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中国的 文化抉择与思想启蒙(教学设计)

【作者】 1.何媛晖 2.谢家睿

【机构】 1.四川省自贡市旭川中学 2.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中学校



【正文】  【摘 要】 在徐蓝、朱汉国主编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中,对新课标做了如下解读。通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来龙去脉和主要内容,来理解新文化运动对20世纪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以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为开端,开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斗争的序幕。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这些口号在当时获得了人们的广泛赞同,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猛烈地冲击了旧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冲决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闸门。据此,本课拟将教学重点放在新文化与旧文化的交锋,以及新文化运动对思想解放的重要影响。并尝试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更全面、更深刻地展现新旧文化交锋和思想解放过程中的困难,从中获得启示。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

  一、新文化之勃兴
  引导学生回顾并理解新文化运动中“三提倡”的内涵。
  1.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设计意图:新文化运动在初中时就已经学习过,学生并不陌生,这里通过自学、回顾新文化运动所的基本内容,为后面重点突破做准备。本节内容学生自学汇报,教师适时补充。)
  二、文化抉择与思想启蒙的双重困境
  1. 文化抉择的困境:主张西化or坚持传统?
  材料1:儒者三纲之说,为吾伦理政治之大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与阶级制度极端相反。此东西文明之一大分水岭也。?
  盖共和立宪制,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吾敢断言曰,伦理之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1卷6号,1916年2月15日?
  教师设问:陈独秀对于中西文化的抉择持什么态度?陈独秀真是非常激进的“全盘反传统”吗?
  材料2:“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这个人,也不是说在古代社会无价值。不过因他不能适合现代潮流,还有一班人硬要拿他出来压迫现代人心,抵抗现代潮流,成了社会进步的最大障碍。”
  ——陈独秀《再答常乃德》1917年2月1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对比两则材料,理解陈独秀反对旧文化的真实意图,并不是针对孔子本身和旧文化全部,而是抨击孔子为帝制和思想专制之护身符,抨击纲常名教为等级制度之保护伞,抨击此等不合于民主科学、自由平等近代化潮流的糟粕。
  材料4:“不佞垂老,亲见脂那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大地,泽被寰区。”
  ——严复《与熊纯如书》第七十五函,1918年8月22日
  “外国不知孔孟,然祟仁,仗义,矢信,尚智,守礼,五常之道,未尝悖也……(弟)实未见(西文)中有违忤五常之语,何时贤乃书有叛亲蔑伦之论,此其得诸西人乎?”
  ——林纾《答大学堂校长蔡鹤卿太史书》,1919年3月18日
  教师设问:严、林二人是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的?这两人是否真的是冥顽不灵的顽固派呢?
  材料5:林纾是一位多产的翻译家。1897年,林纾与精通法文的王寿昌合译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在翻译的过程中,林纾每到故事的悲伤之处,总是要停笔大哭一场。就这样,一边哭一边译,日后轰动一时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诞生了。此后20余年里,林纾共译西方文学作品180余种,包括莎士比亚、雨果、狄更斯、托尔斯泰等世界名家。
  ——摘编自百度百科
  “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救之之道当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公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
  ——严复《救亡决论》1895年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对比严、林二人言论的变化,更真实、全面地了解反对派的思想,认识到他们十分注重维护旧道德、旧文化,是较为激烈的新文化反对者,但与此同时,他们本身也是了解西方文化的,甚至如严复是主张过学习西方文化的。那严复何以又走向保守传统文化的一方了呢?那是因为他看到了西方文明的弊端。
  通过对反对派思想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反对派对于西方文化的批评是切中要害的,他们揭露在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影响下,出现的金钱至上、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等弊端,希望用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修养去调和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保守着传统文化中人文主义的关怀。以此逐渐改变学生原先头脑中可能存在的、偏颇刻板的历史认识和单一的思维模式。
