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
【作者】 江小霞
【机构】 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第七小学
【正文】 【摘 要】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让课堂活起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体会和看法。
【关键词】 激发兴趣;民主教学;以生为本
融入生活小学数学学习过程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不时地带给我们创新的活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训练目标,巧妙地利用课堂随机出现的情景变化,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强心理合作,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努力创设和谐向上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发挥自身的学习潜能,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小学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一、巧设情境,让学生乐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景,设计一些数学游戏,讲些数学故事等方式,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的要求获取新的知识的情感,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后,我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画一个半径为5米的圆。有的学生想到两个人用一根长绳画圆,有的想到一排人转一圈画一个圆,也有的想到全班人围一个圈,沿这个圈画出一个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解决“为何现实生活中车轮都做成圆的,而车轴都装在圆心上?”、“当有人在表演时,观看的人群自然的围成一个圆,这是为什么?”“为什么羊吃到草的最大范围是一个圆形?”这些实际问题。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二、发扬民主,让学生想学
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学生只有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情绪才会随之高涨,对数学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师生情感融洽了,才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才能发挥学生灵活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之中。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必须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感情活动的个体,而不是机器,教师要努力摆正自己的位置,力求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之前,先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让他们说说觉得老师这人怎么样?可以从很多方面谈外表、性格、特征、印象等。说到外表时特意提出觉得老师长得如何?观察脸的左右两边一样吗?从而为这节课作铺垫。由此而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会更加平等、更加融合,学生也就敢于交流、乐于交流,这样就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宽松、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到平等、民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人格碰撞的互动交流关系,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让孩子们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由此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要用全新的眼光,不同的角度去赏识和激励学生,让学生受到关注,得到承认,他们的学习才有活力,动力,才有快乐,有进步。
三、改变角色,让学生爱学
把课堂还给学生,变原来的讲授式为以学生自学式,即以生为本,以生的需要为本,让学生去探究,当一个课堂从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时,和谐,自主地课堂氛围就会取而代之。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展现的地方,成为学生个性释放、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家园,一直是我们的理想,也是课改积极提倡的。课堂中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学生认识了人民币后,教师设计一个“换钱”的游戏。师:老师手中有1元钱,想和你们换角币。你们愿意吗?学生齐声说回答:愿意。师:怎样换才能使双方都不吃亏??组织学生同桌讨论,各组纷纷汇报自己的想法。生1:我要用2张5角的和老师换。生2:我用10张1角和老师换1元钱,因为1元=10角。生3:我拿5张2角的钱和老师换1元钱。生4:我先拿1张5角,再拿2张2角、1张1角和老师换,行吗?┅┅在这种宽松的课堂氛围使所有同学都受到了感染,同学们各抒己见,毫不相让,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换钱的过程中,不仅拉近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而且元和角的关系也在换钱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一种开放的情境中,平等地交流,使这样整个课堂变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尤其是学生的个性、以及对事物的独特感受与见解在课堂中得到很好的展示。可以说课堂为他们提供了张扬个性、施展才华的舞台。
四、融入生活,让学生思学
1.让生活实例融入数学用身边的实例融入数学课堂,让教与学跳出课本,走到现实生活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例如:在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时,我先让学生说一说乘坐公交车时的情景,学生会说到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还有可能是一群人蜂拥而上等,这时我提问“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很自然地会提出“下了多少人,又上了多少人,车上现在有多少人?”这很自然地引入新课,而且会让学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因为一群人蜂拥而上,就不会清楚上了多少人,下了多少人,因此要遵守秩序“先下后上,前门上,后门下”。这样就把枯燥的知识变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让数学问题回归生活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使学生及对数学内容进行拓宽,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如: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可让学生报数,并请所报数是2的倍数和3的倍数的同学分别站起来。问:你们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有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教师请两次都站起来的同学,说出他们自己报的数:6、12、18……发现他们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师:像这样的数还有18、24、30……由此引出课题:公倍数。让学生列出一些2和3的公倍数6、12、18、24、30……师:请找一个最大的?最小的是几?生:找不出最大的,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最小的是6。师:说得真好。2和3的公倍数中6最小,我们称它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接上面板书前填写“最小”)2和3的公倍数很多,而且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公倍数,所以研究两个数的公倍数的问题一般只研究最小公倍数。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这里,老师从学生最熟悉的报数游戏入手,把生活经验融入教学中。因为报数游戏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一下子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报数,并请符合条件的学生“站起来”这一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面这些所作所为都是学生经常玩的游戏,教师把生活实际融入教学中,使课堂活跃起来。他们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同学站两次,为什么会站两次?教师再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宽松、民主、自由的气氛中,学生把抽象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一下形象化了,不仅使学生理解知识,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此,只有让课堂教学充满快活的气氛、鲜活的知识、灵活的教法,把每节课都作为学生探索创新的一次历程,才能真正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充满快活,实现鲜活,展现灵活!
