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感受诗歌的美 ——加强小学语文诗歌课堂艺术教学
【作者】 蒲 珍
【机构】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幸福小学
【正文】 【摘 要】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是艺术中的艺术,充满神奇的美的力量。它承载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源泉,是连接中华民族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小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深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语文新课标对学生背诵优秀诗歌数量、篇目都做出了要求,显示了新课标对诗歌教学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课堂艺术
诗歌是小学语文教材中极富语言魅力的教学内容,它包含着丰富的语言感情和人文精神与情怀,能够陶冶学生们的精神情操。但是,在现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对诗歌教学不重视,其所占课时极少,导致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只是为了达成学习要求而机械、反复背诵诗歌,缺乏赏析与品味环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准确认识诗歌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积极进行诗歌教学改革,提高小学生的诗歌学习能力,提升其诗歌素养。
一、创设情境,领会诗歌意境
诗歌的艺术美体现在它的画面意境美上。诗歌中的意境美,是诗人刻意追求的创造性艺术,古人云:“有境界自成格。”就是对诗歌意境创造的高度概括。学生在学习诗歌的时候,往往面对诗歌中离散的内容而困惑,难以把握诗歌词语的含义,不善于进行积极想象。因此,在读的同时,需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在语言符号的感染下,经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还原诗歌描绘的形象画面,构成动人心弦的艺术世界,从而由表及里,领会诗歌特有的意境,促进理解的深化。比如我在教学《水乡歌》一课中,给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多媒体画面,学生情趣盎然的吟诵,都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其获得了切实的审美体验。“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进入了诗的“境”,诗歌中的文字活了起来,学生的眼前浮现出空灵高远的意境,内心逐渐与诗人相通相融,诗歌学习才真正成为学生心灵的吟唱。
二、详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每一首诗歌都是诗人在特定时期、一定情境中为表达某种特定情怀与思想而创作出来的。而当下我们的情感思想、生活方式和生活在古代的诗人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再加上小学生年龄尚小、理解力有限,因此要想让小学生精准而全面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及意境就有很大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引导学生搜集与本诗歌有关的资料,尽可能帮助学生“还原”诗歌创作时的时代背景、作者当时的处境、作者的性格特点及兴趣爱好等,从而使得学生尽可能站在作者的位置理解诗歌内容,进而较为深刻地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比如,在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对学生来讲单单通过诗歌的字面意思来解读与理解诗文内容与思想情感,很难有深刻而准确的理解。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并帮助学生搜集尽可能多的创作背景资料,本诗歌是作者杨万里在自己的下属兼好友林子方调任后创作而来的。林子方本来是皇帝秘书,后要到福州任职,其本人认为是喜事非常开心,而杨万里却认为这并不是很好的事,劝其不要去。
三、丰满形象,体悟诗歌主题
诗歌具有形象性和跳跃性,诗人要在短小的篇幅中表现丰富内容,往往是点到为止,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除了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还原诗歌的场景外,还必须适时地点拨和适度地拓展,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将诗歌形象读“丰满”,体会诗歌的内蕴,寻求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韵味。《水乡歌》是一首文字浅显、意境优美的诗歌。在读到诗末“千首曲,万首歌,装满一箩又一箩,唱咱水乡新生活”时,学生往往会提出“歌怎么会用箩装呢”的问题。确实,诗歌中虚写的内容是低年级儿童的学习难点,而在课堂上,这一难点得以巧妙解决。学完第二小节,我引导学生想象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还看见了什么,然后练习用像诗人那样的句式把看到的说出来,在充分感受江南水乡秀丽的风光、丰富的物产后,学生入情入境,个个成了勤劳幸福的“小渔民”,都争相表达自己的箩里装满了鱼虾、菱藕……在学生畅所欲言之时,老师就势点拨:你们的箩里还装了什么?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有的说装满了丰收,有的说装满了笑容,还有的说装满了歌声……学生亲历了由实到虚的创作过程,自然地突破了诗歌跳跃的节奏和虚实结合的写法所带来的阅读上的困难,对诗歌的主题就有了更深入、真切的体悟。
四、唤起想象,体会诗歌情感
古诗教学中,我时刻注意把握教材,精心设计并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想象力,并抓好说话训练,以此表达自己的情感。课堂上,通过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即兴发挥能力。如在教完《春晓》进行小结后,我这样引导学生:“诗人看到春天景色如此美丽,便写下了这么一首描绘春天美景的佳句,同学们也根据这美丽的景色说上几句话吧。”边说边给学生出示一幅幅风景优美的春天景色,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诗歌的情感氛围中。诗容聚了一个民族语言的博大精深,以最精练的形式融现实与理想、时间与空间、感性与理想、情趣与教育于一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我们引导学生读诗,应着力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刻苦锤炼、精心推敲的字、句,解开诗人的心灵密码,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水乡歌》一诗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并交流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的,学生从“千”“万”“一个连一个”“处处”“片片”“满”“一箩又一箩”等词语中,读出水乡的水多、船多、歌多,更从“荡清波”的“荡”字读出碧波荡漾的无尽余韵,从“飘满湖面飘满河”的“飘”字读出船只往返的轻盈愉悦。“涵咏得深,体味得切,才有得益”,揣摩、品味关键字词的良好习惯从低年级就开始注重培养,必将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体悟到诗歌之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总之,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樊发稼说:“毫不夸张地说,一首契合童心的好诗可以为一个人的一生抹上色彩,烙上一个印记,带来一种节奏。”通过儿童诗歌教学,学生的词汇更加丰富,表达更加生动,在诗歌阅读过程中能够启迪学生智慧,触发他们的思维灵感,碰撞出睿智的火花。
参考文献:
[1]杨淑玲.探究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之美[J].新课程导学,2003.
