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融合读写 真教语文
【作者】 沈卫芹
【机构】 江苏省滨海县东坎街道东坎小学
【正文】 习作与阅读自然、和谐地相互融合和相互作用,融为一体,才能真正发展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提高农村小学生语文素养。习作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一种实践运用,是学生的文学思想、道德情感、语文智慧的展示与再现。但它的基础是通过学生阅读来收获和累积,只有持之以恒地阅读和累积,就能写出感人至深、灵动活泼的文章。2017~2018学年度,我在原东坎镇二坎小学支教,任教六年级语文,坚持读写融合,植根作文,真教语文,取得理性的教学反思和感性的实践体悟。
一、融合读写,以写固读,真学语文
1.加强阅读,从读学写
作文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怎么样才能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传统做法是:“练、练、练”。但是,盲目练习,小学生作文水平似乎也没提高多少。这无疑是我们语文教师所面临的最困惑的问题。怎么样才能让师生“束手无策”变为“学有成效”,使文章由无序到有序,我认为要加强阅读教学,让农村孩子从阅读中学会习作方法。因为读是语文和写作知识的获得,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喜爱及应用能力。读是写的基础,写以读为前提,所以,加强阅读是重要的,从读中学写更是重中之重。语文课堂教学只有引领学生潜心领会文本,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习写作表达,夯实学生写作素养的大厦根基,语文课堂才能进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语文课堂才能成为一条流淌生命的灵性之河。
2.优化练笔,以写固读
(1)巧用插图,生成素材。看图作文是一种很好的作文练习,有利于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培养谋篇布局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六年级的习作中,每学期都会安排一篇看图写作:或是在原有的简笔画中添上你喜欢的动植物,涂上色彩,把观察画面时看到、听到、想到的写下来;或是根据原有画面,放飞想象,尽情写作;或是由书上的剪纸图案,想象画面背后的故事,自主创作……这样的看图写作,在让学生在理解画面的整体意思,准确把握主旨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连缀情节,有图可依,有章可循,写起来也得心用手。看图写作,由鲜活的图片展开作文教学,难度较低,易于写作。这就促使我们不断寻找合适的看图训练的素材,而书本上的插图不容错过。
(2)研读文本,开发素材。新教材构建了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很多文章体现了广阔的拓展空间,形成教材的“空白处”,还有些文章结尾意犹未尽,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中,教师可此作为写作素材,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合理的拓展补缺,进一步的挖掘延伸。文章在描写人物时,有时只写出人物的动作、语言,而略去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可以以此为训练点,引导练笔。此外,诗歌、古诗、话剧等,也可以作为写作训练的素材。课文《负荆请罪》是历史小话剧,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它改编成记叙文。又如古诗,可引导学生先观察插图中人物的年龄、衣着、外貌、神态等方面,揣摩其心理活动,想象他的创作过程,再写成一个小故事。
二、融合读写,积累应用,活学语文
1.积累优美词语,丰富语言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我们现在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十分注重语言的积累、运用、迁移,重视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可利用的因素,拓展语言训练点,加大语言训练量,引导学生把对字词句的学习、感悟、积累进行迁移,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六年级下册《长江之歌》《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组描写景物的文章,我启发学生将有关景物描写的词语摘抄下来,应用到作文中。教学中,可以通过启发,引导联系农村生活实际,积极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结合积累的优美词句,进行作文训练。
2.解读表现手法,领悟表达技巧
想象、对比、衬托、借景抒情,运用适当修辞,以及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都是文章中常见的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有的情景交融,能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有的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有的鲜明地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如《三亚落日》一文,对三亚落日的描写非常精彩,尤其是把落日比作“快乐的孩童”“大红灯笼”“跳水员”,把落日写得活灵活现,都得益于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恰当运用。学文后,让学生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细腻地描绘农村日落晚霞的一种景象,尤其能写出景物的变化。这一环节设计,学生既内化文本的语言,更学会抓住特点,运用恰当修辞描述景物的方法。
