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语文课堂阅读“四阶段”教学策略
【作者】 刘海霞
【机构】 青海省共和县第一民族寄宿制小学
【正文】 【摘 要】 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素质教育要求的不断加强,旧的教学标准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教学的需求。所以,在新的课标改革中,语文教学的改革也提上了日程。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层面来研究,对小学语文的诵读教学策略进行总结。研究表明,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课堂,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质量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所以,小学语文的教学应该把重点放在诵读的角度,通过有效的诵读教学策略,加深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综合素养。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感世界,有效策略
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是主要的教学形式,这也始终贯穿于语文教学的事务中。当学生读的书多了,其他各方面的能力也相应会有所提高,就像古人们总结的道理“读书百变,其义自见”。由此可以看出“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在新课标中就把“读”放在了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上,要求学生不断的去读,去理解,在读的过程中得出自己的认知,得出自己的感悟。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事务中把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扩充学生读书面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把“读”真真正正的落到实处。
一、“导读阶段”,激发学生阅读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热爱我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语言,热爱这些文字中掺杂的感情,这也是语文教学和语文老师的职责所在。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更认为这是我们教育过程中的最终追求。语言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如果一个学生连自己民族的语言都忘记了,那我们又能依靠他做些什么。我国的母语教育从小学抓起,小学生对母语的情感与老师对母语的情感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在有着深厚的语文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把自己对母语的积极地情感传递给学生们。
比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对当中的一些字词进行认识:“躺”、“蹲”、“呱”、“嘻”、“捧”等。只有对这些词语进行了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对这篇文章进行深层次阅读。只有对这些词语进行初步感知,才能让学生对荷叶的形状进行充分的了解,感知荷叶的美丽,从而在内心深处激起对荷叶的喜爱,最终有效理解文本内容。
二、“品读阶段”,丰富学生情感
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学生要通过阅读首先就是认识书中的字词、其次就是理解文字中蕴藏的情感,最后就是用所学的情感鞭策自己的人生。这里我们就需要考虑两个问题:读什么?怎么读?语文不是在教学生运用一个公式,也不是在教学生研究生物的结构或者物质的化学成分,它介绍的是一种语言的形式和表达。在语文中字词是最基本的个体,句子是字词的组合形式,这些字、词、句就组成了语文中的课文。从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中我们发现,字词的学习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从具体的课文来看,作者的某种情感其实就是隐藏在某一个字或者词之中,一旦字词不过关,那么对课文中情感的把控就会出现跑偏。所以字词的学习是目前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品读”实质就是在品词语,“压榨”词语中隐含的情感。
“品读”从字的结构我们可以看出,“品”三个口,也就是说品读、品读,就是要多读,书读百遍,其中的情感也就会轻而易举的被发现,被认知。课文就像是平静的湖面,品读就像是石子,只有不断的“品”,才能惊起湖面阵阵的波纹。
比如,在对《美丽的小路》这篇课文进行教学的时候,文中涉及到鸭先生、兔姑娘、鹿先生这三个拟人化的动物,通过这三种动物的对话来展示这条小路的美丽。为了有效引导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深层次阅读,我就让小组内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彼此间的合作、探究来理解这篇课文展示出来的美好情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中涉及到动物语言进行细细品味,从而将这条小路的美丽之处展示出来。借助深层次品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有效提高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
语文课堂中的情感就像一汪清水,想让它迸发起来,教师就必须施加作用力,通过阅读,通过思考,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的情感与课文中的情感的相互交融,二者之间只要形成了契合点,语文课堂的情感将不再平静。
三、“研读阶段”,引发学生共鸣
情感是语言的灵魂,也是语文教学中流动的血液。文章是作者情感的寄托也表达,更是作者内心活动的载体。所谓的研读也是牢牢的抓住文章中的情感,深刻的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并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情感与书中的情感相互碰撞。
比如,在对一年级下册《两只鸟蛋》进行学习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课文所讲内容,课文讲的是有一位小朋友将两只鸟蛋从树上取下来,后来又将这两只鸟蛋送还到树上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情感基调就是明白孩子在母亲的启迪下,从而对鸟儿产生了一种珍爱之情,对小鸟的关爱中体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这篇文章中,有段话是说这两只鸟蛋其实是两只小鸟,如果鸟妈妈看见蛋不见了会有多么的焦急。在朗读这句话的时候,怎么才能将这句话读好呢。我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理解鸟蛋与鸟儿之间的关系。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对小鸟孵化的过程中进行充分的理解,从而表达对生命的尊重。当学生明白了生命的重要性之后,我再次对学生进行引导,“假如现在你就是鸟妈妈,孩子丢了你会怎么样?学生在这样的情感下进行阅读,会获得较好的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对这篇课文进行不断研读,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相应的情感交融,从而有效深层次理解文本内容的丰富情感。
