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立足道法课堂 渗透爱国教育
【作者】 肖东海
【机构】 山东省乳山市崖子镇中心学校
【正文】 【摘 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但,部分人爱国情怀的丧失、崇洋媚外思想的作祟,成为阻碍或减缓我们中华民族前行路上的绊脚石。因而,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道德与法治课堂应立足于生活,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增强青少年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责任感,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把爱国与爱党、爱人民、爱家乡、爱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发愤图强,努力学习,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心、兴国之志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关键词】 爱国教育;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
习主席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
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不少年轻人为了追求权势和金钱而迷失自己,丧失本心:“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美国的空气都很甜”等一系列利己主义、崇洋媚外思想腐蚀着个别年轻人的心灵;“祖国建设你不在,千里投毒你最快”!投的还趾高气扬,一副从富裕国家来,看穷亲戚的嘴脸,一个外国人来中国投毒,不知道哪来的自豪感;“中国的鸡却为他国下蛋”,人才的流失让清华北大上了热搜,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一切让国人感到愤怒和悲哀的现象,究其根源,都是丧失爱国情怀的原因造成的。爱国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也是一个人高尚道德情操的表现。因此,具有爱国心,怀有爱国情,报有爱国志是对学生目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也是我们伟大祖国实现伟大复兴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依托道法教材资源,丰富学生爱国情操
道法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之一,不乏有很多爱国教育资源可利用,依托信手拈来的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最直接、最便捷的方法。初一的道法教材,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贯穿价值观教育,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体现。于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适时进行有效的拓展延伸,引领学生畅游于爱国海洋中,去亲吻爱国的味道,去感受爱国人士的铮铮的誓言。例如,在第一课《中学时代》课文“阅读感悟”环节(P4),列举了中学时代对钱学森的重要影响的案例。在授课时,我对这一案例进行了拓展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钱学森要放弃国外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顶着巨大压力与风险回国呢?学生在钱学森强烈的爱国情怀熏染下,一股爱国情操悄然无声地注入了他们的心中,“钱学森心中永远装的是祖国,在他心目中,国家利益高于一切”;“钱学森具有伟大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祖国在他心中永远是第一位”。就这样,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达成共识:是钱学森具有比山高、比海深的爱国主义情怀与强烈的报国之心!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无意中达到了预期效果。此时学生心中的爱国情操如一团火焰,正熊熊燃烧着,红红火火。
二、巧借红色文化区域,拓展学生爱国空间
红色文化能够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有助于青少年更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而激发学生“继承革命传统、赞美祖国繁荣、立志成人成才”的爱国热情。乳山市崖子镇拥有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最有名的莫过于“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与“胶东育儿所旧址”。“生命中有哪些东西值得珍惜?我们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在讲授《感受生命的意义》章节时,两处红色教育基地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于是,我就带领学生走进“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和“胶东育儿所旧址”。通过身临其境,感受在峥嵘岁月中,我们的军人是如何为了祖国和人民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我们可亲可爱的乳娘又是如何为了哺育党政军干部子女和烈士遗孤,舍小家为大家,创造了在日军“扫荡”和迁徙中胶东育儿所乳儿无一伤亡的奇迹!
军人为国,感天动地;乳娘精神,大爱无疆!身为新时代的中华儿女更应勿忘祖国母亲,勿忘人民母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民族精神,让红色文化像一面旗帜引领更多的人去传承与发扬。此时,学生们心中的爱国空间如打开的闸门,通向远方,伸向前方。
三、关切时政焦点热点,提升学生爱国价值
最好的教育效果,是走进学生的内心;最好的教育形式,是使学生能够感同身受。
2020新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破了生活的平静,撕裂了春节的祥和!面对肆虐的疫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危难时刻,全国各地人民群众挺身而出,逆向前进,驰援武汉,筑起了一座抗击病毒疫情的钢铁长城,成为我们身边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教材。
居家学习期间,恰逢初一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的学习,于是我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现实进行了有机结合,搜集了大量时政热点、社会事件融入课堂;学生则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亲身体会,更能深刻领会生命的重要性与意义。当然,在引导学生深刻思考生命的同时,爱国主义的培养与渗透更是不能缺席的。对此,我是通过两个角度进行培养的:1、这次疫情让我们见证了什么?我们见证了党的坚强领导,见证了政府的执政能力,见证了我国制度的优越,见证了人民的团结一心,见证了空前的爱国热情,见证了英雄的人民群体,见证了强大的综合国力,见证了伟大的中国复兴。这样的党和政府,我们怎能不信任?!这样的国和人民,我们又岂能不爱?!2、疫情是一面镜子,能照出人格、人性和人生,能让那些人性丑陋的人无处遁形:那个长期定居美国,被骂“无事居美贡税,有事回国治病”的黎女士;那个“凭一己之力”毁掉河南一亿人努力,不报备、不隔离,隐瞒国外旅居史,到现在都没站出来道一句歉的郭某鹏;那个不满防疫管控质问防疫人员“我欧洲回来的就这待遇”的意大利回国华人;那个回国隔离嫌条件简陋不喝开水要喝矿泉水的女留学生;还有那些提出免费治疗无耻要求的输入性病例……一个个让我们义愤填膺的“把国家当保姆,任性吃喝拿要的巨婴们”所展现出来的尽是人性的败坏、道德的沦丧!借此,引起学生的共鸣,爱国情怀便自然而然的融入到思想中、血液里!
