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析小学数学“算用结合”的教学策略

【作者】 宋昌秋

【机构】 广西北流市新荣镇独岭寄宿制中心小学



【正文】  【摘 要】 会计算但不会应用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学习计算脱离了现实情境,机械化的计算让学生体会不到它的乐趣以及价值所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体验计算,从计算中获得乐趣。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小学数学“算用结合”的教学策略:探求算用结合中“侧重算”的教学针对性、注重算用结合中“侧重用”的教学合理性和提高算用结合中“算用并重”的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 侧重算;侧重用;算用并重;教学实效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需要进行计算而得出答案。如果脱离问题情境而单纯教学计算,教学算理,学生对计算方法以及算理的理解就会停留于表面,只是感性认识。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时,要创设具体的情境来展开教学,让计算服务于应用,在应用中学习计算,“算用结合”,达到计算和应用的和谐统一。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能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把计算和应用有效结合起来,在数、量、形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扎实的计算水平和计算素养,真正掌握计算方法,让数学走进生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1.探求算用结合中“侧重算”的教学针对性    
  1.1 引入——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计算。  
  在小学阶段,计算是小学生一项很重要的数学能力,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很大的比例。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教材主题图为依托,通过材料整合,创设情境做到计算方法的合理和灵活,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数学计算的正确率。  
  例如在学习“9的加法”时,教师先出示老爷爷在池塘边钓鱼的情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老爷爷在池塘边做什么,篮子里放了多少条小鱼(9条),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编出故事情境。?老爷爷继续钓鱼,根据老爷爷钓上来的鱼,列出算式计算篮子里一共有多少条鱼。通过依托文本创设情境,进一步培养了数感,重新定位了计算教学的价值观。    
  1.2 探究——让学生探究用什么样的方法计算。    
  在教学算理时,教师要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引出算式,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来学习计算,让学生有目的性的学习。对于算法,要让学生主动探究挖掘,不能由教师自己提出,由教师说了算。  
  例如在教学笔算13×3时,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计算方法,而是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你打算怎么计算13×3呢?在增进学生理解运算意义的基础上,学深悟透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学生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之后,应引导触类旁通反思:计算13×3要写出三个算式,体验数学思考的条理性,如何简化一下呢?不能满足于把计算法则讲清楚,应根据具体算式的特点,达到解题方法的最优化。
  2.注重算用结合中“侧重用”的教学合理性    
  2.1 铺垫——逐步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渗透法是解决实际问题之前的前期铺垫。如果学生计算能力低,教师可以整合各种有利资源,灵活调控教学过程,为计算的准确性创设条件,引导学生感悟计算的魅力,促进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  
  例如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时,以学生家乡的风景区为切入点,有效补充和自然延伸导入新课后,再出示改编的例题:“学校组织三辆车安排同学们参加植树活动,大客车、中客车、小轿车分别有40、25、4个座位。全班42人,坐哪两辆车去比较合适?”小组合作学习得出“40+25,40+4,25+4”这三个算式,并放手让学生自主计算得出结论,做好解决问题的前期铺垫。  
  2.2 过程——注重解决问题的思考分析。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新型数学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满堂灌,而是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主动观察情境图、说说情境图、分析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过程中收获新知。
  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教师重组教材抛砖引玉:出示商店八折出售的价格,让学生当“小顾客”选购1~2种物品,解决问题:“你选购自己喜欢的物品一共需要付多少钱,可以比原计划便宜了多少钱?”这样寓学于做,教、学、做合一,使学生明白了抽象的数学算理,从生活情景教学中增强教学游戏性、挑战性,获得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算用结合中“算用并重”的教学有效性    
  3.1 练习课——精心设计算用并重的练习形式。    
  计算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练习,每一个练习设计要循序渐进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教师在教学中要对课堂练习进行精心设计,既要体现“算”。又要体现“用”,算用并重,让学生在练习中锻炼思维。  
  例如在“四则混合运算”练习课的设计中,教师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第一个层次的练习是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这是基础练习,体现“算”;第二个层次的练习是要求添加运算符号或括号使得等式成立,这是提高练习,体现“用”;第三个层次的练习是应对解决实际问题时应用所学知识列算式,这是拓展延伸,体现“算用并重”。通过这三个层次的练习,培养了学生应用课堂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复习课——查漏梳理算用结合的复习内容。
  复习课主要是通过练习来巩固加深以前所学内容,教师要从这些知识的生活背景出发设计和编制有关的复习题。既要训练学生的听力,又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让不同能力学生都能在巩固练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例如复习“20以内加减法计算”,教师的练习设计有层次性,融计算于应用中,算用结合。第一个层次的练习是基础练习,让学生自主完成2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题并同桌互改;第二个层次的练习是比较练习,通过游戏“找好朋友”(算式)来巩固2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第三个层次的练习是综合训练,创设公交车上乘客上车下车的情境来训练20以内的加减法。  
  新课改以来,小学数学教师一直在努力寻求计算课的教学实效性。在引入部分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道为什么要进行计算,做好解决问题的前期渗透;在探究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用什么方法计算,注重解决问题的思考分析;在练习巩固阶段通过精心设计算用并重的练习或复习内容,让学生锻炼思维。教师要把学生在计算中易出现的错误资源巧妙利用,让学生收获计算的智慧,从计算中获得乐趣正是当前计算教学发展的重要风向标。    
  参考文献:
  [1]郑从英.“算用结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J].小学数学教育,2013(5).
  [2]张萍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8). 
  [3]万迎霞.小学数学中“算”“用”结合教学策略浅议[J].吉林教育,2010(34). 
  [4]石晓梅.农村小学数学“算用相结合”教学策略的研究——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