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新课改中如何上好道德与法治
【作者】 袁 琳
【机构】 四川省阆中市峰占乡中心学校
【正文】 过去,沉闷、空洞、说教成了道德与法治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不思学,不喜欢听的局面。虽然教师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但教学效果不好,最终使课程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及新教材的出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面临新的挑战。如何落实新课标的理念,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是摆在同学科教师面前不得不思考的迫切问题。下面就如何实施新课标,谈谈自已的浅显体会。
一、要大胆的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学生渴望被他人关注,渴望参与课堂学习。但是,教师往往是“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师是主角,教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教师不提问,学生就鸦雀无声。抹杀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也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上网,去图书馆、实地调查、小组合作等方式收集资料。上课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分组讨论,新课结束时让学生小节本节课的内容,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在讲授《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时,在两个教学班做过对比。一班按传统方法教学,结果学生无多大反应。二班我在课前布置学生的收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看中国对世界的影响的资料,结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踊跃样回答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教学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强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权威,不容学生养冒犯,上课板着脸、无笑容。学生对教师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在此气氛中,学生不可能主动的参与课堂学习,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现在新课标理念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因此,教师不能以权威自居,在课堂上要善于鼓励学生,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回答,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我在讲授《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时,做了个小调查,调查上网的学生人数及上网对自身的影响。事先,我做了声明,对上网的同学一律不追究。因而学生非常配合,顺利的完成了调查。在讨论上网对自身的影响时,我加人到学生的分组讨论中,把我的看法告诉学生,结果这堂课上的很成功。此例告诉我们,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证明,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会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高听课效率,容易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要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传统的教学,教师经常采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学生,他不可能真正地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实际上,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感悟能力都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力求满足优生、中等生、后进生不同层次的要求。教师对学生提问、作业设计、练习布置必须有针对性,设计问题一定要有梯度。教学设计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出探索精神。通过讨论、调查、查阅资料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如在讲授《维护消费者权益》时,我设计了三个层次难度的问题:一是购买商品时你会留意哪些问题?二是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聪明的消费者?三是当你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时你会怎么办?并说明理由。这三个问题我分别请后进生、中等生、优等生回答。由于问题的设计比较合理,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因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要实施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道德与法治的生命力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选取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事例,严格避免空洞说教。教材的例子一般都滞后于现实,因而教师要关注当今社会发生的各种新闻,要在讲授新课时补充新的事例,使其和课本知识有机的结余起来,这样道德与法治课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总之,只要教师善于钻研,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模式,道德与法治课就会越来越受学生欢迎,就能越来越有生命力。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及新教材的出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面临新的挑战。如何落实新课标的理念,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是摆在同学科教师面前不得不思考的迫切问题。下面就如何实施新课标,谈谈自已的浅显体会。
一、要大胆的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学生渴望被他人关注,渴望参与课堂学习。但是,教师往往是“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师是主角,教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教师不提问,学生就鸦雀无声。抹杀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也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上网,去图书馆、实地调查、小组合作等方式收集资料。上课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分组讨论,新课结束时让学生小节本节课的内容,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在讲授《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时,在两个教学班做过对比。一班按传统方法教学,结果学生无多大反应。二班我在课前布置学生的收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看中国对世界的影响的资料,结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踊跃样回答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教学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强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权威,不容学生养冒犯,上课板着脸、无笑容。学生对教师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在此气氛中,学生不可能主动的参与课堂学习,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现在新课标理念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因此,教师不能以权威自居,在课堂上要善于鼓励学生,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回答,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我在讲授《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时,做了个小调查,调查上网的学生人数及上网对自身的影响。事先,我做了声明,对上网的同学一律不追究。因而学生非常配合,顺利的完成了调查。在讨论上网对自身的影响时,我加人到学生的分组讨论中,把我的看法告诉学生,结果这堂课上的很成功。此例告诉我们,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证明,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会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高听课效率,容易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要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传统的教学,教师经常采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学生,他不可能真正地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实际上,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感悟能力都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力求满足优生、中等生、后进生不同层次的要求。教师对学生提问、作业设计、练习布置必须有针对性,设计问题一定要有梯度。教学设计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出探索精神。通过讨论、调查、查阅资料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如在讲授《维护消费者权益》时,我设计了三个层次难度的问题:一是购买商品时你会留意哪些问题?二是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聪明的消费者?三是当你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时你会怎么办?并说明理由。这三个问题我分别请后进生、中等生、优等生回答。由于问题的设计比较合理,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因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要实施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道德与法治的生命力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选取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事例,严格避免空洞说教。教材的例子一般都滞后于现实,因而教师要关注当今社会发生的各种新闻,要在讲授新课时补充新的事例,使其和课本知识有机的结余起来,这样道德与法治课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总之,只要教师善于钻研,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模式,道德与法治课就会越来越受学生欢迎,就能越来越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