  教师讲述:了解了新文化运动中的“正反”双方,我们不难发现新文化运动中的人物绝不是非黑即白的刻板形象,无论是新文化的倡导者还是反对者,他们都面临着文化抉择的困境,是选择西化,还是坚持传统,他们在矛盾纠结中摸索着前行的方向。然而,先辈们面临的困难还不止如此。
  2.思想启蒙的困境:坚持思想启蒙的初衷or投身政治斗争的洪流?
  教师讲述:说到思想启蒙的困境,我们需要回到新文化运动的发端,以陈独秀和《新青年》作为观察的中心。
  材料6:“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批评时政,非其旨也。”
  “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要改变思想须办杂志。”
  ——陈独秀《新青年?通信》1卷1号,1915年9月15日
  任卓宣《陈独秀先生的生平与我的评论》,《传记文学》第30卷第5期
  教师设问: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初衷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材料的分析,学生能够概括出陈独秀在《新青年》初创时的主旨乃开启民智,思想启蒙。与此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到虽然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初衷乃专事思想启蒙,但最终的目标仍指向现实。从新文化发端之初,思想启蒙就已经潜藏着政治的因素。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一点,出示一段康德对启蒙运动总结性的材料,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认识到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在思想启蒙上的差异。
  材料7: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1784年9月30日
  教师设问:康德是如何定义启蒙的真谛的?陈独秀所追求的思想启蒙与其有何区别?
  教师引导学生并讲述:走出“不成熟状态”,摆脱对权威的依赖,摆脱自己的懒惰和怯懦,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性,成为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成熟”的人。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康德对启蒙真谛的定义是人的“成熟”,即落脚于每一个个体理性的觉醒;而陈独秀是希望通过民众思想的改造,推动社会群体的进步,最终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而不是个人的自由。这便是中西方在思想启蒙上的一个重大差异。因此,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陈独秀的思想和《新青年》的主旨便逐渐发生变化。
  材料8:“本志主旨 ,固不在批评时政 ,青年修养 ,亦不在讨论政治 ,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 ,安忍默不一言?”
  “苦夫博学而不能致用 ,漠视实际上生活之凉血动物 ,乃中国旧式书生 ,非二十世纪之新青年也。”
  ——陈独秀《答顾克刚》,《新青年》3卷5号,1917年 7月11日
  教师讲述:由此标志着《新青年》的主旨从致力于“思想启蒙”逐步转为关心“国家存亡”的现实政治问题,陈独秀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与日俱增,作为一个启蒙思想家的色彩渐渐淡漠下去。除了陈独秀,五四新文化的推动者,如李大钊、蔡元培;青年领袖傅斯年、罗家伦都积极投身于“救亡图存”的政治活动,这些批判传统的战士却又在自觉不自觉地继承中国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优良传统。民族危亡的压力使关乎个人主义的思想启蒙逐渐淹没在风起云涌的救亡斗争中。
  三、反思与将来——如何看待新文化时期文化抉择与思想启蒙的困境
  教师讲述:这里我想借两位史学大家的治史态度与大家分享,即“了解之同情”和“温情与敬意”。
  材料9:“所谓真了解者,必须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
  ——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
  “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钱穆《国史大纲》
  教师设问:①我们可不可以指责新文化的倡导者不够刚毅果决,未能与传统一刀两断?
  ②我们可不可以指责新文化的反对者迂腐保守、抱残守缺呢?
  ③我们应不应该指责新文化运动未能保持思想启蒙的初衷呢?
  设计意图:通过之前对双重困境的理解、分析,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人物,及他们的贡献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让学生能真正对历史人物的处境感到一种“了解之同情”,对历史人物的言行、抉择、努力保持一种“温情与敬意”,让历史教育发挥其人文主义关怀的作用。
  综上言之,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围绕重难点问题,运用多种史料,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学生通过阅读,获取史料中的有效信息后,教师再进行有梯度的、冲突性的设问,引发学生不断思考,从而落实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打破单一的思维模式,进而达到情感的升华,树立起公民的意识和担当,体现出了历史学科充满温度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