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纠正认知偏差 精心辅导学生

【作者】 严斐灵

【机构】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乐海小学



【正文】  【摘 要】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纠正学生的认知偏差,必须走进学生心理,才能有效地、巧妙地进行纠正,并针对性地转化。同时要用平等、关爱的态度去呵护学生,让他们体会到温暖,感受到教师的真爱。
  【关键词】 心理健康;认知偏差;巧妙纠正;关爱态度

  所谓认知偏差,是指人们根据一定表现的现象或虚假的信息而对他人作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教师对于学生的认知,往往受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及环境因素的制约,产生不正确或偏差的判断。既然有偏差,我们就要认真矫正、辅导,转化学生认知心理的偏差,使之“步入正轨”。
  一、避免不良影响 巧妙纠正偏差
  (一)避免先入为主的影响
  先入为主的影响,就是老师最初得到的信息对印象的形成所具有的作用,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影响作用。新学年开始,老师对新接的班级学生都有一种根据刚接触后得到的信息而产生的印象,这种印象往往被称为“第一印象”。以先入为主的观念控制着人的记忆以及对外在事物的解释,影响着人对新事物的接受。事实上首因效应作为第一印象并非是正确的,而它却往往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今后双方交流的过程与互相评价。有些老师就是根据与学生初次接触时所获得的点滴信息和初步的感性材料来做出推断的。例如,老师初次和学生见面,看到某个学生不听话、敢顶嘴,便认为这个学生调皮、表现不好;相反,看到某个学生听话、顺从,便认为这一定是一个样样好的学生。
  实践证明,如果老师受到先入为主效应的影响,就会在班级工作中出现自以为是、公式化、简单化的倾向,对学生不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而凭印象下“结论”,做出片面、偏颇甚至错误的评价。这种认知偏差在价值取向上是以肯定和否定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体现的,所以这种偏差的不良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它不仅会造成班级工作的失误,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有时还会助长学生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心理。教师应避免这种影响,全面了解学生,巧妙纠正偏差。
  (二)避免夸大效应的影响
  老师从学生的某一突出特征或已有印象出发,形成了一个整体印象,这个整体印象影响了对学生具体特征的正确判断。这是一种“放大”效应,把对事物某些特征的认识扩大到对其他特征的认识上。在教育教学中,原先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就容易被认为是有发展前途的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有问题的所谓“问题学生”就被认为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学生。
  夸大效应这种“以点盖面”的直觉偏差是常有的,因此,老师的评价必须客观、公正。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保持客观看待人和事,面向全体学生,实事求是,避免夸大效应的影响。
  (三)避免印象效应的影响
  有的老师凭过去经验、有限的信息,对某一类事物得出一种比较固定的、概括笼统的看法。强调对象同一性的同时,忽略了对象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例如,一些老师总是认为在学习上女生一定不如男生,来自农村的学生一定不如来自城市的学生,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思想品德也一定优秀,行为习惯差的学生思想品德也一定差等。这种简单化的认识,很容易产生直觉偏差。从认识论上看,它属于经验主义;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它属于一种 “成见”,严重影响着对学生公正、客观的评价。
  虽然,人的优势智能不同,但教师要立足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要道听途说或只看表面现象,才不会导致之间产生误解和隔阂,进而影响教育效果。
  二、根据认知特点,针对性进行转化
  小学生认知活动的特点是:知觉的有意识性、目的性发展;意义识记逐渐发展,但机械记忆仍是主要的;思维水平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水平过渡,但形象思维仍占优势。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容易分心;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有意注意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而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针对这些特点,老师教学时要贯彻直观性、启发式、因材施教等原则。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只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抓住学生的心,引起他们的学习注意力。
  对学生的辅导要因人而异。辅导个案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校适应障碍和学校恐怖症、焦虑引发的行为异常、人际交往障碍、怪异癖好、撒谎、偷窃行为、情绪低落等。所以,在辅导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心理咨询原则,按照正规的心理辅导的方式进行,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积极向上的、自我肯定的、无限的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潜力,以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矫正自身的偏差行为。也可运用参与性谈话、自我训练、行为训练及放松游戏等,并在情感上建立良好的、愉悦关系,确保平静的心理。
  三、坚持平等 关爱的态度辅导
  不管一对一辅导,还是团体辅导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把每一个有偏差行为的学生看作是无辜的孩子,平等地对待他们,尊重他们、理解他们。要认识到他们是孩子,一个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孩子。
  辅导有偏差行为学生,就要有别于其他正常学生。这样就给这些偏差对象打开了一扇温暖、阳光的希望大门。用爱心的力量为孩子打开心锁。例如,我班有一位学生叫小艳,父亲车祸身亡;母亲靠捡垃圾来维持家里生活。所以,她的衣着穿的比别人差、食宿比别人简单,更不用说买玩具、买零食。面对这种对象,老师就要给予更多关心、帮助、鼓励,更要教育同学们伸出友谊之手,与之交好朋友、好伙伴。同时,老师又经常和她谈心,发现闪光点表扬,增强她的信心。结果,这位同学转变很大,学习也跟着上来了,与老师、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快乐地生活着。
  总之,要转化学生认知心理偏差,必须运用心理学理论、遵循心理学规律,并根据个体特点,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地进行适应的、有针对性的辅导,方可给予学生良好的健康的认知心理!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
  [2] 谭平,彭豪祥.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偏差及其解决对策.教学与管理,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