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问“题”那得清如许,为有“追本溯源”来
【作者】 罗永进
【机构】 河南省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
——高中数学易错知识点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论文
数列求和时的“裂项相消法”是数列求和这一节中的重点和常考点,也是学生的重要“得分点”,尤其是文科生的压轴点。但实践中发现老师和学生对于“裂项相消法”往往注重于形式的掌握和变化,而忽略了“裂项相消法”的本质:“消元思想”,故而在一些技巧性题目中无法及时作出思维判断进而错失分数。略举几例与大家交流讨论。
一、“追本溯源”要深挖源头所指和出处,并细究出题人的本意:
研究课本我们可知“裂项相消法”是人教必修5第二章第二节《等差数列及前n项和》的一道习题,这道习题的本意是拓展《等差数列》这一节的“累加法”所体现的“消元思想”,结果大家只注重于形式的总结,而忽视了本源。目前各种资料中练习题出现的“裂项相消”题型可以归纳为以下这些类型:
1、接龙型:;
2、隔项型:
3、三项型:
4、等比型:
5、根式型:
例1、(人教必修5)数列的前n项和
,研究一下,能否找到求的一个公式。你能对这个问题做一些推广吗?
解:由题意得;设,
例2.(2017年全国卷)设数列满足。
(1)求的通项公式;
(2)求数列的前n项和。
(1)解:当时,
当时,
两式相减得
当时也符合题意,即
(2)解:由(1)知:
所以
例3. 已知数列,
求数列的前n项和:
解:设
解析:这是必修五教材上的例题和高考的题型,结果大家在高考的指挥棒下都形成了“定式思维”:只是教给学生“裂项相消法”中“裂项”的形式,而忽略“相消”了本质--消元。
二、“追本溯源”要推出新意-“推陈出新”,把“新题”回归本源:
例4. (2019年东莞期末)用表示不超过x的最大整数,例如已知数列满足,则的值等于( )
A.0 B.1 C.2 D.3
解:由已知,即
所以数列是递增数列,并且
又因为,即
所以
即
又因为则
所以
所以=1
故选B
解析:这道题就是利用“”的变形,而又完全摆脱了纯数字的计算,不失为裂项“消元”法的典例。
例5.(2020江西南昌二中期末)已知数列满足,且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若,求数列的前2n项和。
(1)解:由已知:
(2)解:由(1)可得,
解析:这道题目完全跳出了“裂项相消”的固定模式,而是巧妙的利用了“”达到了前后项的“消元”,而不是传统“裂项相消”的相邻项消元,这也是“裂项相消”的本质--“消元”思想的深刻考察。
总结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于一些归纳性的数学性质,不要仅仅教会学生掌握形式的变化,而忽略了这些数学性质的本源,这样才能教给孩子做题的思维和方法,而不是“死搬硬套”的公式、结论,所以对于一些结论性的数学问题一定要“追本溯源”,彻底研究清楚性质的本源出处,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灵活地进行“知识迁移”应用这些性质,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储备。