再比如,在学习《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的时候,通常情况下对自然风光的欣赏都是通过视觉获得,而这篇课文的一大特色就是通过“听”这一感觉器官来感受自然,从而激发内心世界的情感。教师出示“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这一段,配上相应的音乐背景,让学生进行深层次朗读。学生在自然音乐背景中朗读,同课文内容产生共鸣,反复朗读中激发朗读兴趣。学生在朗读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不能只是从声音方面来感知课文内容,而是要调动身体的各种感觉器官来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借助于多媒体将这段优美的文字展示出来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静静聆听声音中传递出来的优美意境,从而深层次理解课文内容。教师然后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出优美的文字,配上相应的文字和优美的画面,让学生从图片中和文字中直接感知文章优美的内涵。
四、“诵读阶段”,升华学生情感
别林斯基曾经说过:语言的教学,你可以不在意学生学会的多少字,多少词,你应该在意的是学生领悟到什么。优秀的课文是作者深厚的知识积累和丰富的情感经历锻造后的结果,是永远不可磨灭的痕迹。在小学生的语言学习中,主要追求的情感理解,然而,我们语文的教学活动往往注重的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恰恰在情感这一环降低了要求,这就是语文教学的本末倒置。所以对文章的朗读中必须要把情感熔炼其中,把冰冷的语言化成火热的情感。从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目前的学生其实是十分的喜欢诵读的,但是,他们却没有掌握诵读基本方法,这就使得学生在诵读中无法融入自己的情感。
比如,在学习法布尔的《蜜蜂》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对于大自然的动植物都是非常感兴趣的,我先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来认识这篇课文中的字、词、句、段等内容,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来让学生综合感知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阅读。在阅读的时候,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反复诵读,促使学生充分了解蜜蜂的生活习性和整体情况。
学生诵读课文,离不开老师的引导,老师工作的第一步就是要找到合适的诵读的内容,在诵读文章的选择中必须要选择一些情感丰富,表达明显,思想积极的内容,对于那些文章中思想消极,情感隐藏很深的段落则是要回避。其次,就是在阅读中用心去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感阅读,通过自己情感的摸索,寻找课文中作者的情感,形成一种共鸣,从而达到诵读的效果。个人的情感不同,诵读的情感也就不同,充满着个性化的特点,所以,诵读的标准可以不一而论。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相应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初读、精读,感知课文思想感情,借助于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深层次理解文本知识内容,加上多媒体辅助设备来扩展阅读文本知识的范围,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振民;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D];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二版;
[2]陈阳;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小学语文;2013年第3期。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感世界,有效策略
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是主要的教学形式,这也始终贯穿于语文教学的事务中。当学生读的书多了,其他各方面的能力也相应会有所提高,就像古人们总结的道理“读书百变,其义自见”。由此可以看出“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在新课标中就把“读”放在了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上,要求学生不断的去读,去理解,在读的过程中得出自己的认知,得出自己的感悟。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事务中把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扩充学生读书面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把“读”真真正正的落到实处。
一、“导读阶段”,激发学生阅读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热爱我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语言,热爱这些文字中掺杂的感情,这也是语文教学和语文老师的职责所在。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更认为这是我们教育过程中的最终追求。语言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如果一个学生连自己民族的语言都忘记了,那我们又能依靠他做些什么。我国的母语教育从小学抓起,小学生对母语的情感与老师对母语的情感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在有着深厚的语文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把自己对母语的积极地情感传递给学生们。
比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对当中的一些字词进行认识:“躺”、“蹲”、“呱”、“嘻”、“捧”等。只有对这些词语进行了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对这篇文章进行深层次阅读。只有对这些词语进行初步感知,才能让学生对荷叶的形状进行充分的了解,感知荷叶的美丽,从而在内心深处激起对荷叶的喜爱,最终有效理解文本内容。
二、“品读阶段”,丰富学生情感
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学生要通过阅读首先就是认识书中的字词、其次就是理解文字中蕴藏的情感,最后就是用所学的情感鞭策自己的人生。这里我们就需要考虑两个问题:读什么?怎么读?语文不是在教学生运用一个公式,也不是在教学生研究生物的结构或者物质的化学成分,它介绍的是一种语言的形式和表达。在语文中字词是最基本的个体,句子是字词的组合形式,这些字、词、句就组成了语文中的课文。从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中我们发现,字词的学习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从具体的课文来看,作者的某种情感其实就是隐藏在某一个字或者词之中,一旦字词不过关,那么对课文中情感的把控就会出现跑偏。所以字词的学习是目前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品读”实质就是在品词语,“压榨”词语中隐含的情感。
