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诵读古诗词的探究与实践
【作者】 丛凤华
【机构】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拜泉县时中乡中心学校
【正文】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应“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而中学生要记忆最经典的东西就是古诗词。于是,我以课堂为依托,与音乐、信息、美术相结合,进行一系列地探究与实践,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以古诗词有关的各种单项活动:与音乐相结合,无论教师授课还是诗词朗诵比赛,不同类型的古诗,要选择适合其情感表达的音乐,让诗词在音乐中铿锵;与信息技术结合,利用“为你读诗APP”录制朗诵作品,分享到微信、QQ、微博,让诗词在网络上飞扬;与美术相结合,学生创作诗配画,让诗词在画纸上徜徉。以此来提高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积累,传承经典文化。
古诗词好比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瑰丽无比,魅力无穷。唐诗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读古诗词可以丰富知识,积累财富,启迪智慧,储蓄力量,增加勇气。《新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生应“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中学生正处在记忆的黄金期,要记忆最经典的东西,要学习最有价值的东西,这最经典、最有价值的莫过于古诗词。那么,如何在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的引领下,诵读经典呢?
一、让古诗词在日常学习中浸润
我教七年级的学生,时不时就能听见学生嘴里流出这样的话:我每天都被自己帅到自然醒,主要看气质,有钱,真任性……这些具有时代特点的语言正像潮水一样向孩子们涌来。原来,被疯传的流行语,在古诗中均能找到相对应的古代典故。近期,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条消息,题目叫作:23句网络流行语对应的古诗词你会几个?其中就有“原文:每天都被自己帅到睡不着。翻译:玉树临风美少年,揽镜自顾夜不眠。”“原文:主要看气质。翻译:请君莫羡解语花,腹有诗书气自华。”……诸如此类,数不胜数。一笑了之后,不得不引人深思:在这样一个被信息技术充斥的时代,我们的国学是不是要面临被丢弃的危机?这种危机感瞬间袭来,身为教师,想弘扬经典文化的迫切感来得更为猛烈。
于是,我想让诵读古诗成为学生的日常行为,把古诗词抄写在黑板的一角,利用课前两分钟准备学习用具的时间来诵读。每天七节课,如果每次读两遍,一天就能读书14遍。一首小诗读14遍,对于处于记忆力及佳的中学生来说,已经能轻而易举地背下来了。一周下来就是5首诗,一个月就是20首,一学期,一学年呢?当然这需要坚持,需要实实在在地去做。
二、以课堂为依托,与音乐、信息、美术、相结合,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以古诗词有关的各种活动
(一)与音乐相结合,让诗词在音乐中铿锵
音乐的魅力是迷人的,它可以把人们带入一种美妙的幻境。特别在诵读、欣赏一些古诗时教师如能结合内容配上音乐,让学生感悟,学生就会对诗歌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如教学《古代诗歌五首》中的《游山西村》时,教师可以通过电脑,或者幻灯一边播放图片,一边播放于古诗内容相配的音乐,学生的脑海中能出现一幅鲜活的画面,也就能与体会出诗人生活的恬静与闲适,从而体会诗人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而读到《清平乐 村居》时,配的音乐是林海的《欢沁》,浓浓的中国风,节奏比较愉快,恰好表现出了那种其乐融融的感觉。不同类型的古诗,要选择适合其情感表达、与之相符的音乐。再如,在诵读龚自珍的爱国诗《己亥杂诗》时,要配以悲愤的音乐,铿锵有力的节奏,容易激起学生的情绪,这样才能深刻体会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作者所表达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才能激发出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让诗词在网络上飞扬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设备及其普遍,每个家庭至少拥有三部手机。那么,如何让这些设备为我所用,用有所获呢?我为学生和家长推荐为你读诗“公共号”,这是一个诗的天地,是首款配乐朗诵诗歌的地方。用手机下载“为你读诗”APP,像往常一样打开手机,进入“为你读诗”,轻点播放键,片刻间就能沉浸在一首诗歌的声音里,富有质感的声音,让人感觉到了诗的温度。里面有成千上万首诗歌任由选择,配上合适的音乐,你就可以对着麦克朗诵了,朗诵完毕,如果不满意,可以先听范读,再重新录制,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渐渐的提高了朗诵水平。如果满意,可以保存上传到微信、QQ与他人分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思考:这样的诗词配什么样的音乐?他会试听几首,从而做正确的选择。诗就像蒲公英,而“为你读诗”就像风一样遍布朋友圈,让更多人能听到,感受到。于是,引来诸多妈妈们的点赞,夸奖。这个过程实则是一个被肯定的过程。你读的每一首诗,就像一份等待他人打开的声音礼物,给自己、给他人带来的是灵泉一般美的享受。
(三)与美术相结合,让诗词在画纸上徜徉
唐诗宋词是何等美妙的艺术啊!有的像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不就是一幅幅美丽的画作吗?在诵读诗词时,文字背后的画面就会徐徐展开,在欣赏图画的过程中,又加深了对诗意诗情的理解。
在现行的教材中,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等特点都编排了不同的古诗词。在阅读诗词时,教师往往会让学生借助课本中现成的插图来帮助理解。像引导学生阅读《春夜洛城闻笛》时,教师揭示课题,介绍作者之后,就可以先让学生先阅读古诗,然后结合课本的插图分别体会诗人抒发的思念家乡的情感。
课后,我给学生留的作业是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作一幅诗配画。这比简单的搜集诗词的作业多了不少趣味,学生很兴奋地像晨起的麻雀,跃跃欲试。第二天,学生呈现的不只是作业,如果装订起来的话,那就是一本思乡诗集。结果,真装订起来了,放在书架上,供学生传阅、诵读。
二十一世纪学生的成长,离不开也将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理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心胸;“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作为教师,要从对下一代负责任的高度出发,切切实实地抓好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让诗词伴随孩子们成长,让经典文化在这一代传承并发扬光大。
古诗词好比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瑰丽无比,魅力无穷。唐诗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读古诗词可以丰富知识,积累财富,启迪智慧,储蓄力量,增加勇气。《新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生应“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中学生正处在记忆的黄金期,要记忆最经典的东西,要学习最有价值的东西,这最经典、最有价值的莫过于古诗词。那么,如何在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的引领下,诵读经典呢?
