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二十四节气”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践分析

【作者】 韩 庆

【机构】 河南省鹤壁市福田小学



【正文】  【摘 要】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已不再单纯是农耕作业的“时间表”,在教学中还有教育资源、素材的作用。同时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如:尊重自然、感恩生命、顺应天时,知恩图报等。本文就二十四节气文化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古诗《清明》为例进行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 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课堂实践

  一、二十四节气的内涵与价值 
  二十四节气之所以能千百年流传应用,原因在于二十四节气具有非常高的价值和内涵,同时也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文化与历法的结合。我们生活在自然界中,依照二十四节气的秩序周而复始的生活着。但是我们未能潜下心来学习和感受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和重要价值。在一般情况下,学校教育在传承中国传统人文、自然思想方面存在不足,即便是各学校少先队活动课程或学科课程都未能将这种自然的人文思想与教学及各种活动融合起来。即便遇到传统节气、节日等相关知识点,教师都未能很好的把握这些素材。教师讲教学重点一般都放到教材上,对于节气这种文化精髓则视而不见,用之甚少。
  中国传统节气和传统节日和学校教育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节气和节日都有其基本情感内容,如崇敬、感恩、庆祝等等,因此我们要尽量放大节气的作用,使之成为最好的教学素材。
  二、 二十四节气文化与《清明》的融合实践
  结合儿童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爱动脑筋等特点,可通过感觉方式让他们接纳相关节气,例如:清明节。清明节气候温润、适宜,且物候有明显变化。万物滋生,草木欣然生长,沉积萧条的冬日场景随之而去。清明节,我们从儿童的视觉、触觉、听觉,甚至味觉出发,让他们体味春的“味道”。同时,借助《清明》我们也可以大做文章,以下就古诗《清明》与节气之间的融合实践进行分析:
  (一)重构《清明》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般学校会针对清明节开展主题队会等活动,通过祭扫活动引领学生体会清明节的文化精神。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师:同学们,我们参加过清明节少先队活动,大家对于清明节相关知识、祭扫活动有什么认知呢?A学生:清明节相关知识讲解(天气、社会活动等);B学生:扫墓祭祀等相关活动和自己的感受(老师及时做出点评) 。
  2.初读古诗,整体感。1)领读《清明》,并借助字典等工具书查阅相关生字;2)学生轻松自由的朗读,并布置小组学习任务;选择小组进行汇报讲解;教师进行指导,如:“魂”字的构成(左右结构),写法(左窄右宽);“牧”字的右侧为反文旁,如何书写等;精读《清明》,理解内容;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应视频资料并配以相应的音乐,教师慢慢朗读《清明》,学生们静下心来体味该诗的韵律和内涵;师:大家听完后有什么想法呢?你更喜欢哪句诗、哪几个词?生:“纷纷”、“断魂”、“牧童”、“牧童遥指杏花村”;教师根据大家的反馈,对这些关键词汇、句子进行讲解;3)“复读”。师:我们再一起读一下《清明》的前两句吧!A同学读一下;B同学说一下这前两句的大概意思;师:这首诗写出来的时间是清明,天气是细雨纷飞,烟雨蒙蒙。作者独自在外(饥寒交加),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心情可能是愁闷、迷茫的,他怎么调节心情呢?对了,后面的“借问酒家何处有?”就是他当时的心情写照,想“借酒消愁”;师:那么古诗最后两句中,“借问”、“遥指”有什么含义呢?“遥”让世人愁闷的心情有了期望,“借问”就是向路过的牧童打听,到现在还有“借问”、“借过”等词在使用。  
  通过《清明》渲染出节气背景,人物关系,人的情绪变化。以及延伸出杏花的颜色(红色、白色),人们的习俗、气候特征。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于死亡有一个正确的理解,“生”、“老”、“病”、“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由此树立敬畏生命,感恩先祖之情,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 其他
  针对《清明》,我们不仅能开展少先队活动课,还能在语文教学中分享中华文化之美,这既有文字之美,还包括“孝悌”之美,凸显了“孝悌文化”的尊敬情感,最终升华至“慎终追远”和“顺时”精神。在完成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多个教学目标。像《清明》这首既和节气相关,又和中国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在很多课外读物中都随处可见,语文教学时,我们可以借鉴过来,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总结
  综上所述,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传统文化无处不见。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不仅对于农耕作业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还和人们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本文将二十四节气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并以《清明》一诗为例,旨在为教育同仁指出另一种教学模式,供大家借鉴。
  参考文献:
  [1] 朱丹. 趣味引领,风景这边独好——二十四节气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实践研究[J]. 语文课内外, 2020, 000(015):105.
  [2] 谈永康. 教材外有万紫千红——例谈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 小学教学研究, 2017, 000(009):15-19.
  [3] 高丽. 二十四节气: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