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分析
【作者】 王 静
【机构】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北辛街道北关小学东校
【正文】 【摘 要】 数学核心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灵魂,离开了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就如同没有灵魂的人失去了生机活力,数学教育工作者应有意识地在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时,体现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充分提高学生学数學用数学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
【关键词】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生活
数学学科逻辑性、抽象性较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刚刚起步,许多学习内容都是一些最基本的“起始概念”,难以借助别的概念进行推理,而只能借助于学生已有的“前概念”,学生学习时经常会因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而难以理解。三维目标是否能在所有学生身上很好地实现?否则小学数学教学是否就失去了真正的方向?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困扰着众多一线教师,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便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价值
小学阶段是学生系统学习数学的开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对于小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内容、掌握数学本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核心素养”反映了数学的本质和价值。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观念等与相应的数的认识、图形的认识和统计概念内容直接相关,具备这些核心素养是深刻理解这些数学内容所必须的。其他核心素养是在整个数学学习中,或几个学习领域的学习中应当重视的思想、方法或意识。教学中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提升具体的数学知识学习的质量,体现数学内容的本质特征和真正价值。其次,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价值还体现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总体目标。《标准(2011 年版)》提出课程基本理念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贯彻数学核心素养,在开展教学活动当中要注意学生自身的学习素质和学习要求,将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都予以满足,让学生的个性化数学能力在其中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也是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的必然要求。
二、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策略
首先,注重数感和数学意识的培养。学龄前儿童在生活中通过简单的数数、识数等活动已有了最初步的对数的感知,如一只手有五根手指,人有两只眼睛、两只耳朵等等,这些就是儿童最初的数感。小学数学教学就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扩大认数的范围,发展学生的数感。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指出:“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测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所以,数感的培养也离不开生活,它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数感的建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同时也要有一个层次性、阶段性的标准,什么年龄就应具备什么程度的数感。在小学低年级,要使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就是要让学生理解所学的数和计算意义,学会用数及其关系来表示和交流,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等。作为小学教师,应把握好小学这个好时期,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可塑性强的特征,结合相应的生活实例,综合几个领域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发展他们的数学意识,这将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受益终生。
其次,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在教学中,有些概念是十分抽象的,但他反映的内容又是很现实的,它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的体验和感受,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比如说,在教学量与计量时。首先,要让学生进行具体的、现实的活动感受,让他们获得初步体验。例如:教学“吨”时,可让学生提一提教师准备好的一千克物体,先感受一千克的重量,并让学生知道“1吨=1000千克”的数量关系后,再想象出1000个这样的物体加在一起有多重,最后联系生活实际举些例子进一步感受“吨”的实际含义。其次,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获得有关量与计量知识运用的感性经验。例如:根据有关的描述填各种单位;判断生活中对各种单位描述的真确性;让学生用各种单位来描述身边的事物;还可以让学生去生活中调查常用的计量单位有哪些等等。这样做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学会了对这些抽象概念的记忆、理解和应用。
最后,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数学源于日常生活,生活中又处处离不开数学。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数是形的抽象,形是数的表现,“数形结合”能帮助学生生成正确的数学表象,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数形结合,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就是进行数学思维的培养,也就是培养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并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比如认识重量单位和长度单位的教学,内容都是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启发学生用手指比一比、量一量相关物体的长度,由此感受到一厘米、一分米、一米的大体长度;用手掂一掂相应的物体重量,如一枚硬币、一袋盐、一个鸡蛋等感受一克、一千克的实际重量。教学中还应经常为学生创设一些来自源于生活经验的数学情境,培养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并选择合适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比如调查各小组同学放学回家方式的统计活动:可以让各小组同学自己商量决定用已掌握的哪种统计方式进行数据的收集和记录,如画“正”字、画勾、画图形等等,并且安排好由谁完成收集记录原始数据,谁来完成统计表的数据汇总以及绘制统计图。经历了系统的统计活动后,学生便会养成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习惯,这样的教学若持之以恒,学生定会在潜意识里形成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数学素养也会在这基础上逐步发展和提高。
三、结语
小学数学的教学不仅仅要求教师教导小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要在教育当中渗透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让小学生在学习当中能够切实掌握数学的核心素养内涵,充分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石。
参考文献:
[1]李卫青.能力和素养:小学高效数学课堂之核心[J].科技展望,2015(11):296.