一、让古诗词在日常学习中浸润
我教七年级的学生,时不时就能听见学生嘴里流出这样的话:我每天都被自己帅到自然醒,主要看气质,有钱,真任性……这些具有时代特点的语言正像潮水一样向孩子们涌来。原来,被疯传的流行语,在古诗中均能找到相对应的古代典故。近期,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条消息,题目叫作:23句网络流行语对应的古诗词你会几个?其中就有“原文:每天都被自己帅到睡不着。翻译:玉树临风美少年,揽镜自顾夜不眠。”“原文:主要看气质。翻译:请君莫羡解语花,腹有诗书气自华。”……诸如此类,数不胜数。一笑了之后,不得不引人深思:在这样一个被信息技术充斥的时代,我们的国学是不是要面临被丢弃的危机?这种危机感瞬间袭来,身为教师,想弘扬经典文化的迫切感来得更为猛烈。
于是,我想让诵读古诗成为学生的日常行为,把古诗词抄写在黑板的一角,利用课前两分钟准备学习用具的时间来诵读。每天七节课,如果每次读两遍,一天就能读书14遍。一首小诗读14遍,对于处于记忆力及佳的中学生来说,已经能轻而易举地背下来了。一周下来就是5首诗,一个月就是20首,一学期,一学年呢?当然这需要坚持,需要实实在在地去做。
二、以课堂为依托,与音乐、信息、美术、相结合,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以古诗词有关的各种活动
(一)与音乐相结合,让诗词在音乐中铿锵
音乐的魅力是迷人的,它可以把人们带入一种美妙的幻境。特别在诵读、欣赏一些古诗时教师如能结合内容配上音乐,让学生感悟,学生就会对诗歌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如教学《古代诗歌五首》中的《游山西村》时,教师可以通过电脑,或者幻灯一边播放图片,一边播放于古诗内容相配的音乐,学生的脑海中能出现一幅鲜活的画面,也就能与体会出诗人生活的恬静与闲适,从而体会诗人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而读到《清平乐 村居》时,配的音乐是林海的《欢沁》,浓浓的中国风,节奏比较愉快,恰好表现出了那种其乐融融的感觉。不同类型的古诗,要选择适合其情感表达、与之相符的音乐。再如,在诵读龚自珍的爱国诗《己亥杂诗》时,要配以悲愤的音乐,铿锵有力的节奏,容易激起学生的情绪,这样才能深刻体会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作者所表达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才能激发出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让诗词在网络上飞扬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设备及其普遍,每个家庭至少拥有三部手机。那么,如何让这些设备为我所用,用有所获呢?我为学生和家长推荐为你读诗“公共号”,这是一个诗的天地,是首款配乐朗诵诗歌的地方。用手机下载“为你读诗”APP,像往常一样打开手机,进入“为你读诗”,轻点播放键,片刻间就能沉浸在一首诗歌的声音里,富有质感的声音,让人感觉到了诗的温度。里面有成千上万首诗歌任由选择,配上合适的音乐,你就可以对着麦克朗诵了,朗诵完毕,如果不满意,可以先听范读,再重新录制,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渐渐的提高了朗诵水平。如果满意,可以保存上传到微信、QQ与他人分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思考:这样的诗词配什么样的音乐?他会试听几首,从而做正确的选择。诗就像蒲公英,而“为你读诗”就像风一样遍布朋友圈,让更多人能听到,感受到。于是,引来诸多妈妈们的点赞,夸奖。这个过程实则是一个被肯定的过程。你读的每一首诗,就像一份等待他人打开的声音礼物,给自己、给他人带来的是灵泉一般美的享受。
(三)与美术相结合,让诗词在画纸上徜徉
唐诗宋词是何等美妙的艺术啊!有的像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不就是一幅幅美丽的画作吗?在诵读诗词时,文字背后的画面就会徐徐展开,在欣赏图画的过程中,又加深了对诗意诗情的理解。
在现行的教材中,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等特点都编排了不同的古诗词。在阅读诗词时,教师往往会让学生借助课本中现成的插图来帮助理解。像引导学生阅读《春夜洛城闻笛》时,教师揭示课题,介绍作者之后,就可以先让学生先阅读古诗,然后结合课本的插图分别体会诗人抒发的思念家乡的情感。
课后,我给学生留的作业是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作一幅诗配画。这比简单的搜集诗词的作业多了不少趣味,学生很兴奋地像晨起的麻雀,跃跃欲试。第二天,学生呈现的不只是作业,如果装订起来的话,那就是一本思乡诗集。结果,真装订起来了,放在书架上,供学生传阅、诵读。
二十一世纪学生的成长,离不开也将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理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心胸;“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作为教师,要从对下一代负责任的高度出发,切切实实地抓好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让诗词伴随孩子们成长,让经典文化在这一代传承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