[2]林颖.小学语文儿童诗歌教学研究与探索[J].科普童话,2002.
[3]李鸿燕.小学语文中诗歌教学浅析[J].知音励志,2002.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课堂艺术
诗歌是小学语文教材中极富语言魅力的教学内容,它包含着丰富的语言感情和人文精神与情怀,能够陶冶学生们的精神情操。但是,在现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对诗歌教学不重视,其所占课时极少,导致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只是为了达成学习要求而机械、反复背诵诗歌,缺乏赏析与品味环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准确认识诗歌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积极进行诗歌教学改革,提高小学生的诗歌学习能力,提升其诗歌素养。
一、创设情境,领会诗歌意境
诗歌的艺术美体现在它的画面意境美上。诗歌中的意境美,是诗人刻意追求的创造性艺术,古人云:“有境界自成格。”就是对诗歌意境创造的高度概括。学生在学习诗歌的时候,往往面对诗歌中离散的内容而困惑,难以把握诗歌词语的含义,不善于进行积极想象。因此,在读的同时,需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在语言符号的感染下,经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还原诗歌描绘的形象画面,构成动人心弦的艺术世界,从而由表及里,领会诗歌特有的意境,促进理解的深化。比如我在教学《水乡歌》一课中,给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多媒体画面,学生情趣盎然的吟诵,都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其获得了切实的审美体验。“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进入了诗的“境”,诗歌中的文字活了起来,学生的眼前浮现出空灵高远的意境,内心逐渐与诗人相通相融,诗歌学习才真正成为学生心灵的吟唱。
二、详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每一首诗歌都是诗人在特定时期、一定情境中为表达某种特定情怀与思想而创作出来的。而当下我们的情感思想、生活方式和生活在古代的诗人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再加上小学生年龄尚小、理解力有限,因此要想让小学生精准而全面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及意境就有很大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引导学生搜集与本诗歌有关的资料,尽可能帮助学生“还原”诗歌创作时的时代背景、作者当时的处境、作者的性格特点及兴趣爱好等,从而使得学生尽可能站在作者的位置理解诗歌内容,进而较为深刻地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比如,在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对学生来讲单单通过诗歌的字面意思来解读与理解诗文内容与思想情感,很难有深刻而准确的理解。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并帮助学生搜集尽可能多的创作背景资料,本诗歌是作者杨万里在自己的下属兼好友林子方调任后创作而来的。林子方本来是皇帝秘书,后要到福州任职,其本人认为是喜事非常开心,而杨万里却认为这并不是很好的事,劝其不要去。
三、丰满形象,体悟诗歌主题
诗歌具有形象性和跳跃性,诗人要在短小的篇幅中表现丰富内容,往往是点到为止,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除了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还原诗歌的场景外,还必须适时地点拨和适度地拓展,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将诗歌形象读“丰满”,体会诗歌的内蕴,寻求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韵味。《水乡歌》是一首文字浅显、意境优美的诗歌。在读到诗末“千首曲,万首歌,装满一箩又一箩,唱咱水乡新生活”时,学生往往会提出“歌怎么会用箩装呢”的问题。确实,诗歌中虚写的内容是低年级儿童的学习难点,而在课堂上,这一难点得以巧妙解决。学完第二小节,我引导学生想象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还看见了什么,然后练习用像诗人那样的句式把看到的说出来,在充分感受江南水乡秀丽的风光、丰富的物产后,学生入情入境,个个成了勤劳幸福的“小渔民”,都争相表达自己的箩里装满了鱼虾、菱藕……在学生畅所欲言之时,老师就势点拨:你们的箩里还装了什么?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有的说装满了丰收,有的说装满了笑容,还有的说装满了歌声……学生亲历了由实到虚的创作过程,自然地突破了诗歌跳跃的节奏和虚实结合的写法所带来的阅读上的困难,对诗歌的主题就有了更深入、真切的体悟。
四、唤起想象,体会诗歌情感
古诗教学中,我时刻注意把握教材,精心设计并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想象力,并抓好说话训练,以此表达自己的情感。课堂上,通过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即兴发挥能力。如在教完《春晓》进行小结后,我这样引导学生:“诗人看到春天景色如此美丽,便写下了这么一首描绘春天美景的佳句,同学们也根据这美丽的景色说上几句话吧。”边说边给学生出示一幅幅风景优美的春天景色,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诗歌的情感氛围中。诗容聚了一个民族语言的博大精深,以最精练的形式融现实与理想、时间与空间、感性与理想、情趣与教育于一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我们引导学生读诗,应着力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刻苦锤炼、精心推敲的字、句,解开诗人的心灵密码,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水乡歌》一诗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并交流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的,学生从“千”“万”“一个连一个”“处处”“片片”“满”“一箩又一箩”等词语中,读出水乡的水多、船多、歌多,更从“荡清波”的“荡”字读出碧波荡漾的无尽余韵,从“飘满湖面飘满河”的“飘”字读出船只往返的轻盈愉悦。“涵咏得深,体味得切,才有得益”,揣摩、品味关键字词的良好习惯从低年级就开始注重培养,必将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体悟到诗歌之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总之,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樊发稼说:“毫不夸张地说,一首契合童心的好诗可以为一个人的一生抹上色彩,烙上一个印记,带来一种节奏。”通过儿童诗歌教学,学生的词汇更加丰富,表达更加生动,在诗歌阅读过程中能够启迪学生智慧,触发他们的思维灵感,碰撞出睿智的火花。
参考文献:
[1]杨淑玲.探究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之美[J].新课程导学,2003.
[2]林颖.小学语文儿童诗歌教学研究与探索[J].科普童话,2002.
[3]李鸿燕.小学语文中诗歌教学浅析[J].知音励志,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