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在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作者】 华旦才让
【机构】 青海省玉树州曲麻莱县第一民族完全小学
【正文】 【摘 要】 我认为,在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包括:1.让学生敢想,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2.让学生敢问,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关键;3.让学生善问,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升华。
【关键词】 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学生要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二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那么,在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问题意识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小孩子的天性是爱问问题,他们有着探索周围世界的欲望。刚跨入小学时的小学生也往往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为什么随着年龄及年级的增长,学生对问问题的欲望在减弱呢?是因为学生对周围世界已经无所不知?还是因为其已经厌倦提出问题。
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1、学生提出简单的问题,怕被同学,甚至任课教师嘲笑。
2、现在的课堂教学,部分教师为了所谓的“高效”,眼里只有课时目标,一心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让学生提出问题觉得耽搁时间,漠视了学生情感体验,哪怕是来自学生心底的疑问。
3、教师对学生质疑环节流于形式,草率行事,把它当作课堂点缀,真正充当课堂问题的主角的往往是教师提出的问题。
4、部分教师对课程标准研读不够,引导失度,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要求“一视同仁”,反复要求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有意义。造成学生惧怕提出问题,甚至惧怕该科目学习。
二、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1、让学生敢想,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
问题意识这颗种子能否萌芽(也就是学生能否敢想),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在学生的思想深处,特别是中低年级学生对老师既敬又畏,教师永远是正确的,对书本质疑、向老师发问,便是对老师的不敬。有些则是因为受老师驾驭课堂教学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影响,对于学生提出的奇异问题敷衍了事,随意搪塞,甚至训斥压制。导致大部分学生能学不能问,会学不会问,只学不问。
相反,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动学生立异标新,不讥讽、不嘲弄,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分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教学中,教师应先肯定学生的敢想意识,再引导学生选择有探索意义的问题,学生的思维空间一定会得到更好的开发,课堂会更加活跃,更加充满求知创新的生命火花。一位老师在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时,先让学生读课题质疑,学生自然提出: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了什么故事?接下来,教师有条不紊地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再让学生质疑,学生的质疑之门被慢慢开启: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小村庄的毁灭和村民们的行为有什么关系?……,学生们找出问题,再读课文,学生兴致盎然,在和文本的碰撞中解决了问题。课后,教师反思总结:原来有价值的问题是学生在不断问问题,不断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出来的。
2、让学生敢问,培养问题意识的关键
课堂上,学生有了敢想意识,是否一定敢问呢?长期以来,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潜能,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以至压抑儿童好问的天性,致使学生产生了各种心理障碍,在课堂上无法形成提问的氛围。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大胆提出问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由于受自身认知水平等因素的局限,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那么有深度、有价值、有意义。而教学中,教师常常会组织学生质疑问难,希望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来导入教学。可是,大部分学生往往都是只提些字词方面的问题,而句子的含义,以及对文章的理解和延伸拓展等有深意的问题,则难得一遇。老师为了抓紧时间达到教学目标,常常对于学生自主提出的一些简单、肤浅的问题,没有耐心倾听,表现出一种漠然和无奈,甚至训斥。学生看到老师满脸不悦的神情,有谁还敢再问呢?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没有了,代而取之的又是问答式教学,这是与新课标倡导的教学方式相违背的。所以,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启迪学生正确思维导向,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保护好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
当学生提不出问题时,“再想一想”“我相信有同学能提出问题”这样的语言是催化剂。
(2)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用平和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特别是不挖苦、不讽刺学困生,给他们更多的表扬,为他们搭建更好展示自我的平台,用微笑、注视、点头、肯定手势以及关怀性接触等方式进行鼓励。用无声的语言去感染、消除学生的紧张、担心、害羞、焦虑等许多心理障碍,营造出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活动过程,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
(3)培养学生挑战权威的精神。教学中,允许和支持学生不迷信书本、老师等权威的话,敢于质疑,培养学生具有挑战权威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呵护,一定会扬起学生更多的自信去留意生活,大胆思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让学生善问,培养问题意识的升华
课堂教学是有目标的,不可能海阔天空地乱扯。这需要我们老师引导学生善问,要求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善问呢?我们认为应遵循这一原则:“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平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发问,即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探求答案,经过自己的一番思考仍然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适时点拨、引导,教给方法,实现“从扶到放”的飞跃,逐渐使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通过积极有效的探索,各抒己见,在思维的碰撞中极大地增强了求异、创造能力。