【关键词】 激发兴趣;民主教学;以生为本
融入生活小学数学学习过程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不时地带给我们创新的活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训练目标,巧妙地利用课堂随机出现的情景变化,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强心理合作,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努力创设和谐向上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发挥自身的学习潜能,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小学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一、巧设情境,让学生乐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景,设计一些数学游戏,讲些数学故事等方式,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的要求获取新的知识的情感,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后,我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画一个半径为5米的圆。有的学生想到两个人用一根长绳画圆,有的想到一排人转一圈画一个圆,也有的想到全班人围一个圈,沿这个圈画出一个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解决“为何现实生活中车轮都做成圆的,而车轴都装在圆心上?”、“当有人在表演时,观看的人群自然的围成一个圆,这是为什么?”“为什么羊吃到草的最大范围是一个圆形?”这些实际问题。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二、发扬民主,让学生想学
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学生只有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情绪才会随之高涨,对数学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师生情感融洽了,才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才能发挥学生灵活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之中。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必须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感情活动的个体,而不是机器,教师要努力摆正自己的位置,力求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之前,先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让他们说说觉得老师这人怎么样?可以从很多方面谈外表、性格、特征、印象等。说到外表时特意提出觉得老师长得如何?观察脸的左右两边一样吗?从而为这节课作铺垫。由此而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会更加平等、更加融合,学生也就敢于交流、乐于交流,这样就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宽松、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到平等、民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人格碰撞的互动交流关系,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让孩子们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由此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要用全新的眼光,不同的角度去赏识和激励学生,让学生受到关注,得到承认,他们的学习才有活力,动力,才有快乐,有进步。
三、改变角色,让学生爱学
把课堂还给学生,变原来的讲授式为以学生自学式,即以生为本,以生的需要为本,让学生去探究,当一个课堂从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时,和谐,自主地课堂氛围就会取而代之。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展现的地方,成为学生个性释放、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家园,一直是我们的理想,也是课改积极提倡的。课堂中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学生认识了人民币后,教师设计一个“换钱”的游戏。师:老师手中有1元钱,想和你们换角币。你们愿意吗?学生齐声说回答:愿意。师:怎样换才能使双方都不吃亏??组织学生同桌讨论,各组纷纷汇报自己的想法。生1:我要用2张5角的和老师换。生2:我用10张1角和老师换1元钱,因为1元=10角。生3:我拿5张2角的钱和老师换1元钱。生4:我先拿1张5角,再拿2张2角、1张1角和老师换,行吗?┅┅在这种宽松的课堂氛围使所有同学都受到了感染,同学们各抒己见,毫不相让,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换钱的过程中,不仅拉近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而且元和角的关系也在换钱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一种开放的情境中,平等地交流,使这样整个课堂变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尤其是学生的个性、以及对事物的独特感受与见解在课堂中得到很好的展示。可以说课堂为他们提供了张扬个性、施展才华的舞台。
四、融入生活,让学生思学
1.让生活实例融入数学用身边的实例融入数学课堂,让教与学跳出课本,走到现实生活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例如:在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时,我先让学生说一说乘坐公交车时的情景,学生会说到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还有可能是一群人蜂拥而上等,这时我提问“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很自然地会提出“下了多少人,又上了多少人,车上现在有多少人?”这很自然地引入新课,而且会让学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因为一群人蜂拥而上,就不会清楚上了多少人,下了多少人,因此要遵守秩序“先下后上,前门上,后门下”。这样就把枯燥的知识变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让数学问题回归生活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使学生及对数学内容进行拓宽,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如: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可让学生报数,并请所报数是2的倍数和3的倍数的同学分别站起来。问:你们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有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教师请两次都站起来的同学,说出他们自己报的数:6、12、18……发现他们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师:像这样的数还有18、24、30……由此引出课题:公倍数。让学生列出一些2和3的公倍数6、12、18、24、30……师:请找一个最大的?最小的是几?生:找不出最大的,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最小的是6。师:说得真好。2和3的公倍数中6最小,我们称它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接上面板书前填写“最小”)2和3的公倍数很多,而且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公倍数,所以研究两个数的公倍数的问题一般只研究最小公倍数。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这里,老师从学生最熟悉的报数游戏入手,把生活经验融入教学中。因为报数游戏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一下子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报数,并请符合条件的学生“站起来”这一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面这些所作所为都是学生经常玩的游戏,教师把生活实际融入教学中,使课堂活跃起来。他们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同学站两次,为什么会站两次?教师再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宽松、民主、自由的气氛中,学生把抽象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一下形象化了,不仅使学生理解知识,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此,只有让课堂教学充满快活的气氛、鲜活的知识、灵活的教法,把每节课都作为学生探索创新的一次历程,才能真正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充满快活,实现鲜活,展现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