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高中语文教学应合理使用教本与读本
【作者】 先巴加
【机构】 青海省同德县海南州第五民族高级中学
【正文】 【摘 要】 合理使用教本和读本,是立足教材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实现以课内带课外,拓展学生阅读视野的有效做法。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本;读本;合理使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吕叔湘也认为,学习,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要拓宽学生阅读视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没有大量阅读是不可能的,可高中压力大,让学生在课内阅读显然是不可能的,而新课标又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不少于300万字。因此,抓好课内和课外两大阵地是我们完成阅读任务,实现阅读育人的根本要求。为此,人教社我们编写了必修的教本和读本,而且规定读本须与教科书配套使用,且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也就是说,以教本带动读本,发挥“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的作用,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目标。然而,现状如何呢?我们看到,很多教师或荒废“读本”,或随意处理“读本”,没有充分发挥读本的作用。导致新课标要求不能达到,在各级统考中,出现大量的从“读本”中取材的考考试内容,学生却从知晓。这都是我们一些个别教师不重视读本、忽视课外阅读而引起的,导致学生招架不住而败下阵来。那么,怎样才能较好地使用教本与读本,课内课外两不误呢?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使教读两本有机结合起来,以课内带课外,才能让学生既获得教本的阅读,也能从读本中拓展见面,达到新课标要求。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谈谈感受。
一、正确界定教材——是教本与读本的有机结合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我们之所以对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要让学生主动课外阅读,我们教师就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自主阅读的动力源泉。而“需要”往往就是动力。有目的地持续地满足“需要”能够收到强化激励的实效。因为考试要考“读本”,学生又有“得分”的需求,这样便可以生成“利益驱动”效应。为此,我们教师首先应当界定一个概念,考试不是考教本,考试考的是教材。所谓“教材”,指的是国家明文规定必修的教本与读本,当然也包括新课标所列的课外阅读篇目。特别是“读本”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因为“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犹如理科的例题。概念明确了,导向就清晰,加之抓住了“考分”这条筋,运作起来也就比较顺畅。诚然,抓好落实,少不了各种措施的及时“跟进”。譬如,做每周读本札记,课堂配合使用读本中的同类文章,课堂选用读本文章的语基及阅读分析进行小测等等。
二、探究人性多维——综合教本和读本全面考虑
人物性格是多方面的,作文在描写时往往不能“面面俱到”,只能择其要者---为中心服务的观点而言之。但要让全面认识一个人的性格,这样的做法又失于偏颇,那好的做法就应让学生结合多方面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更全面、客观、公正地认识一个人。就拿我们著名教育家孔子来说吧,其是经师也是人师。学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里看到的是他“循循善诱”的一面,学完教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之后,要求学生以《我心中的孔子》为题练笔,不少学生谈到孔子耐心地引导四位学生各言其志,而不是武断地否定学生的选择,并且客观地评价他们不同的志趣,但是,这是否是孔子的全部呢?或者说,孔子还有哪些性格层面的东西值得关注呢?这样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一定还有他人格魅力的另一面。这就把话题自然延伸到读本里去了。在读本《季氏将伐颛臾》里,我们看到了孔子“金刚怒目”的一面——他“当仁不让”,在“主义”和信仰面前决不后退半步的形象也是具有多重性的。
三、拓展文章主旨——促进学生深刻领会
和认识人物性格多样性一样,没有立体去考究,就无法更全面去认识,文章意蕴也是一样,需要我们结合多篇文章去认识。从现行选材编排的教材来看,作者的某一种著作一般有一个基本精神即主旨,教本和读本同时选了里面的几篇文章,也就意味着与这种主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教师在指导阅读时有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这就是要立足教本,适当延伸读本。如《庄子》一书,教本选《秋水》,《读本》选《庖丁解牛》,《秋水》的主旨在宣扬事物的相对性,却让我们看到了视野的局限和谦虚的必要,这种作者主观立意和作品客观意义相分离的主旨“分裂”现象,还在《庖丁解牛》中表现出来:《庖丁解牛》用故事演绎保身、全身、养亲、尽年的人生旨趣,主旨在消极出世,却让我们看到了敬业求精、注重实践、把握规律的“言外”之意。教师甚至还可以引伸至《逍遥游》,庄子在《逍遥遊》中指出无论是大鹏、蜩与学鸠还是宋荣子和列子,都是“有所待”的,都不能达到所谓“至人”、“神人”和“圣人”的绝对自由的“逍遥遊境界”,但是,庄子这种贬抑大鹏、为自己追求绝对精神的主旨张本的做法,并不能减弱我们对大鹏神奇浩大形象的向往,“鹏程万里”绝对是极富正面意义的形象。从教本里学会阅读庄子的文章必须具备两套眼光,再延伸到读本中进行操练,很有意义。
总之,教本和读本都是我们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都应高度重视,把二者有机结合运用,具有直接的“利益”关系:这里既有功利的,又有精神的;本质是一种迁移。显而易见,二者的整合势必产生良好的效力。然而,课内有限,课外无限,要充分发挥读本作用,关键还是要大力引领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或借鉴吸取对自己有意义的东西,让学生的语文视野更宽更广。
参考文献:
[1]李燕,正确处理好高中语文教本与读本的关系[J].教育与科研,2008年。