总之,教师把提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指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经过“敢想——敢问——善问”这一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学生的问题意识会真正得到培养,创新能力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关键词】 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学生要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二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那么,在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问题意识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小孩子的天性是爱问问题,他们有着探索周围世界的欲望。刚跨入小学时的小学生也往往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为什么随着年龄及年级的增长,学生对问问题的欲望在减弱呢?是因为学生对周围世界已经无所不知?还是因为其已经厌倦提出问题。
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1、学生提出简单的问题,怕被同学,甚至任课教师嘲笑。
2、现在的课堂教学,部分教师为了所谓的“高效”,眼里只有课时目标,一心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让学生提出问题觉得耽搁时间,漠视了学生情感体验,哪怕是来自学生心底的疑问。
3、教师对学生质疑环节流于形式,草率行事,把它当作课堂点缀,真正充当课堂问题的主角的往往是教师提出的问题。
4、部分教师对课程标准研读不够,引导失度,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要求“一视同仁”,反复要求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有意义。造成学生惧怕提出问题,甚至惧怕该科目学习。
二、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1、让学生敢想,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
问题意识这颗种子能否萌芽(也就是学生能否敢想),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在学生的思想深处,特别是中低年级学生对老师既敬又畏,教师永远是正确的,对书本质疑、向老师发问,便是对老师的不敬。有些则是因为受老师驾驭课堂教学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影响,对于学生提出的奇异问题敷衍了事,随意搪塞,甚至训斥压制。导致大部分学生能学不能问,会学不会问,只学不问。
相反,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动学生立异标新,不讥讽、不嘲弄,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分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教学中,教师应先肯定学生的敢想意识,再引导学生选择有探索意义的问题,学生的思维空间一定会得到更好的开发,课堂会更加活跃,更加充满求知创新的生命火花。一位老师在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时,先让学生读课题质疑,学生自然提出: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了什么故事?接下来,教师有条不紊地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再让学生质疑,学生的质疑之门被慢慢开启: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小村庄的毁灭和村民们的行为有什么关系?……,学生们找出问题,再读课文,学生兴致盎然,在和文本的碰撞中解决了问题。课后,教师反思总结:原来有价值的问题是学生在不断问问题,不断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出来的。
2、让学生敢问,培养问题意识的关键
课堂上,学生有了敢想意识,是否一定敢问呢?长期以来,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潜能,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以至压抑儿童好问的天性,致使学生产生了各种心理障碍,在课堂上无法形成提问的氛围。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大胆提出问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由于受自身认知水平等因素的局限,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那么有深度、有价值、有意义。而教学中,教师常常会组织学生质疑问难,希望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来导入教学。可是,大部分学生往往都是只提些字词方面的问题,而句子的含义,以及对文章的理解和延伸拓展等有深意的问题,则难得一遇。老师为了抓紧时间达到教学目标,常常对于学生自主提出的一些简单、肤浅的问题,没有耐心倾听,表现出一种漠然和无奈,甚至训斥。学生看到老师满脸不悦的神情,有谁还敢再问呢?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没有了,代而取之的又是问答式教学,这是与新课标倡导的教学方式相违背的。所以,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启迪学生正确思维导向,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保护好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
当学生提不出问题时,“再想一想”“我相信有同学能提出问题”这样的语言是催化剂。
(2)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用平和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特别是不挖苦、不讽刺学困生,给他们更多的表扬,为他们搭建更好展示自我的平台,用微笑、注视、点头、肯定手势以及关怀性接触等方式进行鼓励。用无声的语言去感染、消除学生的紧张、担心、害羞、焦虑等许多心理障碍,营造出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活动过程,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
(3)培养学生挑战权威的精神。教学中,允许和支持学生不迷信书本、老师等权威的话,敢于质疑,培养学生具有挑战权威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呵护,一定会扬起学生更多的自信去留意生活,大胆思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让学生善问,培养问题意识的升华
课堂教学是有目标的,不可能海阔天空地乱扯。这需要我们老师引导学生善问,要求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善问呢?我们认为应遵循这一原则:“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平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发问,即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探求答案,经过自己的一番思考仍然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适时点拨、引导,教给方法,实现“从扶到放”的飞跃,逐渐使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通过积极有效的探索,各抒己见,在思维的碰撞中极大地增强了求异、创造能力。
总之,教师把提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指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经过“敢想——敢问——善问”这一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学生的问题意识会真正得到培养,创新能力会得到更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