“品读”从字的结构我们可以看出,“品”三个口,也就是说品读、品读,就是要多读,书读百遍,其中的情感也就会轻而易举的被发现,被认知。课文就像是平静的湖面,品读就像是石子,只有不断的“品”,才能惊起湖面阵阵的波纹。
比如,在对《美丽的小路》这篇课文进行教学的时候,文中涉及到鸭先生、兔姑娘、鹿先生这三个拟人化的动物,通过这三种动物的对话来展示这条小路的美丽。为了有效引导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深层次阅读,我就让小组内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彼此间的合作、探究来理解这篇课文展示出来的美好情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中涉及到动物语言进行细细品味,从而将这条小路的美丽之处展示出来。借助深层次品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有效提高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
语文课堂中的情感就像一汪清水,想让它迸发起来,教师就必须施加作用力,通过阅读,通过思考,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的情感与课文中的情感的相互交融,二者之间只要形成了契合点,语文课堂的情感将不再平静。
三、“研读阶段”,引发学生共鸣
情感是语言的灵魂,也是语文教学中流动的血液。文章是作者情感的寄托也表达,更是作者内心活动的载体。所谓的研读也是牢牢的抓住文章中的情感,深刻的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并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情感与书中的情感相互碰撞。
比如,在对一年级下册《两只鸟蛋》进行学习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课文所讲内容,课文讲的是有一位小朋友将两只鸟蛋从树上取下来,后来又将这两只鸟蛋送还到树上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情感基调就是明白孩子在母亲的启迪下,从而对鸟儿产生了一种珍爱之情,对小鸟的关爱中体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这篇文章中,有段话是说这两只鸟蛋其实是两只小鸟,如果鸟妈妈看见蛋不见了会有多么的焦急。在朗读这句话的时候,怎么才能将这句话读好呢。我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理解鸟蛋与鸟儿之间的关系。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对小鸟孵化的过程中进行充分的理解,从而表达对生命的尊重。当学生明白了生命的重要性之后,我再次对学生进行引导,“假如现在你就是鸟妈妈,孩子丢了你会怎么样?学生在这样的情感下进行阅读,会获得较好的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对这篇课文进行不断研读,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相应的情感交融,从而有效深层次理解文本内容的丰富情感。
再比如,在学习《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的时候,通常情况下对自然风光的欣赏都是通过视觉获得,而这篇课文的一大特色就是通过“听”这一感觉器官来感受自然,从而激发内心世界的情感。教师出示“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这一段,配上相应的音乐背景,让学生进行深层次朗读。学生在自然音乐背景中朗读,同课文内容产生共鸣,反复朗读中激发朗读兴趣。学生在朗读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不能只是从声音方面来感知课文内容,而是要调动身体的各种感觉器官来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借助于多媒体将这段优美的文字展示出来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静静聆听声音中传递出来的优美意境,从而深层次理解课文内容。教师然后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出优美的文字,配上相应的文字和优美的画面,让学生从图片中和文字中直接感知文章优美的内涵。
四、“诵读阶段”,升华学生情感
别林斯基曾经说过:语言的教学,你可以不在意学生学会的多少字,多少词,你应该在意的是学生领悟到什么。优秀的课文是作者深厚的知识积累和丰富的情感经历锻造后的结果,是永远不可磨灭的痕迹。在小学生的语言学习中,主要追求的情感理解,然而,我们语文的教学活动往往注重的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恰恰在情感这一环降低了要求,这就是语文教学的本末倒置。所以对文章的朗读中必须要把情感熔炼其中,把冰冷的语言化成火热的情感。从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目前的学生其实是十分的喜欢诵读的,但是,他们却没有掌握诵读基本方法,这就使得学生在诵读中无法融入自己的情感。
比如,在学习法布尔的《蜜蜂》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对于大自然的动植物都是非常感兴趣的,我先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来认识这篇课文中的字、词、句、段等内容,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来让学生综合感知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阅读。在阅读的时候,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反复诵读,促使学生充分了解蜜蜂的生活习性和整体情况。
学生诵读课文,离不开老师的引导,老师工作的第一步就是要找到合适的诵读的内容,在诵读文章的选择中必须要选择一些情感丰富,表达明显,思想积极的内容,对于那些文章中思想消极,情感隐藏很深的段落则是要回避。其次,就是在阅读中用心去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感阅读,通过自己情感的摸索,寻找课文中作者的情感,形成一种共鸣,从而达到诵读的效果。个人的情感不同,诵读的情感也就不同,充满着个性化的特点,所以,诵读的标准可以不一而论。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相应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初读、精读,感知课文思想感情,借助于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深层次理解文本知识内容,加上多媒体辅助设备来扩展阅读文本知识的范围,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振民;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D];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二版;
[2]陈阳;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小学语文;201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