3.指导观察方法,学会观察次序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山谷的谜底》《广玉兰》等课文,因为作者的观察力敏锐,观察方法正确,所以每一篇文章中的景物描写真实迷人。我在帮助学生品读这些课文时,重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分析作者是怎么观察,怎样抓住特点观察景物和描写景物的。在学习课文的观察方法后,我就引导学生把观察方法迁移到习作上来。我让学生们根据单元训练的要求,并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我课前准备的图画,展开想象写下来。在景物描写中,学生能抓住景物的特点,有顺序、有条理地写出它的美丽多姿。
4.掌握构段特点,提升谋篇布局能力
关于高年级学段习作的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怎样在习作中做到“层次清楚,合理构段”,这也是高段篇章教学的任务。针对学生在习作中出现的“举例不充分,构段不合理”的共性问题,进行有效地技巧训练,是提高高年级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而写好段落是小学中高年级作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常感困惑的地方,怎么才能写好段落呢?首先要掌握常用的构段方式。因果式、并列式、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是我们最常见的构段方式。《草原》以优美的笔触描写草原迷人的景色,《孔子游春》赞美河美、水美。课文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叙述,使得内容层次清楚,流畅,是训练总分结构方式的范例。我在学生充分领悟课文总分结构方式的同时,指导学生仿照课文写法,围绕“一到秋收季节,田野里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这样的练笔减缓作文坡度的阶梯,让农村孩子写农村景色有话可说,对六年级学生来说得心应手,学生写出的文章条理清晰,富有感染力。
实践证明“书是读出来的,文章是写出来的”,要想让农村小学生在习作能力上有一个好的提升,必须坚持读和写的实践。在语文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建立课堂小练笔本,把课堂的小练笔写到本子上,这是很好的习作资料,在阅读中遇到优美的段落、句子、词语,都让学生摘抄下来熟读甚至是达到背诵,坚持勤写多练,不断积累,为学生阅读与习作打下良好基础,也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实际情况中,农村小学生不可能如老师之愿总是把每一篇习作写得优美,我在平时经常想办法帮他们解决难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成绩和能力,学生打好草稿后把习作抄到活页纸上,我把写得好的地方大加赞赏,不尽人意的地方委婉提出建议,和学生共同修改后,让学生把修改后的习作抄到作文本上。再次批阅就比较省时省力了,写得好的习作让学生展示交流,共同分享习作成果。让这些比较流畅的习作在学生脑海里流下深刻印象,日积月累,贵在坚持,修改、交流、展示、分享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的习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一、融合读写,以写固读,真学语文
1.加强阅读,从读学写
作文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怎么样才能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传统做法是:“练、练、练”。但是,盲目练习,小学生作文水平似乎也没提高多少。这无疑是我们语文教师所面临的最困惑的问题。怎么样才能让师生“束手无策”变为“学有成效”,使文章由无序到有序,我认为要加强阅读教学,让农村孩子从阅读中学会习作方法。因为读是语文和写作知识的获得,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喜爱及应用能力。读是写的基础,写以读为前提,所以,加强阅读是重要的,从读中学写更是重中之重。语文课堂教学只有引领学生潜心领会文本,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习写作表达,夯实学生写作素养的大厦根基,语文课堂才能进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语文课堂才能成为一条流淌生命的灵性之河。
2.优化练笔,以写固读
(1)巧用插图,生成素材。看图作文是一种很好的作文练习,有利于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培养谋篇布局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六年级的习作中,每学期都会安排一篇看图写作:或是在原有的简笔画中添上你喜欢的动植物,涂上色彩,把观察画面时看到、听到、想到的写下来;或是根据原有画面,放飞想象,尽情写作;或是由书上的剪纸图案,想象画面背后的故事,自主创作……这样的看图写作,在让学生在理解画面的整体意思,准确把握主旨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连缀情节,有图可依,有章可循,写起来也得心用手。看图写作,由鲜活的图片展开作文教学,难度较低,易于写作。这就促使我们不断寻找合适的看图训练的素材,而书本上的插图不容错过。
(2)研读文本,开发素材。新教材构建了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很多文章体现了广阔的拓展空间,形成教材的“空白处”,还有些文章结尾意犹未尽,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中,教师可此作为写作素材,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合理的拓展补缺,进一步的挖掘延伸。文章在描写人物时,有时只写出人物的动作、语言,而略去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可以以此为训练点,引导练笔。此外,诗歌、古诗、话剧等,也可以作为写作训练的素材。课文《负荆请罪》是历史小话剧,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它改编成记叙文。又如古诗,可引导学生先观察插图中人物的年龄、衣着、外貌、神态等方面,揣摩其心理活动,想象他的创作过程,再写成一个小故事。
