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怎样激发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作者】 潘明坤
【机构】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双沟镇第二小学
【正文】 在现代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传统的科学教学的基础上尝试进行改革和创新。改革与创新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不再是在教师的强制要求下进行学习,而是在自己的兴趣的激发下进行学习。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探究,学生的学习质量才会有保障。
一、小学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性
科学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上至航天事业,下至航海事业,大至国家安全,小至百姓日常……万事万物,都与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对科学的教育在当下的社会有着更重要的意义。科学学科是构成基础教育的重要部分,小学教育对于科学事业的发展更显关键。
兴趣是人类进行科研、学习、工作的动力源泉,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在进行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只有培养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去学习探究,才能以更加科学的态度看世界。
二、目前小学科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概念式”教学使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在往常的科学课堂中,教师采用“概念式”教学方法,仅仅将概念教给学生,让学生记下来,这其实就是教师将“是什么”告诉学生,而不教给学生“为什么”,在不了解其原理的条件下,往往会出现虽然学生在课堂上听讲,但是课下忘记的现象,而且单纯的讲授会将学生的创造力扼杀在摇篮里,使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变成只会应对考试的机器人,这是一种教育上的遗憾。
2、学习内容与生活联系相疏远
科学是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只有将生活与课堂联系起来,才能让知识更容易被学生理解,而单纯的、枯燥的、完全按照课本内容的讲解方式是不正确的,教师通常只注重书本知识的教授,而脱离了“科学来自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使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下降。
三、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1、注重实践
注重实践,是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促使学生对科学课堂产生兴趣的重要方法。而实践的本质就是引导学生,让学生自主动手参与到科学教学中去,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科学知识,更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实践及动手能力。在选取实验的过程中,应该挑选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实验,以便于学生对实验更加感兴趣,若是寻找那些学生生活中未曾出现的、与学生生活不相关的实验,学生就会不理解、不感兴趣。并且在实验的范围进行扩展,走出实验室、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可以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实验,这样不仅能从多方面使学生学习知识,还有助于家长对孩子的了解,创造更加和谐的家庭环境。
同时,实验材料的选取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也尤为重要。实验材料的选取应符合方便获得、安全无害、可替代、有趣味性几点。
2、给学生自由的思考和提问的机会
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思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自由的思考和提问的机会。自由的思考和提问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关于小学科学的一切。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会发现很多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样一来,即便没有教师的刻意引导,学生也能够感受到这部分内容给的趣味,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给学生自由的思考和提问的机会。
3、课堂上多与学生互动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学生学会知识为目标,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全发挥,所以老师作为引导者,应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可以在备课时,依据课程安排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提前预习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可以以课本为基础,但不仅限于课本,也可以通过其他书籍、网络等方式。然后通过自主思考解决问题,也可以安排进行交流讨论,也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自己找出问题,然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答疑,这样既可以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也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方式。
总之,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一定要把学生放在首位,指引学生积极主动去思考问题、解决疑惑,使学生更加对科学有兴趣,课堂上更加聚精会神。例如,在讲糖类物质之淀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从前未曾接触过淀粉的概念,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下准备一些富含淀粉的材料,比如面条、土豆、大米、玉米、南瓜,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然后在课堂上请同学发表自己的观点,接着可以拿出准备的材料,让学生进行分组检验,检验是否含有淀粉,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谈谈对这些淀粉材料的认识,结合实际生活,甚至可以谈谈生活中这些食品材料的口感,这样使学生对淀粉更加了解,也使学生更加有兴趣去学习科学。
4、创设新奇有趣的情境,引起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有利于把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出来,而且还能促使学生更乐于参与、关注活动的兴趣。在情境教学当中还能够把学生的内在潜力挖掘出来,便于开发学生的智力、能力以及想象力,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是很有帮助的。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以及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适合他们学习的情境,多提供一些较为全面且清晰的信息,引导学生都能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积极地投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中来,对于提高新知识的教学效果是很有帮助的。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授课方式,注重实践、多进行科学实验,在选取实验内容时要注意与生活的联系,引起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进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授课中去,把学生放在课堂的首位,多进行班级学生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一、小学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性
