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 更好的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

【作者】 刘吉星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金泰丝路花城学校



【正文】  【摘 要】 小学数学教科书的编写中提到:“教育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小学数学教科书的编写和日常数学教学都应当基于我们对人的天性的认识”所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清楚我们的任务并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应当是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获得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提高获得知识的能力的一种教育,对于小学数学课程而言,我们每节课都会确定教学的三维目标,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常常是以知识的灌输为目的,忽略了学生知识的获得过程。但是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而言,通过数学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及运用工具的能力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是整个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小学数学的教学教师更应该从学生的长远出发,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得过程,真正的实现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关键词】 小学数学;过程与方法;长远发展

  新课标一直在强调数学教学应该使数学活动有思考性,教科书呈现了大量用卡通、漫画、表格等形式的情景图,这些丰富的图画和情境,结合启发性的问题,就是为了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只是为了会做题的教学方式,直达目的的灌输式教学,阻止了学生本应自主、活泼的思考能力。所有的教学只为知识目标一点进行,但是这样高强度、高密度的训练才掌握的定义、定理、公式、算法学生遗忘很快,也很难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只有当学生经历了知识的探索,发现这些知识形成的过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体会才可能长久的存在。那么如何更好的实现过程和方法目标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钻研教材,更好的创造启发性新课导入
  要想把“过程与方法”实实在在的纳入课堂之中,就应在课堂一开始埋下伏笔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这是教师在钻研教材后才能达到的,教师要熟悉整篇教材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哪些教学过程可以引导学生达到这些能力的提高?如何将过程与方法的感受和培养潜移默化的安排在整节课堂中?这都是教师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需要提前考虑的,在明白整节课的重点以及渗透方法之后,我们就能在新课开始摒弃灌输式的讲解而换成启发性的引导,具体的做法可以尝试以下几点:
  1、找准知识的联系点“复习导入”
  复习导入是很多老师都常用的方法,但是老师们的重点大都只放在了“复习”之上,仅仅是对上一节的内容进行回顾,然后就进入新课程的学习,之间的关联并不大。但是,很多老师都在教参中看到,我们要教给学生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常常会提到:“学会知识的类推、知识的迁移、方法的迁移”等等。这些方法与技能的培养其实就是在找准知识联系,复习的时候让学生获得的。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的时候,确定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在这节课的开始,除了复习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小数的意义之后,我还问了学生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整数的加减要相同数位对其呢?我们当时是如何得到这个结论的?”学生很快进行了回顾,有的提到了借助计数器了解,有的提到了元、角、分举例。然后我紧接着问道:“那你知道小数的加减法应该怎么计算吗?你能证明你的想法的准确性吗?”这样的复习导入,看似回顾旧知识,实则回顾的是知识获得的方法,既对整个的过程进行了讲解,又为这节课的知识的探索打下了基础,更让学生体会到了,知识的获得是有相通点的,获得知识的方法更是相通的。最后整个的方法的总结也是学生自己体会后概括的,真正的实现了目标中的“经历探索”。
  2、情境导入带进贯穿整课的思考
  除了复习,教师们最常用的就是借助课本的主题图进行情境导入,但是情境的导入,并不只是为了当节课知识的引入,利用好主题图中的问题,才能更好的在课堂的开始埋下整节课的伏笔。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猴子的烦恼》(被除数中有0)这一课,确定的“方法与过程”目标是: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方法。课本的主题图是:三只猴子分桃子,先6个桃子分给3只猴子,再3个桃子分,最后0个桃子分。课本中的提示是由主题图得到:“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得0”但是,我在上这节课的时候,除了按照课本的得到了结论之后,还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0在一个多位数中,也是只要看到0就直接商0吗?”学生很快的进行猜测,对于不同的猜测,我引导学生:我们一会在计算的时候大家注意观察0的位置和你计算的方式。接下来,在整个的计算学习过程中,学生都特别留意0的位置和商的关系,也很快的分类进行了总结。这样借助主题图除了引入课程,还为整节课学生的探索提供了目标,在课程的一开始就引导学生确定观察和分析的重点和方法。为“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打好了基础。
  3、调查导入安排好预设
  在整个的小学数学中,很多时候会涉及到数据的调查,例如“生活中的大数,统计与概率”等等,这样的课程大多在设置“过程与方法”目标时,都会提到,通过数据的收集过程,理解数据的含义。所以,老师就可以把实际的调查安排为前一天的实践性作业,在课堂中汇报的方法来实现这一目标。
  二、鼓励学生动手操作,给学生尝试的机会
  过程与方法的体会和探索,只靠老师的讲解和说明是不可能实现的,老师们应把课堂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动手和尝试的机会,学生只有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才能通过这样的方法,掌握我们需要教给他的技能。
  例如,小学数学中的“测量”,从低段开始,除了认识测量的工具,再主要就是测量的单位,这也是很多老师常常犯愁的学生易错点,除了这些知识的掌握,“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我们也应多关注:“经历测量的过程,感受单位的大小.”其实,单位填写的选择,和单位转换的出错,主要在于学生对“量”的感受不够,掂一掂、摸一摸、量一量这些都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体验过程,对于学生来说,这里有很大的讨论、活动和探索的空间,只有学生真正的体会过才能在“过程与方法”的基础上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多样化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论上,所有的教师都知道学生是不同的个体,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常常是盼望着都是“标准答案”,我们也常常教给学生自己认为的最简单的方法,总结出需要学生直接应用的结论。但是,每个学生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方向并不是一致的,这样的统一化教学就更容易形成两级分化的教学效果,而且,忽略学生的体验,没有经历“知识的过程与方法”的体会,这样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短暂的,容易遗忘的,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提倡多样化的解题的策略,让不同的学生经历不同的探索过程,并进行分享,只有让每位学生在自己的思路里进行了思考和探索,才能实现知识的长久性。
  总之,数学的教学目标是多元的,并不只有知识和技能目标中的掌握知识和解题那么简单,面对一道数学题目,学生能否调用相关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可以反映出学生相关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而这些技能的获得,都是学生在知识的获得中,通过自己的感受来长远得到的,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也只有更多的关注“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才能更好的使数学真正的实现人人参与,人人提升的数学。
  参考文献:
  [1]周军.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P11
  [2]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余文森,刘冬岩.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