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溯源易错点有效提高写作准确性
【作者】 杨天芳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思源实验学校
【正文】 【摘 要】 英语写作是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之一,是交际的书面形式,能充分反映出学生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英语表达的最小语言单位是句子,写作就是要用完整的句子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意图,抒发作者的情感。但在教学实践中,初中生在写作中总会出现大量的病句。那么学生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如何才能帮助学生有效纠正?因此,本文将写作中常见的错误进行分类总结,旨在增强学生英汉表达的差异意识,从而提高英语写作的准确性。
【关键词】 英语写作,中式英语,英汉差异
依据课程目标,在初中阶段侧重听说,逐步培养读写,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小学6年初中3年学习词汇总量为1600词和400左右的词组。初中生的词汇量偏少,英语语感较弱,所以容易受到母语的影响,习惯性地逐字翻译成英语,结果造成中式英语连篇。既然初学生常常犯中式英语的错误,那么要想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纠正,就必须让学生认识到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帮助学生在表达时有意识地避免这些问题。
第一、注意英汉词意的差别
英汉词汇在词意上存在巨大差别,比如词性、语用、搭配、感情色彩等方面的差异,所以英汉词汇绝对无法进行简单的一一对应。比如常用动词eat 和have在词意搭配上不同,我们可以说eat bread,但不能eat bread and milk,正确的应该是have bread and milk.再如副词already 和yet使用的句型不同,I have read the book already.否定句就必须变为I haven’t read the book yet. 此外both 和all的用法在数量上也有区别,如Alice and Mary both are students. Three of them are all girls.
英语中名词有可数不可数之分,可数名词又有单数和复数两种形式,这是汉语中根本不存在的语法,所以成了众多学生“屡教难改”的硬伤,需要学生在反复地表达中加强名词数的变化意识。所以我们只能说much money或many cars/ a car,而不能混用可数和不可数名词的修饰词。而且有些名词比较特殊,使用它们时两种情况都存在,但意义不同。如chicken可数时为小鸡,不可数为鸡肉,类似的还有fish, fruit, salad, ice-cream.因此在使用时应根据含义来选择适当形式。
第二、英汉的词性及用法易混淆
除了词意的差别外,英语中许多单词和短语的词性、用法与汉语也不一致,如果在学习中不注意,很容易将其混为一谈。比如初一学生通常混淆含义相近的介词和动词短语by bus 和take the bus; on foot 和walk等,所以写出这样的错句:I often on foot to school.(正:I often walk to school./I often go to school on foot)类似的还有介词with和动词use,例如I use the dictionary to learn new words,或者表达为I learn new words with the dictionary.
另外含义相近的连词和介词短语也易混淆,如because 和because of, for example和such as.例:He lost his arm because he had the accident. 近义的表达为He lost his arm because of the accident. 又如I’m always ready to help others. For example, I volunteer to teach kids. 同义句为I’m always ready to help others, such as volunteering to teach kids.
还有一些词在英汉中词性不一致,汉语中的动词“迟到”在英语中变成了形容词“late”,汉语中的名词“家”“这里”英语中变成了地点副词“home”“here”。英语中即使是同一个单词,当它的词性变化时,含义用法也会发生改变,比如well做形容词表示身体好,做副词时形容动词表示某事做得好,watch做名词表示“手表”,做动词表“观看”;strike做动词表“敲打”,做名词表“罢工”。
第三、英汉思维句法差异大
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不同的文化渊源又塑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西方人偏向逻辑思维,在语言上表现为重“形合”,即凭借严谨的形式进行分析。中国人偏向形象思维,把事物各个方面综合成统一的整体进行思考,在语言上表现为重“意合”。而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充分体现在其句法结构上。
首先,英语复合句多用连词,而汉语中的连词可有可无。本质上是由于英语的句子结构严谨,无论句子多长也只有一个主句和若干从句,并且主句与从句之间必须用连词、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连接。所以,英语中只有借助连词才能将多个句子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串葡萄似的句子。汉语则十分简洁,句子没有主句与从句之分,句子之间也不需要连词,一般按时间、空间、逻辑顺序,逐步交代,所以汉语句子像一根根竹子一样。
其次,据统计,英语中的被动句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汉语。王力指出:“中国被动式用途之狭,是西洋被动式所比不上的。西洋的主动句大多数可转成被动句,中国则恰恰相反,主动句大多数是不能转成被动句的。”例如:人人都崇拜他,英语用被动语态表达更好:He is admired by everyone.再如:My holiday afternoons were spent in ramble about the surrounding country.(Washington?Irving)译成汉语用主动语态更好:每逢假日的下午,我总要漫游周围的乡村。
综上所述,英语注重结构形式,比较严谨;汉语注重意合,比较简洁。英语写作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语言输出的过程,需要多听多读不断积累输入才能逐渐提高。但在初中阶段,学生很容易受母语的影响,逐字翻译写出中式英语。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表达错误要及时纠正,并反复强调英汉在词意、词性、用法以及句式方面的差异,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浅析英汉句法差异及翻译,谢琳琳,南京东方翻译学院学术交流。
【关键词】 英语写作,中式英语,英汉差异
依据课程目标,在初中阶段侧重听说,逐步培养读写,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小学6年初中3年学习词汇总量为1600词和400左右的词组。初中生的词汇量偏少,英语语感较弱,所以容易受到母语的影响,习惯性地逐字翻译成英语,结果造成中式英语连篇。既然初学生常常犯中式英语的错误,那么要想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纠正,就必须让学生认识到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帮助学生在表达时有意识地避免这些问题。
第一、注意英汉词意的差别
英汉词汇在词意上存在巨大差别,比如词性、语用、搭配、感情色彩等方面的差异,所以英汉词汇绝对无法进行简单的一一对应。比如常用动词eat 和have在词意搭配上不同,我们可以说eat bread,但不能eat bread and milk,正确的应该是have bread and milk.再如副词already 和yet使用的句型不同,I have read the book already.否定句就必须变为I haven’t read the book yet. 此外both 和all的用法在数量上也有区别,如Alice and Mary both are students. Three of them are all girls.