科学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上至航天事业,下至航海事业,大至国家安全,小至百姓日常……万事万物,都与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对科学的教育在当下的社会有着更重要的意义。科学学科是构成基础教育的重要部分,小学教育对于科学事业的发展更显关键。
兴趣是人类进行科研、学习、工作的动力源泉,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在进行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只有培养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去学习探究,才能以更加科学的态度看世界。
二、目前小学科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概念式”教学使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在往常的科学课堂中,教师采用“概念式”教学方法,仅仅将概念教给学生,让学生记下来,这其实就是教师将“是什么”告诉学生,而不教给学生“为什么”,在不了解其原理的条件下,往往会出现虽然学生在课堂上听讲,但是课下忘记的现象,而且单纯的讲授会将学生的创造力扼杀在摇篮里,使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变成只会应对考试的机器人,这是一种教育上的遗憾。
2、学习内容与生活联系相疏远
科学是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只有将生活与课堂联系起来,才能让知识更容易被学生理解,而单纯的、枯燥的、完全按照课本内容的讲解方式是不正确的,教师通常只注重书本知识的教授,而脱离了“科学来自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使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下降。
三、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1、注重实践
注重实践,是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促使学生对科学课堂产生兴趣的重要方法。而实践的本质就是引导学生,让学生自主动手参与到科学教学中去,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科学知识,更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实践及动手能力。在选取实验的过程中,应该挑选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实验,以便于学生对实验更加感兴趣,若是寻找那些学生生活中未曾出现的、与学生生活不相关的实验,学生就会不理解、不感兴趣。并且在实验的范围进行扩展,走出实验室、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可以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实验,这样不仅能从多方面使学生学习知识,还有助于家长对孩子的了解,创造更加和谐的家庭环境。
同时,实验材料的选取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也尤为重要。实验材料的选取应符合方便获得、安全无害、可替代、有趣味性几点。
2、给学生自由的思考和提问的机会
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思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自由的思考和提问的机会。自由的思考和提问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关于小学科学的一切。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会发现很多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样一来,即便没有教师的刻意引导,学生也能够感受到这部分内容给的趣味,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给学生自由的思考和提问的机会。
3、课堂上多与学生互动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学生学会知识为目标,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全发挥,所以老师作为引导者,应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可以在备课时,依据课程安排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提前预习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可以以课本为基础,但不仅限于课本,也可以通过其他书籍、网络等方式。然后通过自主思考解决问题,也可以安排进行交流讨论,也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自己找出问题,然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答疑,这样既可以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也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方式。
总之,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一定要把学生放在首位,指引学生积极主动去思考问题、解决疑惑,使学生更加对科学有兴趣,课堂上更加聚精会神。例如,在讲糖类物质之淀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从前未曾接触过淀粉的概念,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下准备一些富含淀粉的材料,比如面条、土豆、大米、玉米、南瓜,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然后在课堂上请同学发表自己的观点,接着可以拿出准备的材料,让学生进行分组检验,检验是否含有淀粉,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谈谈对这些淀粉材料的认识,结合实际生活,甚至可以谈谈生活中这些食品材料的口感,这样使学生对淀粉更加了解,也使学生更加有兴趣去学习科学。
4、创设新奇有趣的情境,引起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有利于把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出来,而且还能促使学生更乐于参与、关注活动的兴趣。在情境教学当中还能够把学生的内在潜力挖掘出来,便于开发学生的智力、能力以及想象力,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是很有帮助的。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以及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适合他们学习的情境,多提供一些较为全面且清晰的信息,引导学生都能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积极地投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中来,对于提高新知识的教学效果是很有帮助的。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授课方式,注重实践、多进行科学实验,在选取实验内容时要注意与生活的联系,引起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进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授课中去,把学生放在课堂的首位,多进行班级学生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