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复习有智慧 课堂绽纷呈

【作者】 施爱治

【机构】 福建省晋江市龙湖镇阳溪中心小学



【正文】  【摘 要】 数学教学如果能在复习课上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挑战,就能让复习课稳稳扎根课堂,就能真正实现“人人都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本文以此为题,从复习巧联系,策略善归纳、练习促提升三个方面,结合典型课例,展开论述,思路清晰,浓淡相宜。
  【关键词】 小学数学;复习课;巧联系;善归纳;促提升

  “平时教学是栽活一棵树,复习过程是育好一片森林。”可见复习课的重要性。它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沟通联系,还能让学生建立较为清晰的知识体系,从而进一步提升能力。纵观当前复习课堂,有些教师就题讲题,不知不觉就陷入滔滔不绝的套类型的“题海战术”中,可教师还是苦恼:为什么同样的题目讲了十遍八遍,不懂的还是不懂?学生对此教学模式,反应冷淡,反感;在课堂上“神游”的也大有人在,教师更是纷纷吐槽:“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复习效果差强人意,也与“深度学习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根本追求”相违背。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修改了和完善了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复习不是机械的叠加,复习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生对知识上升到一个层面,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学习。如果能在复习课上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挑战,就能让复习稳稳扎根课堂,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一、复习巧联系,温故亦知新
  深度学习“深”在系统结构中,虽然它表现为一个个的教学活动,但这些活动并不是孤立的、一个个的活动,存在于有结构的教学系统中,在复习中亦是如此。朱熹有云:须是温故方能知新,若不温故便要求知新,则新不可得而知,亦不可得而求矣。在复习过程中,只有温故,把所学的相关知识纵横联系,并巧妙进行关联比较,学生随着复习的深入,逐渐发现原来许多数学知识存着联系与区别,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运算律在小学计算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关系到以后小数、分数的简便计算。可是在所有的运算律学完,再根据算式的特点灵活运用,一部分学生显得没那么自如了,出现了不能简便计算的也强行变成想当然的简算;能简便计算的却不懂运用了。运算是一种能力,比“技能”更重要的是理解算理、寻求算法,基于以上理解,我们在“运算律”的整理复习时,可以这样做:先让学生概括用字母表示运算律后,巧妙地安排学生将这些看似混乱的运算律进行分类,并讲讲道理,进而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学生在这过程中思维不断碰撞,在理解运算律算理的基础上,再次分析对比,发现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相同点是位置变了,结果不变;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相同点是运算顺序变了,结果不变;乘法分配律结构变了,而它们的结果相同,这不但巧妙地沟通联系,使学生提升了对运算律的理解,还真正做到“以理促联”。
  二、策略善归纳,成竹于胸中
  深度学习是“真”教学,是对一切优秀教学精华的概括、提炼和命名。数学学习的策略不可胜数,犹如学生学习的“导航仪”,指引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选择并应用之。在各大领域教学中,有些策略教师会直接教授方法及名称,如“画图法”、“倒推法”、“枚举法”等等,可在整理复习时,大部分教师往往“指挥着”学生复习、牵着学生整理,忽略了整理与复习同样也可以归纳出方法策略。“让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整理”?是整理与复习课堂最迫切解决的问题。教师不给予任何指导就让学生自己整理,学生恐怕会如无头苍蝇般不知从何整理起;或者出现了只会根据课题,把相关内容整理在一起的“思维导图”,看似“思维导图”,实则却无任何可读性的知识。因此,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复习时,必须归纳出整理复习的策略,让学生“有章可循”,不再迷失方向,能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例如:在《“运算律”的整理与复习》时,课前先让学生动手动脑整理,课上再一起分享如何整理。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归纳出整理复习有以下策略(如下图):










  整理内容、整理方法、查缺补漏、活学活用。在这些策略中,学生明白了可以从整理内容出发,通过内容的回顾,进而把这一阶段所学的知识点串成知识线,再由知识线构成知识网,从而帮助他们完善头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把容易混淆的知识加以梳理;整理易错题,把错误集中、有的放矢,可以查缺补漏;针对学生整理好的运算律,再次组织学生一起整理了简便计算的四部曲:一看,二想,三算,四查,有效落实“整理方法”。教师归纳的这些复习策略与方法,犹如“导航”,指引着学生顺利到达终点。有了这些策略,再次复习时,他们成竹于胸,主动对学习的数学知识内容进行搜集、整理、归纳,对错题进行讨论交流、分析比较,并使学生在实践、思考等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技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练习促提升,更上一层楼
  郑毓信教授:数学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数学帮助学生学会思维,并能逐步想得更清晰、更全面、更深刻、更合理。当前教育形势对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关注教材本身赋予的知识点,更要求教师尽量挖掘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如果复习完只有一些单纯的练习题加以巩固,学生会兴趣索然,甚至会对复习课产生抵触的情绪,这将得不偿失。复习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和知识“生长点”,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有层次的练习题,使复习课知识有生长,技能有提升,思考有深度。唯有这样做,才能真正落实“深度学习‘远’开来”的理念。
  如《倍数和因数整理复习》中,教师精心设计的选择练习题:下面四个数都是五位数,A是一个大于0且小于10的自然数,B是0,( ③ )一定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①AABBB  ②ABABA  ③ABAAB  ④ABBAB
  学生通过不断地回顾、利用知识间的联系,反复地推理,先排除了②,没有被5整除的特征,层层推理找到正确答案。
  把握知识的本质,才能认识本质的多样表现、各种变化,才能举一反三。又如《“运算律”的整理与复习》中,还可以安排这样一道闯关题:从125.73.48.27.52中任选几个数(可重复),并填上符号,组成一道能够运用运算律简便计算的题目。此题信息开放,不仅能考查学生对运算律理解,同时还考验学生的灵活运用。在练习中学生组出了好几个能用运算律计算的式子,他们甚至发现了组成的式子125×48,利用运算律可以有多种解法:
  125×48          125×48              125×48  
  =125×8×6      =125 ×(40+8)       =125×4×12
  =6000           =125 ×40+125 ×8     =500×12
  =5000+1000            =6000
  =6000
  在这新颖、有趣、富有挑战的两个案例中,教师没有牵着学生走,而是充分放手,由学生在旧的知识上,寻找知识的增长点继续探索,练习中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被点燃,思维更富有张力,数学素养更上一层楼。
  深度学习,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场智慧之旅。旅程的终点不是让学生获得一些零散、呆板、无用的知识;而有效复习,不仅能够让学生积极、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学生不再感觉味同嚼蜡,并时不时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亦能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把素养之根稳扎课堂。唯有有智慧、有深度,才能使复习课堂绽纷呈、真正成为“优等生的动力,后进生的摇篮”。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2011年
  [2]刘显国主编《小学数学解题训练艺术(2)》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