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作者】 周园园

【机构】 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校



【正文】  【摘 要】 数学概念,是进行数学推理、判断、证明的依据,是建立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的基础,也是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出发点。因此,概念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文本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理念的培养,通过对一些教学实践的案例研究,对数学概念的教学进行总结与提炼,从而获得概念教学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策略;核心素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通过良好的数学概念学习促进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基础;通过有效的概念教学,使学生顺利地获取有关概念。为此,优化数学概念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核心素养,提升教学质量都有着极其重要作用。
  一、创设合理的概念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数学概念产生的必要性
  数学概念由数学自身的发展与需要而产生的,许多数学概念源于生活实际,但又依赖已有的数学概念而产生。数学概念的引入,是学生能否学好概念的关键一步。引出新概念的过程,是揭示概念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而各个数学概念的发生形成过程又不尽相同,不同的概念引入的方法就不同。教师必须根据各种概念的产生背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探究、选择各种有效的形式,在课堂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醒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以最佳状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们在“数轴”这个概念的教学时,创设“温度计”的教学情境。因为温度计是“认识负数”时,用到过的学习材料,学生已经熟悉、了解,知道了“零下的温度低,可以用负数表示。这是这节课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借助温度计来表象感受数轴的三要素,。在此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设置这样一组问题:①你能在一条直线表示+1-1吗?②你能在带0点的直线上表示+1-1吗?③你能在带0点及正方向的直线上表示+1-1吗?④你能在带0点及正方向及单位长度的直线上表示+1-1吗?引导学生思考用一条什么样的直线才能表示学过的正有理数、0、负有理数,从而得到数轴的三要素的必要性,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二、设计合理的辨析练习,弄清概念的外延和内涵
  在形成概念的抽象规定前,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概念的内涵,所出现的实际例子中的一些与概念本质无关的性质,会对概念的建立起着心理干扰作用。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在教学上要注意降低干扰,使概念清楚体现,不至于被细节迷惑。而当概念建立起来后,有必要让学生搞清概念的外延。在这一阶段,就要增大干扰,使学生从较难的实例中分离出概念的本质。通过举例把抽象的定义和具体实例有机结合起来,歧义可以消除,片面性可以克服,从而加深理解概念。
  比如在同类项概念教学时,设计如下的这样一组辨析题对概念的掌握很有必要。
  判断下列各组中的两项是否是同类项:
  (1) -5ab3与3a3b (  )        (2)3xy与3x(  ) 
  (3) -5m2n3与2n3m2(  )  (4)53与35  (  )
         (5) x3与53 (  )
  再如,学了“垂直”概念后,学生往往认为只有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才是垂直。而其他方向的“⊥”就不是垂直,这样教师可适当出一些不同位置的垂直关系,通过变式练习辨析,学生对“垂直”概念的理解自然会深刻得多、全面而系统得多。
  三、强化实际应用的教学设计,加深概念的理解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概念的运用是一个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它们是学生掌握概念的两个阶段。通过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加深、丰富和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并且在概念的运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注意概念的形成过程,也要注意概念的应用。根据不同概念的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激励学生实现对概念的理解,才能使学生学得好、学得牢。这一阶段,主要是选用有代表性的简单例子,使学生形成用概念做判断的具体步骤。
  例如: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学中,对于定义不难理解,但是在应用定义的性质解决问题时,学生往往由于找不准对应边与对应角而出现问题,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们可以安排如下例题:
  (1)指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和对应角;(2)在此图形中,你还能得到哪些结论?阐述你的理由。(3)教师拖动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学生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形状虽然改变了,但它们全等的关系仍旧保持不变。得出结论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对应边、对应角的变化,并得出结论:虽然长度和角度发生了变化,但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这一结论却始终保持不变。
  这一环节通过改变三角形的形状,让学生感受到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在图形变换中相等这一关系始终保持不变的性质,从而树立“对应”思想。
  (4)通过平移,改变两个全等三角形的位置关系,让学生观察对应边、对应角的变化,并引导学生思考在图形的运动变换过程中还有哪些关系保持着不变的性质。
  通过改变两个全等三角形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体会全等变换,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让学生养成不断回到概念中去,从基本概念出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另外,加强概念联系性的教学,从概念的联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总之,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必须首先强化概念教学。特别是数学学科逻辑思维很强,更要根据数学概念的特点,让学生牢固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激发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增强灵活性。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2]《教育研究》.201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