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构建历史高效课堂
【作者】 李祖菊
【机构】 湖北省丹江口市红旗中学
【正文】 【摘 要】 21世纪对学生的要求是全面发展。教师也应与时俱进,进行全方位的角色转换。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所以以往的教学方法已很难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了,那么作为一名初中教师,我们必须要对课堂教学艺术进行改革,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关键词】 历史;课堂;情趣;教学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这种要求“我”学而不是“我”要学的教学方式压抑着学生的个性,影响学生的思维。因此,我们不得不考虑从教学思维、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进行全方位的转变。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话题,我进行了一些尝试,重在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愉悦式教学尝试。
一、备课要有情趣
由于现在的历史教材内容较为简略,有些内容或被删除或是蜻蜓点水似的一笔带过。如《红军长征》这一课,大部分学生看过课文后,觉得只有红军失利的第五次反“围剿”,却没有前四次反“围剿”的内容;遵义会议后,恢复毛泽东在军事上的指挥权后,摆脱敌人围追堵截的几次重要的战事本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书中却写得非常简单,这让学生感到很没意思,兴趣全无。如果就照着书本内容上课,他们一定会感到兴味索然,上课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所以,在编写教案时,必须吃透教材,对课文内容熟记于心。然后再根据需要,查阅大量与课文相关的课外历史资料,筛选出学生最感兴趣的材料,精心准备了红军前四次反“围剿”时有趣的故事和遵义会议后几次重要的战事以及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精彩内容,事实表明,这样的补充是必要的,学生非常喜欢这些内容,课堂上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气氛活跃而秩序井然。互不相让又各自尊重对方的观点,大家在轻松愉悦中上完这堂课。而且通过补充红军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有趣故事,同学们对第五次反“围剿”的内容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知识要点也记得更牢固。
二、教法要有情趣
孔子说:“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知者。”要让学生保持“乐知者”的角色,教法必须创新,灵活且有情趣。
1、导言要精彩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言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十分重要的环节。或新颖别致,或诙谐幽默,或富有哲理的导言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在上课之始就被吸引,始终以浓厚的兴趣上好该节课。比如:在上八年级上册16课《全民族的抗战》这一课时,我的导言就是这样的:
(多媒体教室:大屏幕放映抗日影片《台儿庄战役》把画面定格在台儿庄冒着浓烟躺满烈士遗体的城墙上,同时播放《松花江上》背景音乐,)一曲《松花江上》,唱尽了东北人民的血和泪,九一八、九一八,日军开始侵华,侵略者铁蹄踏过之处,山河破碎,被烧毁的村庄,被炸毁的城市,被抢走的资源,被杀害的无辜百姓、被俘军人,南京大屠杀中的血腥一页,构成了当年中国大地上一幕幕惨烈的画面,但中华民族是不肯屈服的,也是不可战胜的。你看,东北抗联站起来了,二十九军站起来了,佟麟阁、赵登禹虽然倒下去了,但千千万万个中华儿女却站起来了,用他们的血和肉筑成新的长城,奏响了民族抗争、夺取胜利的新篇章。一曲凄怆的《松花江上》再加上这段激昂深沉的导言,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神情肃然,注意力被牢牢地抓注。由此顺势导入新课。
2、授课要新奇
(1)讲课故事化
用讲故事的方法代替死板僵化的填压式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将课文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故事中,这样,既能引学生入胜,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记忆更形象、更深刻。这就要求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驾驭能力、授课艺术水平不断的提高。
(2)形式个性化
在教学形式上我们不妨进行一些个性化的教学改革,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问题时,可在课中课外相互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角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质疑能力,古人云:“疑乃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时大胆质疑,能针对问题阐述自己独特的见解,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启发他们对问题深入思考。从而使学生既深刻领会和掌握历史知识,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八年级上册第16课《全民族的抗战》,本文内容是讲述中国抗日战争以及抗战的胜利。抗战胜利本是国共两党团结合作的结果。可课文里只字未提国民党军队,只提中国军队。有许多学生就大胆提出许多问题。我就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同学们立即来了兴趣,各抒已见,提出了各自的疑问:
①书中为什么不提国民党,只提共产党?
②八年抗战中,国民党军和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谁起的作用大?
③我们在电影或电视上经常看到国民党军队跟共产党军队打战时,国民党军队总是不堪一击?
④事实是这样吗?为什么国民党军队在《台儿庄》战役中这么英勇?
⑤八年抗日战争中国损失有多大,死了多少同胞?
⑥有人说,抗日战争的胜利其实是美国的胜利,因为是美国的两颗原子弹才促使日本投降,这正不正确?
⑦蒋介石是个好人还是坏人?