[2]石庆滨.小学数学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J].当代教育科学,2004(16):66.
【关键词】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生活
数学学科逻辑性、抽象性较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刚刚起步,许多学习内容都是一些最基本的“起始概念”,难以借助别的概念进行推理,而只能借助于学生已有的“前概念”,学生学习时经常会因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而难以理解。三维目标是否能在所有学生身上很好地实现?否则小学数学教学是否就失去了真正的方向?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困扰着众多一线教师,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便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价值
小学阶段是学生系统学习数学的开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对于小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内容、掌握数学本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核心素养”反映了数学的本质和价值。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观念等与相应的数的认识、图形的认识和统计概念内容直接相关,具备这些核心素养是深刻理解这些数学内容所必须的。其他核心素养是在整个数学学习中,或几个学习领域的学习中应当重视的思想、方法或意识。教学中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提升具体的数学知识学习的质量,体现数学内容的本质特征和真正价值。其次,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价值还体现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总体目标。《标准(2011 年版)》提出课程基本理念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贯彻数学核心素养,在开展教学活动当中要注意学生自身的学习素质和学习要求,将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都予以满足,让学生的个性化数学能力在其中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也是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的必然要求。
二、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策略
首先,注重数感和数学意识的培养。学龄前儿童在生活中通过简单的数数、识数等活动已有了最初步的对数的感知,如一只手有五根手指,人有两只眼睛、两只耳朵等等,这些就是儿童最初的数感。小学数学教学就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扩大认数的范围,发展学生的数感。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指出:“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测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所以,数感的培养也离不开生活,它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数感的建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同时也要有一个层次性、阶段性的标准,什么年龄就应具备什么程度的数感。在小学低年级,要使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就是要让学生理解所学的数和计算意义,学会用数及其关系来表示和交流,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等。作为小学教师,应把握好小学这个好时期,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可塑性强的特征,结合相应的生活实例,综合几个领域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发展他们的数学意识,这将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受益终生。
其次,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在教学中,有些概念是十分抽象的,但他反映的内容又是很现实的,它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的体验和感受,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比如说,在教学量与计量时。首先,要让学生进行具体的、现实的活动感受,让他们获得初步体验。例如:教学“吨”时,可让学生提一提教师准备好的一千克物体,先感受一千克的重量,并让学生知道“1吨=1000千克”的数量关系后,再想象出1000个这样的物体加在一起有多重,最后联系生活实际举些例子进一步感受“吨”的实际含义。其次,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获得有关量与计量知识运用的感性经验。例如:根据有关的描述填各种单位;判断生活中对各种单位描述的真确性;让学生用各种单位来描述身边的事物;还可以让学生去生活中调查常用的计量单位有哪些等等。这样做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学会了对这些抽象概念的记忆、理解和应用。
最后,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数学源于日常生活,生活中又处处离不开数学。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数是形的抽象,形是数的表现,“数形结合”能帮助学生生成正确的数学表象,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数形结合,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就是进行数学思维的培养,也就是培养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并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比如认识重量单位和长度单位的教学,内容都是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启发学生用手指比一比、量一量相关物体的长度,由此感受到一厘米、一分米、一米的大体长度;用手掂一掂相应的物体重量,如一枚硬币、一袋盐、一个鸡蛋等感受一克、一千克的实际重量。教学中还应经常为学生创设一些来自源于生活经验的数学情境,培养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并选择合适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比如调查各小组同学放学回家方式的统计活动:可以让各小组同学自己商量决定用已掌握的哪种统计方式进行数据的收集和记录,如画“正”字、画勾、画图形等等,并且安排好由谁完成收集记录原始数据,谁来完成统计表的数据汇总以及绘制统计图。经历了系统的统计活动后,学生便会养成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习惯,这样的教学若持之以恒,学生定会在潜意识里形成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数学素养也会在这基础上逐步发展和提高。
三、结语
小学数学的教学不仅仅要求教师教导小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要在教育当中渗透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让小学生在学习当中能够切实掌握数学的核心素养内涵,充分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石。
参考文献:
[1]李卫青.能力和素养:小学高效数学课堂之核心[J].科技展望,2015(11):296.
[2]石庆滨.小学数学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J].当代教育科学,2004(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