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融合生活 乐学数学
【作者】 沈光照
【机构】 江苏省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
【正文】 新课标明确提出: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知识数学化;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字,人人学习必需的数学。强调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真正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基本理念。遵循这一理念,我在二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中,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合理改组教材,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活性。坚持带领学生带着生活知识走进课堂学数学,带着课本知识走进生活学数学,不仅让学生收获享受生活数学的快乐,而且使我收获到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服务学生学好数学的教学体悟。
一、引用生活实例,激趣导课
⑴借助学生生活经验,巧设导入新课的实例。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因此,在二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根据数学课本与生活的链接,积累导课实例,不时地在课堂上“逗逗”学生,效果甚好。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第1页“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时,我是这样问的: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折纸船吗?我们先来看一副图,谁能来说一说画面中说了些什么?你说的真好,瞧,小朋友们正在折纸船比赛,小红折了19只,小紫折了27只,小兰折了26只。根据这些信息你想到哪些数学问题?由学生独立计算一步计算的笔算。这有个问题要我们求三人一共折了多少只纸船?这怎么算呢?(28+34+23 )学生的情绪立即高涨,纷纷举手:我来计算,我来……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在这一环节中,从看图联系生活中折纸船活动,引发学生已有的旧知“加法”的经验,自然体验由“加法”到“连加”的计算,引出“100以内加法”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加法和连加”的区别,为下面学习新知识埋下伏笔。
⑵利用学生所学知识,巧设导入新课的实例。我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分米和米”时,课始,我说:同学们,你们现在的身高是多少?(??)米(??)厘米,米和厘米是我们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呢?小结: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通常用米作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1米等于多少厘米?这样联系学生自己身高实际导课,借助量身高的情景,唤醒学生对米、厘米的认识,通过让学生用手比划,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从小朋友现在的身高引出要学习的长度单位——分米、自然贴切。紧接着,我启发学生:观察自己的直尺,你有什么新发现?(同桌交流)想知道你们的课桌的长度该怎么办呢?(用尺量一量)引导认识直尺: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用两支笔的笔尖指着,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厘米中有多少个1毫米?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更小的格。一厘米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追问:你身边什么物体的实际长度接近1毫米?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长度。
二、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数学
⑴突出应用性。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巩固应用、内化提高”的应用环节。
①做“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完成练习。交流:哪些是平行四边形?第一个为什么不是平行四边形?说说你的理由。
②做“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在图里找到平行四边形,再画一面。学生画图,教师巡视指导。交流所画的平行四边形,指出画对的这些图形虽然大小不同,位置、形状不一样,但都是平行四边形。
③做“想想做做”第2题和第4题。引导:老师为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材料袋。咱们来打开材料袋看一看里面有什么。(材料提供:8根同样长的小棒、钉子板、方格纸)要求:你能选用其中的一些材料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来吗?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比比哪个组想到的办法多。交流:你们想用什么办法做平行四边形?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做的平行四边形:方格纸上画的、钉子板围的、小棒摆的。交流中,结合用小棒摆的方法,要求说说可以用几根围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围一围、看一看,呈现4根、6根、8根围的平行四边形,想想相对的两条边用的小棒根数有什么要求。
④做“想想做做”第5题。出示木条做的长方形,让学生观察拉成平行四边形。学生操作拉一拉,注意观察,同桌说说有什么发现,再全班交流自己的发现。说明:一个长方形,不管怎样拉,虽然形状、大小会发生变化,但它始络都是平行四边形。
巩固练习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通过填表、选择、判断等形式达到了本节教学重点。最后,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安排了一道发散思维的练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时面积公式的书写过程再强调一下,以免学生书写错。有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学生灵活选择。
⑵突出创造性。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思维训练更应生活化,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达到能力的创新。如,我在教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方向””时,我设计这样一个练习环节:①这里有(下转第86页)(上接第87页)一个指南针(出现试一试及指南针图),指针指向北面。(出现卡通蘑菇及配音你能把指南针上的八个方向填写完整吗?)先想一想,怎样填得快,再在书上填一填。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填的?先填什么?(学生说,教师分别点击,出现文字。)②小动物在体育场参加了运动会后要回家了。(出现想想做做第1题图,点击后再出现茄子卡通及问话你能帮助它们找到各自的家吗?)小动物住在什么地方?我们听听它们是怎么说的。分别点击动物,出现4个动物的配音及文字。在书上连一连,4个小动物的家各在哪里。谁来说说,小猴住在什么房子里?小兔呢?小鹿呢?小狗呢?(同学回答的同时,老师将图点出。)这样教学,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方位概念,同时学生解决方向感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了新的提升。