[2]韩玉鹏,论语文教学中处理教本与读本的关系[J].成功,2008年。
[3]王记谱,高中语文教本和读本配合使用方法谈[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本;读本;合理使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吕叔湘也认为,学习,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要拓宽学生阅读视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没有大量阅读是不可能的,可高中压力大,让学生在课内阅读显然是不可能的,而新课标又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不少于300万字。因此,抓好课内和课外两大阵地是我们完成阅读任务,实现阅读育人的根本要求。为此,人教社我们编写了必修的教本和读本,而且规定读本须与教科书配套使用,且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也就是说,以教本带动读本,发挥“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的作用,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目标。然而,现状如何呢?我们看到,很多教师或荒废“读本”,或随意处理“读本”,没有充分发挥读本的作用。导致新课标要求不能达到,在各级统考中,出现大量的从“读本”中取材的考考试内容,学生却从知晓。这都是我们一些个别教师不重视读本、忽视课外阅读而引起的,导致学生招架不住而败下阵来。那么,怎样才能较好地使用教本与读本,课内课外两不误呢?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使教读两本有机结合起来,以课内带课外,才能让学生既获得教本的阅读,也能从读本中拓展见面,达到新课标要求。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谈谈感受。
一、正确界定教材——是教本与读本的有机结合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我们之所以对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要让学生主动课外阅读,我们教师就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自主阅读的动力源泉。而“需要”往往就是动力。有目的地持续地满足“需要”能够收到强化激励的实效。因为考试要考“读本”,学生又有“得分”的需求,这样便可以生成“利益驱动”效应。为此,我们教师首先应当界定一个概念,考试不是考教本,考试考的是教材。所谓“教材”,指的是国家明文规定必修的教本与读本,当然也包括新课标所列的课外阅读篇目。特别是“读本”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因为“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犹如理科的例题。概念明确了,导向就清晰,加之抓住了“考分”这条筋,运作起来也就比较顺畅。诚然,抓好落实,少不了各种措施的及时“跟进”。譬如,做每周读本札记,课堂配合使用读本中的同类文章,课堂选用读本文章的语基及阅读分析进行小测等等。
二、探究人性多维——综合教本和读本全面考虑
人物性格是多方面的,作文在描写时往往不能“面面俱到”,只能择其要者---为中心服务的观点而言之。但要让全面认识一个人的性格,这样的做法又失于偏颇,那好的做法就应让学生结合多方面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更全面、客观、公正地认识一个人。就拿我们著名教育家孔子来说吧,其是经师也是人师。学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里看到的是他“循循善诱”的一面,学完教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之后,要求学生以《我心中的孔子》为题练笔,不少学生谈到孔子耐心地引导四位学生各言其志,而不是武断地否定学生的选择,并且客观地评价他们不同的志趣,但是,这是否是孔子的全部呢?或者说,孔子还有哪些性格层面的东西值得关注呢?这样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一定还有他人格魅力的另一面。这就把话题自然延伸到读本里去了。在读本《季氏将伐颛臾》里,我们看到了孔子“金刚怒目”的一面——他“当仁不让”,在“主义”和信仰面前决不后退半步的形象也是具有多重性的。
三、拓展文章主旨——促进学生深刻领会
和认识人物性格多样性一样,没有立体去考究,就无法更全面去认识,文章意蕴也是一样,需要我们结合多篇文章去认识。从现行选材编排的教材来看,作者的某一种著作一般有一个基本精神即主旨,教本和读本同时选了里面的几篇文章,也就意味着与这种主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教师在指导阅读时有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这就是要立足教本,适当延伸读本。如《庄子》一书,教本选《秋水》,《读本》选《庖丁解牛》,《秋水》的主旨在宣扬事物的相对性,却让我们看到了视野的局限和谦虚的必要,这种作者主观立意和作品客观意义相分离的主旨“分裂”现象,还在《庖丁解牛》中表现出来:《庖丁解牛》用故事演绎保身、全身、养亲、尽年的人生旨趣,主旨在消极出世,却让我们看到了敬业求精、注重实践、把握规律的“言外”之意。教师甚至还可以引伸至《逍遥游》,庄子在《逍遥遊》中指出无论是大鹏、蜩与学鸠还是宋荣子和列子,都是“有所待”的,都不能达到所谓“至人”、“神人”和“圣人”的绝对自由的“逍遥遊境界”,但是,庄子这种贬抑大鹏、为自己追求绝对精神的主旨张本的做法,并不能减弱我们对大鹏神奇浩大形象的向往,“鹏程万里”绝对是极富正面意义的形象。从教本里学会阅读庄子的文章必须具备两套眼光,再延伸到读本中进行操练,很有意义。
总之,教本和读本都是我们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都应高度重视,把二者有机结合运用,具有直接的“利益”关系:这里既有功利的,又有精神的;本质是一种迁移。显而易见,二者的整合势必产生良好的效力。然而,课内有限,课外无限,要充分发挥读本作用,关键还是要大力引领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或借鉴吸取对自己有意义的东西,让学生的语文视野更宽更广。
参考文献:
[1]李燕,正确处理好高中语文教本与读本的关系[J].教育与科研,2008年。
[2]韩玉鹏,论语文教学中处理教本与读本的关系[J].成功,2008年。
[3]王记谱,高中语文教本和读本配合使用方法谈[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