二、融合读写,积累应用,活学语文
1.积累优美词语,丰富语言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我们现在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十分注重语言的积累、运用、迁移,重视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可利用的因素,拓展语言训练点,加大语言训练量,引导学生把对字词句的学习、感悟、积累进行迁移,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六年级下册《长江之歌》《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组描写景物的文章,我启发学生将有关景物描写的词语摘抄下来,应用到作文中。教学中,可以通过启发,引导联系农村生活实际,积极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结合积累的优美词句,进行作文训练。
2.解读表现手法,领悟表达技巧
想象、对比、衬托、借景抒情,运用适当修辞,以及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都是文章中常见的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有的情景交融,能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有的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有的鲜明地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如《三亚落日》一文,对三亚落日的描写非常精彩,尤其是把落日比作“快乐的孩童”“大红灯笼”“跳水员”,把落日写得活灵活现,都得益于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恰当运用。学文后,让学生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细腻地描绘农村日落晚霞的一种景象,尤其能写出景物的变化。这一环节设计,学生既内化文本的语言,更学会抓住特点,运用恰当修辞描述景物的方法。
3.指导观察方法,学会观察次序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山谷的谜底》《广玉兰》等课文,因为作者的观察力敏锐,观察方法正确,所以每一篇文章中的景物描写真实迷人。我在帮助学生品读这些课文时,重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分析作者是怎么观察,怎样抓住特点观察景物和描写景物的。在学习课文的观察方法后,我就引导学生把观察方法迁移到习作上来。我让学生们根据单元训练的要求,并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我课前准备的图画,展开想象写下来。在景物描写中,学生能抓住景物的特点,有顺序、有条理地写出它的美丽多姿。
4.掌握构段特点,提升谋篇布局能力
关于高年级学段习作的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怎样在习作中做到“层次清楚,合理构段”,这也是高段篇章教学的任务。针对学生在习作中出现的“举例不充分,构段不合理”的共性问题,进行有效地技巧训练,是提高高年级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而写好段落是小学中高年级作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常感困惑的地方,怎么才能写好段落呢?首先要掌握常用的构段方式。因果式、并列式、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是我们最常见的构段方式。《草原》以优美的笔触描写草原迷人的景色,《孔子游春》赞美河美、水美。课文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叙述,使得内容层次清楚,流畅,是训练总分结构方式的范例。我在学生充分领悟课文总分结构方式的同时,指导学生仿照课文写法,围绕“一到秋收季节,田野里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这样的练笔减缓作文坡度的阶梯,让农村孩子写农村景色有话可说,对六年级学生来说得心应手,学生写出的文章条理清晰,富有感染力。
实践证明“书是读出来的,文章是写出来的”,要想让农村小学生在习作能力上有一个好的提升,必须坚持读和写的实践。在语文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建立课堂小练笔本,把课堂的小练笔写到本子上,这是很好的习作资料,在阅读中遇到优美的段落、句子、词语,都让学生摘抄下来熟读甚至是达到背诵,坚持勤写多练,不断积累,为学生阅读与习作打下良好基础,也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实际情况中,农村小学生不可能如老师之愿总是把每一篇习作写得优美,我在平时经常想办法帮他们解决难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成绩和能力,学生打好草稿后把习作抄到活页纸上,我把写得好的地方大加赞赏,不尽人意的地方委婉提出建议,和学生共同修改后,让学生把修改后的习作抄到作文本上。再次批阅就比较省时省力了,写得好的习作让学生展示交流,共同分享习作成果。让这些比较流畅的习作在学生脑海里流下深刻印象,日积月累,贵在坚持,修改、交流、展示、分享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的习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