疫情,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叫众志成城;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力量,国家的力量;让我们接受了一场最刻骨铭心、荡气回肠的爱国主义教育。此时,学生心中的爱国价值观如一汩水流般涌遍全身,在慢慢地滋润着……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当代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担负着祖国强盛与民族复兴的大任。应努力学习、砥砺前行,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让爱国主义扎根心底,听党话,跟党走,高举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奔走于爱国之路,让爱国之火在祖国的大地上永远生生不息。
【关键词】 爱国教育;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
习主席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
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不少年轻人为了追求权势和金钱而迷失自己,丧失本心:“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美国的空气都很甜”等一系列利己主义、崇洋媚外思想腐蚀着个别年轻人的心灵;“祖国建设你不在,千里投毒你最快”!投的还趾高气扬,一副从富裕国家来,看穷亲戚的嘴脸,一个外国人来中国投毒,不知道哪来的自豪感;“中国的鸡却为他国下蛋”,人才的流失让清华北大上了热搜,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一切让国人感到愤怒和悲哀的现象,究其根源,都是丧失爱国情怀的原因造成的。爱国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也是一个人高尚道德情操的表现。因此,具有爱国心,怀有爱国情,报有爱国志是对学生目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也是我们伟大祖国实现伟大复兴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依托道法教材资源,丰富学生爱国情操
道法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之一,不乏有很多爱国教育资源可利用,依托信手拈来的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最直接、最便捷的方法。初一的道法教材,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贯穿价值观教育,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体现。于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适时进行有效的拓展延伸,引领学生畅游于爱国海洋中,去亲吻爱国的味道,去感受爱国人士的铮铮的誓言。例如,在第一课《中学时代》课文“阅读感悟”环节(P4),列举了中学时代对钱学森的重要影响的案例。在授课时,我对这一案例进行了拓展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钱学森要放弃国外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顶着巨大压力与风险回国呢?学生在钱学森强烈的爱国情怀熏染下,一股爱国情操悄然无声地注入了他们的心中,“钱学森心中永远装的是祖国,在他心目中,国家利益高于一切”;“钱学森具有伟大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祖国在他心中永远是第一位”。就这样,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达成共识:是钱学森具有比山高、比海深的爱国主义情怀与强烈的报国之心!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无意中达到了预期效果。此时学生心中的爱国情操如一团火焰,正熊熊燃烧着,红红火火。
二、巧借红色文化区域,拓展学生爱国空间
红色文化能够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有助于青少年更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而激发学生“继承革命传统、赞美祖国繁荣、立志成人成才”的爱国热情。乳山市崖子镇拥有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最有名的莫过于“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与“胶东育儿所旧址”。“生命中有哪些东西值得珍惜?我们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在讲授《感受生命的意义》章节时,两处红色教育基地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于是,我就带领学生走进“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和“胶东育儿所旧址”。通过身临其境,感受在峥嵘岁月中,我们的军人是如何为了祖国和人民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我们可亲可爱的乳娘又是如何为了哺育党政军干部子女和烈士遗孤,舍小家为大家,创造了在日军“扫荡”和迁徙中胶东育儿所乳儿无一伤亡的奇迹!
军人为国,感天动地;乳娘精神,大爱无疆!身为新时代的中华儿女更应勿忘祖国母亲,勿忘人民母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民族精神,让红色文化像一面旗帜引领更多的人去传承与发扬。此时,学生们心中的爱国空间如打开的闸门,通向远方,伸向前方。
三、关切时政焦点热点,提升学生爱国价值
最好的教育效果,是走进学生的内心;最好的教育形式,是使学生能够感同身受。
2020新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破了生活的平静,撕裂了春节的祥和!面对肆虐的疫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危难时刻,全国各地人民群众挺身而出,逆向前进,驰援武汉,筑起了一座抗击病毒疫情的钢铁长城,成为我们身边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教材。
居家学习期间,恰逢初一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的学习,于是我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现实进行了有机结合,搜集了大量时政热点、社会事件融入课堂;学生则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亲身体会,更能深刻领会生命的重要性与意义。当然,在引导学生深刻思考生命的同时,爱国主义的培养与渗透更是不能缺席的。对此,我是通过两个角度进行培养的:1、这次疫情让我们见证了什么?我们见证了党的坚强领导,见证了政府的执政能力,见证了我国制度的优越,见证了人民的团结一心,见证了空前的爱国热情,见证了英雄的人民群体,见证了强大的综合国力,见证了伟大的中国复兴。这样的党和政府,我们怎能不信任?!这样的国和人民,我们又岂能不爱?!2、疫情是一面镜子,能照出人格、人性和人生,能让那些人性丑陋的人无处遁形:那个长期定居美国,被骂“无事居美贡税,有事回国治病”的黎女士;那个“凭一己之力”毁掉河南一亿人努力,不报备、不隔离,隐瞒国外旅居史,到现在都没站出来道一句歉的郭某鹏;那个不满防疫管控质问防疫人员“我欧洲回来的就这待遇”的意大利回国华人;那个回国隔离嫌条件简陋不喝开水要喝矿泉水的女留学生;还有那些提出免费治疗无耻要求的输入性病例……一个个让我们义愤填膺的“把国家当保姆,任性吃喝拿要的巨婴们”所展现出来的尽是人性的败坏、道德的沦丧!借此,引起学生的共鸣,爱国情怀便自然而然的融入到思想中、血液里!
疫情,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叫众志成城;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力量,国家的力量;让我们接受了一场最刻骨铭心、荡气回肠的爱国主义教育。此时,学生心中的爱国价值观如一汩水流般涌遍全身,在慢慢地滋润着……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当代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担负着祖国强盛与民族复兴的大任。应努力学习、砥砺前行,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让爱国主义扎根心底,听党话,跟党走,高举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奔走于爱国之路,让爱国之火在祖国的大地上永远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