同学们提出许多问题,但不必要一一解答,可有选择性地让他们讨论解决,或布置课外作业让他们上网查询或查阅其它资料自行解决,然后让他们把得出的结果公布在学习栏里,供大家参考。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不角度提出问题,多方面去探究问题,阐述独到的见解。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为他们今后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创设愉悦轻松的课堂气氛,寓教于乐,教师教得投入,学生学得愉悦,两全其美,可以一试。
【关键词】 历史;课堂;情趣;教学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这种要求“我”学而不是“我”要学的教学方式压抑着学生的个性,影响学生的思维。因此,我们不得不考虑从教学思维、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进行全方位的转变。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话题,我进行了一些尝试,重在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愉悦式教学尝试。
一、备课要有情趣
由于现在的历史教材内容较为简略,有些内容或被删除或是蜻蜓点水似的一笔带过。如《红军长征》这一课,大部分学生看过课文后,觉得只有红军失利的第五次反“围剿”,却没有前四次反“围剿”的内容;遵义会议后,恢复毛泽东在军事上的指挥权后,摆脱敌人围追堵截的几次重要的战事本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书中却写得非常简单,这让学生感到很没意思,兴趣全无。如果就照着书本内容上课,他们一定会感到兴味索然,上课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所以,在编写教案时,必须吃透教材,对课文内容熟记于心。然后再根据需要,查阅大量与课文相关的课外历史资料,筛选出学生最感兴趣的材料,精心准备了红军前四次反“围剿”时有趣的故事和遵义会议后几次重要的战事以及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精彩内容,事实表明,这样的补充是必要的,学生非常喜欢这些内容,课堂上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气氛活跃而秩序井然。互不相让又各自尊重对方的观点,大家在轻松愉悦中上完这堂课。而且通过补充红军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有趣故事,同学们对第五次反“围剿”的内容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知识要点也记得更牢固。
二、教法要有情趣
孔子说:“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知者。”要让学生保持“乐知者”的角色,教法必须创新,灵活且有情趣。
1、导言要精彩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言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十分重要的环节。或新颖别致,或诙谐幽默,或富有哲理的导言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在上课之始就被吸引,始终以浓厚的兴趣上好该节课。比如:在上八年级上册16课《全民族的抗战》这一课时,我的导言就是这样的:
(多媒体教室:大屏幕放映抗日影片《台儿庄战役》把画面定格在台儿庄冒着浓烟躺满烈士遗体的城墙上,同时播放《松花江上》背景音乐,)一曲《松花江上》,唱尽了东北人民的血和泪,九一八、九一八,日军开始侵华,侵略者铁蹄踏过之处,山河破碎,被烧毁的村庄,被炸毁的城市,被抢走的资源,被杀害的无辜百姓、被俘军人,南京大屠杀中的血腥一页,构成了当年中国大地上一幕幕惨烈的画面,但中华民族是不肯屈服的,也是不可战胜的。你看,东北抗联站起来了,二十九军站起来了,佟麟阁、赵登禹虽然倒下去了,但千千万万个中华儿女却站起来了,用他们的血和肉筑成新的长城,奏响了民族抗争、夺取胜利的新篇章。一曲凄怆的《松花江上》再加上这段激昂深沉的导言,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神情肃然,注意力被牢牢地抓注。由此顺势导入新课。
2、授课要新奇
(1)讲课故事化
用讲故事的方法代替死板僵化的填压式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将课文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故事中,这样,既能引学生入胜,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记忆更形象、更深刻。这就要求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驾驭能力、授课艺术水平不断的提高。
(2)形式个性化
在教学形式上我们不妨进行一些个性化的教学改革,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问题时,可在课中课外相互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角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质疑能力,古人云:“疑乃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时大胆质疑,能针对问题阐述自己独特的见解,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启发他们对问题深入思考。从而使学生既深刻领会和掌握历史知识,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八年级上册第16课《全民族的抗战》,本文内容是讲述中国抗日战争以及抗战的胜利。抗战胜利本是国共两党团结合作的结果。可课文里只字未提国民党军队,只提中国军队。有许多学生就大胆提出许多问题。我就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同学们立即来了兴趣,各抒已见,提出了各自的疑问:
①书中为什么不提国民党,只提共产党?
②八年抗战中,国民党军和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谁起的作用大?
③我们在电影或电视上经常看到国民党军队跟共产党军队打战时,国民党军队总是不堪一击?
④事实是这样吗?为什么国民党军队在《台儿庄》战役中这么英勇?
⑤八年抗日战争中国损失有多大,死了多少同胞?
⑥有人说,抗日战争的胜利其实是美国的胜利,因为是美国的两颗原子弹才促使日本投降,这正不正确?
⑦蒋介石是个好人还是坏人?
同学们提出许多问题,但不必要一一解答,可有选择性地让他们讨论解决,或布置课外作业让他们上网查询或查阅其它资料自行解决,然后让他们把得出的结果公布在学习栏里,供大家参考。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不角度提出问题,多方面去探究问题,阐述独到的见解。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为他们今后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创设愉悦轻松的课堂气氛,寓教于乐,教师教得投入,学生学得愉悦,两全其美,可以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