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启发式导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作者】 高 娟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茅坪小学
【正文】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是六年级下学期《数学》的知识点之一。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41是这样编写的:给出特定的比例(两个),让学生分别计算每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通过观察比较计算结果,得到一个发现。再让学生举一个例子,验证这个发现。最后抽象概括出一般结论,得到比例的基本性质,并用文字表述出来,还提出让学生用字母表示这个性质。然后是学习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解比例等。
对小学生而言,定理教学一般要经历发现(创设环境、观察、猜想)、印证(验证、例证)、固化(抽象、概括、表述)、应用四个过程。上述学习比例基本性质的设计,就是定理教学的一个标准样例。“发现”,是从一些特殊个体(对象)入手,初步认识某种特性:“印证”,是用新的个体检验发现的特性是否正确;“固化”,是将发现的特性推广到一般所有个体(对象),并归纳、概括、抽象,将这种特性用文字(字母)表述出来。
然而,笔者认为,教材设计的学习过程过于直白和生硬。一是在“发现”阶段,为什么要计算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呢?这是个疑点。二是计算之后的“比较”,没有任何悬念,除了“相等”,还会有别的结果吗?三是“印证”,方法上只是“发现”的简单再重复。为此,笔者设计另外一种导学过程,即用等式的性质导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如下:
在学习比例的项、比例的内项、比例的外项概念之后,提出一个问题:在比例里,四个项之间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呢?首先是比值相等的关系。启发:还有没有其他的数量关系呢?以 为例,我们来探究。再启发:想一想,其他的数量关系会是什么样的表达呢?是有加或减、或乘法的等式吗?我们能否试一试。再进一步启发:是否可以是没有分母的式子?怎么让分母消失呢?我们学习过哪些知识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分次去掉左边的分母,右边的分母呢?如此,经过步步启发,学生就找到了用等式的性质导出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方法。具体如下:在比例中,第一步考虑去掉左边的分母,利用等式的性质,两边同乘以5,得到 5 ××5 ,左边约分得到 3 = ×5 。第二步考虑去掉左边的分母,利用等式的性质,两边同乘以15,得到 3×15 = 15× ×5,右边约分得到 3×15 = 15×5,即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以上的教学设计,有两个好处:一是将比例基本性质的理解上升了一个高度,比即例基本性质不仅仅是“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的结果,而且实质上是将一个比例式转化成一个乘积式的等价变形;二是用到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41是这样编写的:给出特定的比例(两个),让学生分别计算每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通过观察比较计算结果,得到一个发现。再让学生举一个例子,验证这个发现。最后抽象概括出一般结论,得到比例的基本性质,并用文字表述出来,还提出让学生用字母表示这个性质。然后是学习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解比例等。
对小学生而言,定理教学一般要经历发现(创设环境、观察、猜想)、印证(验证、例证)、固化(抽象、概括、表述)、应用四个过程。上述学习比例基本性质的设计,就是定理教学的一个标准样例。“发现”,是从一些特殊个体(对象)入手,初步认识某种特性:“印证”,是用新的个体检验发现的特性是否正确;“固化”,是将发现的特性推广到一般所有个体(对象),并归纳、概括、抽象,将这种特性用文字(字母)表述出来。
然而,笔者认为,教材设计的学习过程过于直白和生硬。一是在“发现”阶段,为什么要计算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呢?这是个疑点。二是计算之后的“比较”,没有任何悬念,除了“相等”,还会有别的结果吗?三是“印证”,方法上只是“发现”的简单再重复。为此,笔者设计另外一种导学过程,即用等式的性质导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如下:
在学习比例的项、比例的内项、比例的外项概念之后,提出一个问题:在比例里,四个项之间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呢?首先是比值相等的关系。启发:还有没有其他的数量关系呢?以 为例,我们来探究。再启发:想一想,其他的数量关系会是什么样的表达呢?是有加或减、或乘法的等式吗?我们能否试一试。再进一步启发:是否可以是没有分母的式子?怎么让分母消失呢?我们学习过哪些知识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分次去掉左边的分母,右边的分母呢?如此,经过步步启发,学生就找到了用等式的性质导出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方法。具体如下:在比例中,第一步考虑去掉左边的分母,利用等式的性质,两边同乘以5,得到 5 ××5 ,左边约分得到 3 = ×5 。第二步考虑去掉左边的分母,利用等式的性质,两边同乘以15,得到 3×15 = 15× ×5,右边约分得到 3×15 = 15×5,即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以上的教学设计,有两个好处:一是将比例基本性质的理解上升了一个高度,比即例基本性质不仅仅是“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的结果,而且实质上是将一个比例式转化成一个乘积式的等价变形;二是用到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