英语中名词有可数不可数之分,可数名词又有单数和复数两种形式,这是汉语中根本不存在的语法,所以成了众多学生“屡教难改”的硬伤,需要学生在反复地表达中加强名词数的变化意识。所以我们只能说much money或many cars/ a car,而不能混用可数和不可数名词的修饰词。而且有些名词比较特殊,使用它们时两种情况都存在,但意义不同。如chicken可数时为小鸡,不可数为鸡肉,类似的还有fish, fruit, salad, ice-cream.因此在使用时应根据含义来选择适当形式。
第二、英汉的词性及用法易混淆
除了词意的差别外,英语中许多单词和短语的词性、用法与汉语也不一致,如果在学习中不注意,很容易将其混为一谈。比如初一学生通常混淆含义相近的介词和动词短语by bus 和take the bus; on foot 和walk等,所以写出这样的错句:I often on foot to school.(正:I often walk to school./I often go to school on foot)类似的还有介词with和动词use,例如I use the dictionary to learn new words,或者表达为I learn new words with the dictionary.
另外含义相近的连词和介词短语也易混淆,如because 和because of, for example和such as.例:He lost his arm because he had the accident. 近义的表达为He lost his arm because of the accident. 又如I’m always ready to help others. For example, I volunteer to teach kids. 同义句为I’m always ready to help others, such as volunteering to teach kids.
还有一些词在英汉中词性不一致,汉语中的动词“迟到”在英语中变成了形容词“late”,汉语中的名词“家”“这里”英语中变成了地点副词“home”“here”。英语中即使是同一个单词,当它的词性变化时,含义用法也会发生改变,比如well做形容词表示身体好,做副词时形容动词表示某事做得好,watch做名词表示“手表”,做动词表“观看”;strike做动词表“敲打”,做名词表“罢工”。
第三、英汉思维句法差异大
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不同的文化渊源又塑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西方人偏向逻辑思维,在语言上表现为重“形合”,即凭借严谨的形式进行分析。中国人偏向形象思维,把事物各个方面综合成统一的整体进行思考,在语言上表现为重“意合”。而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充分体现在其句法结构上。
首先,英语复合句多用连词,而汉语中的连词可有可无。本质上是由于英语的句子结构严谨,无论句子多长也只有一个主句和若干从句,并且主句与从句之间必须用连词、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连接。所以,英语中只有借助连词才能将多个句子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串葡萄似的句子。汉语则十分简洁,句子没有主句与从句之分,句子之间也不需要连词,一般按时间、空间、逻辑顺序,逐步交代,所以汉语句子像一根根竹子一样。
其次,据统计,英语中的被动句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汉语。王力指出:“中国被动式用途之狭,是西洋被动式所比不上的。西洋的主动句大多数可转成被动句,中国则恰恰相反,主动句大多数是不能转成被动句的。”例如:人人都崇拜他,英语用被动语态表达更好:He is admired by everyone.再如:My holiday afternoons were spent in ramble about the surrounding country.(Washington?Irving)译成汉语用主动语态更好:每逢假日的下午,我总要漫游周围的乡村。
综上所述,英语注重结构形式,比较严谨;汉语注重意合,比较简洁。英语写作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语言输出的过程,需要多听多读不断积累输入才能逐渐提高。但在初中阶段,学生很容易受母语的影响,逐字翻译写出中式英语。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表达错误要及时纠正,并反复强调英汉在词意、词性、用法以及句式方面的差异,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浅析英汉句法差异及翻译,谢琳琳,南京东方翻译学院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