⑶突出通俗性。有些数学课题常常也会令学生费解,如果语言较严谨,数学术语多,陌生而又抽象,小学生会感到太遥远,难以理解,不如来得通俗化一些,把它改成“文具盒的形状”,贴近生活,易于接受,为新知识的讲授提供广阔的思维情境。如二年级教学课本中“有趣的七巧板”中“我们身上的尺”“了解你的好友”这些课题具有趣味性,我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想象和探究。有时我帮助学生创编数学儿歌,服务学生自由记忆儿歌,将枯燥的数学知识灵动起来,有助于理解。其次,课堂教学中,我经常这样改动课题,如“时、分、秒”改成“认一认小兔钟”(旁边挂着小兔钟)……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生活与数学很好地衔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让课堂所学真正融入社会生活。总之,数学教学中我们数学教师就应该结合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给思考方法,注重生活与数学的衔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让数学走进课堂,走向生活。
一、引用生活实例,激趣导课
⑴借助学生生活经验,巧设导入新课的实例。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因此,在二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根据数学课本与生活的链接,积累导课实例,不时地在课堂上“逗逗”学生,效果甚好。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第1页“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时,我是这样问的: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折纸船吗?我们先来看一副图,谁能来说一说画面中说了些什么?你说的真好,瞧,小朋友们正在折纸船比赛,小红折了19只,小紫折了27只,小兰折了26只。根据这些信息你想到哪些数学问题?由学生独立计算一步计算的笔算。这有个问题要我们求三人一共折了多少只纸船?这怎么算呢?(28+34+23 )学生的情绪立即高涨,纷纷举手:我来计算,我来……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在这一环节中,从看图联系生活中折纸船活动,引发学生已有的旧知“加法”的经验,自然体验由“加法”到“连加”的计算,引出“100以内加法”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加法和连加”的区别,为下面学习新知识埋下伏笔。
⑵利用学生所学知识,巧设导入新课的实例。我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分米和米”时,课始,我说:同学们,你们现在的身高是多少?(??)米(??)厘米,米和厘米是我们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呢?小结: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通常用米作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1米等于多少厘米?这样联系学生自己身高实际导课,借助量身高的情景,唤醒学生对米、厘米的认识,通过让学生用手比划,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从小朋友现在的身高引出要学习的长度单位——分米、自然贴切。紧接着,我启发学生:观察自己的直尺,你有什么新发现?(同桌交流)想知道你们的课桌的长度该怎么办呢?(用尺量一量)引导认识直尺: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用两支笔的笔尖指着,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厘米中有多少个1毫米?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更小的格。一厘米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追问:你身边什么物体的实际长度接近1毫米?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长度。
二、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数学
⑴突出应用性。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巩固应用、内化提高”的应用环节。
①做“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完成练习。交流:哪些是平行四边形?第一个为什么不是平行四边形?说说你的理由。
②做“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在图里找到平行四边形,再画一面。学生画图,教师巡视指导。交流所画的平行四边形,指出画对的这些图形虽然大小不同,位置、形状不一样,但都是平行四边形。
③做“想想做做”第2题和第4题。引导:老师为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材料袋。咱们来打开材料袋看一看里面有什么。(材料提供:8根同样长的小棒、钉子板、方格纸)要求:你能选用其中的一些材料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来吗?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比比哪个组想到的办法多。交流:你们想用什么办法做平行四边形?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做的平行四边形:方格纸上画的、钉子板围的、小棒摆的。交流中,结合用小棒摆的方法,要求说说可以用几根围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围一围、看一看,呈现4根、6根、8根围的平行四边形,想想相对的两条边用的小棒根数有什么要求。
④做“想想做做”第5题。出示木条做的长方形,让学生观察拉成平行四边形。学生操作拉一拉,注意观察,同桌说说有什么发现,再全班交流自己的发现。说明:一个长方形,不管怎样拉,虽然形状、大小会发生变化,但它始络都是平行四边形。
巩固练习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通过填表、选择、判断等形式达到了本节教学重点。最后,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安排了一道发散思维的练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时面积公式的书写过程再强调一下,以免学生书写错。有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学生灵活选择。
⑵突出创造性。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思维训练更应生活化,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达到能力的创新。如,我在教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方向””时,我设计这样一个练习环节:①这里有(下转第86页)(上接第87页)一个指南针(出现试一试及指南针图),指针指向北面。(出现卡通蘑菇及配音你能把指南针上的八个方向填写完整吗?)先想一想,怎样填得快,再在书上填一填。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填的?先填什么?(学生说,教师分别点击,出现文字。)②小动物在体育场参加了运动会后要回家了。(出现想想做做第1题图,点击后再出现茄子卡通及问话你能帮助它们找到各自的家吗?)小动物住在什么地方?我们听听它们是怎么说的。分别点击动物,出现4个动物的配音及文字。在书上连一连,4个小动物的家各在哪里。谁来说说,小猴住在什么房子里?小兔呢?小鹿呢?小狗呢?(同学回答的同时,老师将图点出。)这样教学,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方位概念,同时学生解决方向感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了新的提升。
⑶突出通俗性。有些数学课题常常也会令学生费解,如果语言较严谨,数学术语多,陌生而又抽象,小学生会感到太遥远,难以理解,不如来得通俗化一些,把它改成“文具盒的形状”,贴近生活,易于接受,为新知识的讲授提供广阔的思维情境。如二年级教学课本中“有趣的七巧板”中“我们身上的尺”“了解你的好友”这些课题具有趣味性,我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想象和探究。有时我帮助学生创编数学儿歌,服务学生自由记忆儿歌,将枯燥的数学知识灵动起来,有助于理解。其次,课堂教学中,我经常这样改动课题,如“时、分、秒”改成“认一认小兔钟”(旁边挂着小兔钟)……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生活与数学很好地衔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让课堂所学真正融入社会生活。总之,数学教学中我们数学教师就应该结合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给思考方法,注重生活与数学的衔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让数学走进课堂,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