山重水复疑无路”了。
经过深思熟虑,最后决定,发挥教师特长,设计优美的语言,创设春天的情境,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并唱出春天的美丽。备课完毕,心里坦然了许多,似乎可以用“柳暗花明”来形容了。
次日,伴着熟悉的铃声,迈着轻快的脚步,在孩子们叽叽喳喳的说话声中,我站在了他们中间。没有拘谨的上课礼仪,我开门见山:“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好消息……”我故意一停顿,看到孩子们的小脸一个个都求知若渴的仰着,机灵的黑眼珠骨碌骨碌直转,我的心抑制不住的激动,顺手点开播放键,轻缓的轻音乐适时响起,“美丽的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在你不知不觉的时候,已经悄悄的来到了我们身边,细心的同学感受到了吗?”孩子们兴奋起来,一只只小手举起来:“感受到了,感受到了!”“你发现周围有了哪些变化?”“大地变绿了!”“天气变暖了,人们穿上了毛衣!”“燕子飞回来了!”……意料之中,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谈论自己的发现。
“春姑娘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用你自己手中的画笔把喜欢的春天画下来,好吗?”
“好!”学生边回答边忙开了。看到他们一个个的认真样,俨然一位位小画家的形象,我不失时机的播放了《嘀哩嘀哩》的伴奏音乐,谁知,孩子们开始还没有表现,过了一会儿后,有几个孩子竟和着音乐节奏动起来,或一边扭着屁股一边画,或一边小声哼唱一边画……我知道,孩子们感觉找到了。不一会儿,一幅幅充满春意的画面跃然于孩子们的纸上:暖暖的太阳,青青的小草,归来的燕子,潺潺的小河流水……
从孩子们自信的表情上和一幅幅虽显稚嫩的画面中,我体会到了这一环节的设计得到了孩子们的认可,我获得了初步的成功!趁热打铁,我随即说:“接下来,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到大自然中寻找你眼中的春天,愿意去吗?”我边做出欲走出教室的动作,孩子们见状急忙跟上拉着我的手,我又顺手点开播放键,顿时,熟悉的乐曲响彻课堂: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孩子们兴奋的样子可想而知,大部分同学边踏步边绘声绘色的唱起来,有的边踏步边和小伙伴们指指划划,仿佛真的看到了春天,甚至有的还自编自演舞蹈动作,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歌曲完毕,我问:“大家找到春天了吗?在哪里?”学生们异口同声的说:“找到了!春天在清脆的山林里,在湖水的倒影里,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按预设方案,导课环节到此圆满完成,接下来就是学歌,处理难点,纠正错误,一切按原计划进行着。
“同学们,你喜欢春天吗?为什么?你想用什么方式表达对春天的热爱?”一连串的问话,用以激发学生歌唱、赞美春天的激情,我想定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果然,几只小手举在我的面前,我选了一位表现最积极的孩子来回答:“老师,我不喜欢春天,我最喜欢冬天!”我一愣,孩子的回答没有按照我指定的路线走,而是来了一个360度大转弯。否定吧,孩子的回答没有错,而且意见很诚恳;肯定吧,又超出我设计的范围,下面的问题更是……我不禁汗涔涔了。
“可是…”欲言又止的我想顺势引导。“老师,我喜欢夏天!”“我喜欢秋天!”“我喜欢……”不得了,孩子们又七嘴八舌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了。见此情景,我急中生智——何不听听孩子们的观点?
于是,我对刚才回答问题的孩子说:“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喜欢冬天吗?”自信的他阐述了自己的理由:“春天好像没有歌中唱到的那样五颜六色,百花争艳,他们才刚刚发芽呢!冬天才美呢,特别是下过雪后,世界上的一切都白了,显得特别干净。我们堆雪人,打雪仗,真好玩!”理由蛮充分的。我又依次请喜欢夏天、秋天的同学们阐述了他们的观点,真是各抒己见,且理由充足。
音乐教学重要的是美育教育,这不是进行美育的一个绝好的机会吗?于是,我马上调整授课思路:
“同学们,黄鹂鸟的歌声引来了春姑娘的脚步,而知了的叫声又把我们带入到绿色的夏天,萧萧落叶,雪花飘飘,一年四季,如诗如画。你想不想来当一位小歌手,把这美丽的景色唱出来?”
“想!”学生们异口同声的说。于是,喜欢夏、秋、冬的同学自觉的分成了三个小组,共同寻找、研究他们喜欢的季节的特点,创编自己的“作品”。当时的场面,可谓“热火朝天”。
也许是我的一段朗诵,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也许孩子们心中创造的种子早已萌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创作,这情景使我为之感动。
几分钟后,三组同学的作品初稿已经成型,为进一步精炼、修改,我让三组同学和着《嘀哩嘀哩》的伴奏音乐演唱自己创作的歌词,然后小组再研究,再修改。最后三组同学的“杰作”终于“问世”了。他们争先恐后的向大家展示:
夏天在哪里呀?夏天在哪里?夏天在那清澈的池塘里。
这里有荷花呀,这里有荷叶,还有那会唱歌得小知了。
知了知了知了了,知了知了了,知了知了知了了,知了知了了。
夏天在清澈的池塘里,还有那会唱歌的小知了。
秋天在哪里呀,秋天在哪里?
秋天在那农民伯伯的汗水里。
这里有玉米呀,这里有稻谷,还有那蹦蹦跳跳的小野兔。
蹦跳蹦跳蹦蹦跳,蹦跳蹦蹦跳,蹦跳蹦跳蹦蹦跳,蹦跳蹦蹦跳。
秋天在农民伯伯的汗水里,还有那蹦蹦跳跳的小野兔。
冬天在哪里呀?冬天在哪里?
冬天在那雪白的田野里。
我们堆雪人呀,我们打雪仗,还有那摇摇摆摆的小企鹅。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冬天在雪白的田野里,还有那摇摇摆摆的小企鹅。
……
“叮铃铃……”一节课在孩子们动情的的歌声中结束了,孩子们意犹未尽,仍沉浸在自己创作的欢乐与喜悦中……
课结束了,我仍沉浸在思考中。本课我设计的重点是如何使学生在会唱歌曲的基础上,怎样唱得更好。师问生答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思维处于懒惰状态,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正是那一位不“循规蹈矩”的孩子的回答,为大家从老师这里获取了创作的时间和空间。与其为了短暂的课堂纪律而抹煞了学生的创新萌芽,不如让他们把想法说出来,让它成为我们课堂的一个亮点,也许你会发现,这正是我们需要的,更是孩子们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