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开展小学生思政教育
【作者】 夏海莲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北大街小学
【正文】 【摘 要】 总书记在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但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总书记还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关键词】 新时代;小学生;思政教育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德主要通过思政课程教育教学的引导来体现;树人则主要通过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来体现。思政课程无疑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办好思政课,办好思政教育,是新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小学思政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基石,是打好人生底色的关键时期,教师肩负着重要的育人职责。
(一)让每位教师成为思政教育的主体。学校开展思政教育,要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师的育人功能,做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学生思想修养相统一,灵活随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校在管理中进一步强化每一位教师的主体责任,要从角色分配入手。如让全体教师全员参与班级管理,设立班级管理A\B\C三位教师管理的体系,实现对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的无缝对接和灵活转接。这样的管理模式,使每位教师成为学校教育管理的主人,更加有效地提升管理效能。
(二)挖掘每一位教师思政教育的优势。学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因学科不同,其对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也不同。一般来说,班主任老师和思政教师的作用往往大于其他学科教师。如何引导全员更好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呢?重视学科育人功能的发挥无疑是重要且必要的。例如语文教师发挥语言文字的育人功能,进一步挖掘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加大对古诗词及经典的研究力度,扩充语文教学资源;再如美术教师以美育教育为载体,开展“青铜器”手工制作、农民画教学等,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树立学生文化自信。
二、重视思政教育课程建设
(一)充分利用媒体资源育人。
现代生活离不开网络,越来越多的媒体资源成为学校教育资源库。学校教育适当选择一些优质资源,有利于充分发挥媒体资源优势,通过耳濡目染逐渐渗透爱国主义。如组织学生观看央视的“开学第一课”、清明节开展“网上祭英烈”、国庆节观看“阅兵典礼”、组织学生观看《我和我的祖国》等影片,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利用这些资源时,要注重把握即时性、儿童化、感染性三个原则,只有能够打动人,符合儿童特点,符合时代要求的资源才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育人。
校园文化中,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障、精神文化是目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气质的总和,是学校教育无形的名片。文化自信是学生产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石。因此,学校大力倡导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非常必要。学校既可以充分利用楼梯斜面打造如“24节气灯箱”这样的物质文化,以期让学生感受中华文明的精髓。也可以开发经典诵读课程,以课堂为载体,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历史的积淀给民族带来的辉煌;当然,还可以以班徽、班歌的设计为载体,把建设班级文化和思政教育结合起来,在班级文化构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气质。
(三)充分发挥活动育人功效。
人的心理、意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通过活动,人认识世界,形成个性品质;反之,活动本身又受人的心理、意识的调节。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期,基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顺势而为,发挥活动育人的优势,既能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又能够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育爱国主义情怀。如以社区活动为载体,开展小小志愿者服务活动,提高学生公民意识和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邀请人民解放军给孩子们佩戴红领巾,让孩子们入校就感受到浓浓的保家卫国感情;以红色教育基地为载体,开展“探寻红色之旅”的综合实践活动;以红歌比赛和歌谣创编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三、发挥评价在思政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皮亚杰认为,儿童需要从环境中获得经验,需要进行社会交往。社会交往、文化教育、语言同样会加速或阻碍儿童的认知发展,关键是在于给与儿童检验和讨论他们信仰和观念的机会。由此看来,学校环境以及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在这其中,教师的语言、行为、与学生交往的方式均能够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要善于采用多种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鼓励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意识,并进行正强化,使学生对正确的行为以及正确的价值观的认知更加清晰。
总而言之,思政教育是学生精神建设的首要任务,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应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核心,将无形的思政教育渗透到课程中、活动中、学校环境中。
参考文献:
[1]加强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 徐茂梅. 新长征. 2019(07)
[2]谈新时期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 赵尊. 才智. 2019(31)
[3]关于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 李红刚. 黑河学刊. 2018(04)
【关键词】 新时代;小学生;思政教育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德主要通过思政课程教育教学的引导来体现;树人则主要通过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来体现。思政课程无疑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办好思政课,办好思政教育,是新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小学思政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基石,是打好人生底色的关键时期,教师肩负着重要的育人职责。
(一)让每位教师成为思政教育的主体。学校开展思政教育,要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师的育人功能,做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学生思想修养相统一,灵活随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校在管理中进一步强化每一位教师的主体责任,要从角色分配入手。如让全体教师全员参与班级管理,设立班级管理A\B\C三位教师管理的体系,实现对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的无缝对接和灵活转接。这样的管理模式,使每位教师成为学校教育管理的主人,更加有效地提升管理效能。
(二)挖掘每一位教师思政教育的优势。学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因学科不同,其对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也不同。一般来说,班主任老师和思政教师的作用往往大于其他学科教师。如何引导全员更好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呢?重视学科育人功能的发挥无疑是重要且必要的。例如语文教师发挥语言文字的育人功能,进一步挖掘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加大对古诗词及经典的研究力度,扩充语文教学资源;再如美术教师以美育教育为载体,开展“青铜器”手工制作、农民画教学等,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树立学生文化自信。
二、重视思政教育课程建设
(一)充分利用媒体资源育人。
现代生活离不开网络,越来越多的媒体资源成为学校教育资源库。学校教育适当选择一些优质资源,有利于充分发挥媒体资源优势,通过耳濡目染逐渐渗透爱国主义。如组织学生观看央视的“开学第一课”、清明节开展“网上祭英烈”、国庆节观看“阅兵典礼”、组织学生观看《我和我的祖国》等影片,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利用这些资源时,要注重把握即时性、儿童化、感染性三个原则,只有能够打动人,符合儿童特点,符合时代要求的资源才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育人。
校园文化中,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障、精神文化是目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气质的总和,是学校教育无形的名片。文化自信是学生产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石。因此,学校大力倡导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非常必要。学校既可以充分利用楼梯斜面打造如“24节气灯箱”这样的物质文化,以期让学生感受中华文明的精髓。也可以开发经典诵读课程,以课堂为载体,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历史的积淀给民族带来的辉煌;当然,还可以以班徽、班歌的设计为载体,把建设班级文化和思政教育结合起来,在班级文化构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气质。
(三)充分发挥活动育人功效。
人的心理、意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通过活动,人认识世界,形成个性品质;反之,活动本身又受人的心理、意识的调节。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期,基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顺势而为,发挥活动育人的优势,既能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又能够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育爱国主义情怀。如以社区活动为载体,开展小小志愿者服务活动,提高学生公民意识和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邀请人民解放军给孩子们佩戴红领巾,让孩子们入校就感受到浓浓的保家卫国感情;以红色教育基地为载体,开展“探寻红色之旅”的综合实践活动;以红歌比赛和歌谣创编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三、发挥评价在思政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皮亚杰认为,儿童需要从环境中获得经验,需要进行社会交往。社会交往、文化教育、语言同样会加速或阻碍儿童的认知发展,关键是在于给与儿童检验和讨论他们信仰和观念的机会。由此看来,学校环境以及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在这其中,教师的语言、行为、与学生交往的方式均能够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要善于采用多种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鼓励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意识,并进行正强化,使学生对正确的行为以及正确的价值观的认知更加清晰。
总而言之,思政教育是学生精神建设的首要任务,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应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核心,将无形的思政教育渗透到课程中、活动中、学校环境中。
参考文献:
[1]加强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 徐茂梅. 新长征. 2019(07)
[2]谈新时期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 赵尊. 才智. 2019(31)
[3]关于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 李红刚. 黑河学刊.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